馮小剛已經跌落神壇?
隨著大雪飄落,賀歲檔不聲不響的臨近我們眼前,年味越來越濃,電影院也開始熱鬧了起來,一個熟悉的人也出現了-
馮小剛。
此次馮小剛再次回歸自己的老地盤賀歲檔,希望能重塑昨日賀歲檔霸主神話。
而且縱觀整個檔期,一個已經開始爛尾的《葉問4》,一個絕對粉絲向的《星球大戰(zhàn):天行者崛起》,馮導的一出手那票房必然手到擒來。
終于,
心心念念的《只有蕓知道》在12.20號上映,
但怎料,竟成了上映當天“三兄弟”里最差的一位,令人大跌眼鏡。
《只有蕓知道》在12.20號上映,上映當天比起將要破億的《葉問4》,它全然沒有一個新片上映的樣子,
全天只收獲了2157萬票房,甚至不及已經上映8天的《誤殺》,這讓院線給予的20.5%的排片占比顯得格外突兀。
或許是重回初心的馮導,多年來回歸純愛片的嘗試令人反應不及,再加上一部故事片需要時間的沉淀,
比起“爽”片,開局的競爭力不佳實屬正常。
但第二天《葉問4》勢如破竹,一天斬下1.2億票房,反觀《只有蕓知道》竟跌落到了第四名,總票房甚至不如《星球大戰(zhàn):天行者崛起》這部粉絲向的進口片!
時至今日《只有蕓知道》已經上映了5天,到下午18點該電影距離一億票房還有一段距離,而這臨門一腳一個晚上是否能達到不得而知,但1.66億的預測總票房已經揭露了一個血粼粼的事實
馮小剛的賀歲檔效應不在了。
即便一億多的票房對其他作品來說,仍然是可以欣喜的成績,但對馮小剛來說,這必然會成為這么多年來自己的人生低谷,
這會成為他在賀歲檔最差的一部片子。
而這會不會奪走他賀歲霸主的頭銜,恐怕要看下一部作品能否回春了。
眼看著票房持續(xù)走低,一向狂妄的馮導也落下了架子,開始拼命補救宣傳,
放出他被徐帆感動哭的視頻,在被他“看不起”的豆瓣里放廣告,甚至和主演黃軒參加某網紅主播的直播,
姿態(tài)之低都快讓人忘了往常那個京城老炮。
但無論馮小剛如何擴大宣傳,也拯救不了這部新作的慘敗了,總結原因那就是一句話
這是一部完全沒有“馮小剛”味兒的電影。
評價
馮小剛放下了以往犀利風趣的黑色幽默,也沒有秉承《芳華》里大時代背景下的復雜情懷,竟然拍攝了一部屬于自己的《山茶樹之戀》,一部平淡的純愛片。
但《只有蕓知道》評分僅僅只有6.5。
打開《只有蕓知道》的頁面,更是讓人大吃一驚,映入眼簾的高贊評分,竟然是一條差評,有1091人點贊支持。
接著往下看,一片二星三星的評價陸續(xù)登出,有的高贊評論甚至都不打分,滿是“LOW”“矯情”的戲謔字眼。
那么這部新作,真的有這么不盡人意嗎?
在得哥觀影之后,得哥只想說一句:
對于一部院線電影來說,這真的太無聊了。
意想不到的是,馮小剛竟然在他61歲之際打造了一部純“去戲劇化”的平淡之作,本片用一句話就可以完全概述所有劇情。
一對男女在新西蘭相識相愛到天人相隔的故事。
可能,上了歲數的馮導突然有了個人化的情愫,放下了辛辣凌人的姿態(tài),婉婉道出了一段凄婉的愛情和私人化的感觸。
但對于熒幕前的觀眾來說,實在有些“不友好”。
電影基本上一個基調走到黑,借著BGM的悠揚慢調的音樂和新西蘭空闊明亮的背景,馮導肆無忌憚的譜寫著自己的“流水賬”。
一開始,男主用回憶的方式追溯起和妻子的點點滴滴,影片的基調一下子便渲染開來,
這種敘事模式是很套路化的,很多愛情電影里都有這種影子,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號》便是如此,
而這種敘事的要點就是讓觀眾順著主角的回憶,一步步認識男女主,在已知悲情結局的前提下,在結局和角色共同的情緒爆發(fā)。
但前提便是,兩位角色得立起來,讓觀眾記住他們,喜歡上他們,感同身受產生共情。
可馮導偏偏沒有做到這一點,
馮導極大的剔除了電影中戲劇化表現,甚至都沒有安插生活中能產生共情的情節(jié)設計,
主角的愛情故事就像被無形的力量被按在一起的被動結果,
整片敘事對兩位角色的背景挖掘輕描淡寫,幾個鏡頭后便是在他鄉(xiāng)偶遇,
然后莫名其妙的同睡,又匪夷所思的拒絕,最后又令人詫異的結婚。
緊接著又是一大段“形而上”的個人表達。
企圖用絕對平淡的鏡頭喚醒觀眾對生活的理解,但無奈矯枉過正,熒幕前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太過平庸,太過廣泛,太過大眾,
宣傳時所吹噓的“現實主義”成了事無巨細生活常態(tài)的堆砌,
瑣碎的生活和慵懶的情話讓人過目就忘,愛情與生活變成了空洞的自白,即便黃軒再賣力的表演也引發(fā)不了觀眾的共鳴。
而電影的主要沖突出現的時候,又顯得格外突兀。
死去的狗,徐帆的話,妻子的死。
就像是流水賬里突然出現的紅點,又像是正劇里突然夾帶的廣告,
目的太過直白。
有的人說,生活就是平淡的,
但我說,電影不是。
有的人說,看懂這個電影你需要生活經歷。
但我說,如果需要門檻來闡述“死別比生離更難過”的話,
那前半段他們冗長的初遇和相識又有什么意義。
這還不如在微博發(fā)一段“留下來的人,苦啊”然后po一個自己痛哭的自拍,更有說服力。
令人心悸的大道理并不是《蕓》的遮羞布,私人化的標簽也不能掩蓋自己的嘗試失敗。
算了,
我還是等《手機2》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