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幾則尋人啟事突然「火」了。
引來數萬人轉發和議論。
仔細看完,魚叔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這些陌生的年輕面孔,最小的還不到20歲。
她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離家出走的女人。
從尋人啟事的只言片語當中,不難勾勒出她們的生活狀態。
比如,一位來自貴州的女孩。
15歲就生了孩子,兩年后,又生了第二胎。
同時,還被丈夫家暴。
18歲時,她「帶著輕生的念頭」離家出走。
還有五個孩子的媽媽,以打工為由出走。
這些尋人啟事中,頻繁出現「動手」「打」「輕生」等字眼……
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各大尋人網站當中,也不斷出現離家出走的年輕女子。
觸目驚心的文字背后,是無數女性真實的困境。
而離家出走,是解脫,還是依舊在苦海里掙扎?
今天,魚叔想借一部紀錄片,揭開失蹤女性的生活——
《失蹤_年輕人行蹤不明3萬人》
對于一些失蹤者的家屬來說,失蹤是突如其來、毫無預兆的。
比如,一個失蹤者的媽媽。
女兒失蹤的四天前,她還在跟女兒一起開心地過著生日。
還收到了女兒手寫的生日信。
「最喜歡的媽媽,謝謝你生了我,今后也請多多照顧。」
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幸福和感激。
看起來沒有任何異樣。
在國內的一些尋人平臺上,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離家前,女孩們表現得和平常沒有任何區別。
正常地上學、放學、上班、下班……
結果,突然有一天,就再也沒有回來。
在旁人看來,這些出走的女性似乎總是如此狠戾決絕。
但事實上,她們各有各的苦衷。
有的因為原生家庭。
比如,18歲的利津。
離家出走是因為媽媽控制欲太強。
在家里,她沒有任何隱私,總是被媽媽翻手機。
而且,還不被媽媽理解。
她足夠努力,一直為了考上頂尖大學發奮學習。
離家出走之后,還隨身帶著英語單詞本。
但盡管如此,還是被媽媽責備學習不努力。
在媽媽的強壓之下,她感到委屈、壓抑。
而又無處訴說這些痛苦。
善解人意的她清楚,這個話題太過沉重,反而會給身邊的朋友造成負擔。
最終,在一次吵架中,矛盾徹底爆發了。
兩人互不相讓,利津就負氣逃離了家。
還有的是因為對未來的迷茫。
比如梨香。
離家出走前,她處在人生的分叉口上,本就承擔著許多壓力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而在大學退學后,又因為前途問題與父母發生沖突。
最后,她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只好拎著一個皮箱就跑出來了。
還有的則是因為家暴。
開頭提到的尋人啟事當中,出走的女性幾乎都遭遇過家暴。
而在《中國反家暴紀事》,則有更血淋淋的例子。
其中有一集,講了「董珊珊案」。
新婚不久后,董珊珊就被丈夫家暴。
她曾屢次逃回娘家,卻又不斷被抓回。
還被丈夫威脅:
「你要敢離婚,我不會讓你爹媽好過,甚至可能還會殺了他們。」
她怎么也逃離不出丈夫的陰影。
無奈之下,決定離家出走。
出走前,她在信中給父母寫道:
「因為家庭暴力,我重度抑郁和焦慮,我覺得事情解決不了,我怕面對他,不想和他一起生活。」
可惜的是,董珊珊離家出走一個月后,就被丈夫找到了。
而之后,她面臨的是更加瘋狂的施暴。
最終,被活活打死。
這些女性都有和家人不可調和的矛盾。
她們痛苦、壓抑、不被理解。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們是「被迫」離家出走的。
而離家出走,并不總是解脫。
不可否認,有的女性出走后,找到了自我。
比如50多歲開始自駕游的蘇敏。
在人生的前半段時間里,她總是為家庭讓步。
吃飯時,要遵循家人的口味,不能放自己喜歡的辣椒;
說話也要小心翼翼,照顧丈夫的感受;
就連自己辛辛苦苦攢錢買的夢中情車,都被丈夫「霸占」,從來沒有開過。
這樣的生活十分窒息。
她也因此患上了中度抑郁。
還曾試圖自殺。
直到離家出走,開始自駕游后,她活出了另一種樣子。
她愛笑了,也走出了之前的陰影。
但更多的底層女性出走后,依然無法走出悲傷和痛苦。
從一個困境逃出來之后,又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她們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比如,此前新聞報道過的一位女性。
被志愿者發現時,她在墳場流浪。
平常就吃一些貢品和撿來的食物果腹。
在9.5分國產「禁片」《女子宿舍》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逃婚多年的女人們,靠打零工勉強生存。
她們擠在狹窄昏暗的兩元宿舍,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房間則隨處可見蟑螂、臭蟲,還散發出陣陣怪味。
而NHK這部紀錄片則揭露了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
離家出走后,她們孤立無援又急需幫助的心情會被利用,成為待宰的羔羊。
造成這一后果的是網絡。
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已經習慣網上聊天、交友。
而受到家人傷害的出走女性,會更容易相信網絡上的陌生人。
因此,她們往往會將社交媒體當成尋求幫助的途徑,
在網上發了「想離家出走」的消息后,她們往往會收到許多私信。
「你好,我住埼玉要不要來我家?手機和WiFi都隨你用喔!」
「不介意的話,可以把我的睡衣借給你,牙刷、內褲這些我家統統都有,不用擔心。」
這些看似是好心人細致入微的照顧,實際上卻暗藏陷阱。
一旦她們接受幫助,就會被要求發生性關系。
而離家出走的女性迫于無奈,只能輾轉于各個陌生男性之間。
比如前面提到的18歲女孩利津,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她曾輾轉在三個陌生男性的家。
雖然知道這種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但比起和陌生男人發生關系,她更不愿意回家。
因此,只能接受。
而這也導致不少失蹤事件變為了刑事案件。
比如,17歲的唯。
她還未成年,不能去網吧等地方過夜。
只能在網上尋求幫助。
離家出走后,她被第一個收留她的男子強奸了。
這對她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她徹底失去了對人的信任,也失去了活著的希望。
比從前更加自暴自棄了。
出走的女人,在外界可能受到各種各樣的傷害。
但即便如此,她們依然選擇用如此決絕的方式表達不滿。
寧愿居無定所,忍受惡劣的條件,都不愿意回家。
因為她們清楚知道,回家之后,矛盾也未必能得到解決。
她們依然會感到痛苦,彷徨,所以寧愿維持現狀。
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全國有超過3萬名30歲以下的年輕人被申報失蹤。
有超過20%的失蹤者在一年以后,依然沒有回家。
而她們需要的,絕不是要挾。
開頭提到的尋人啟事中的「家屬附言」一欄,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注意。
因為其中充斥著居高臨下的指責和說教。
「孩子才一歲半,你真的舍得……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你都舍得嗎?」
「請你好好為你生的孩子想想吧」
「盡快找到她,小孩高中9月開學必須要回家。」
離家出走的女性被塑造成狠心母親,任性妻子。
還被清一色地要求為家庭、孩子考慮。
而她們離家出走的境況如何,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卻不被關心。
就如評論所言,這些尋人啟事看似親情呼喚,實則道德綁架。
而出走的女性也早已看透事情的真相。
比如,電視劇《所以去荒野》中,有著相同遭遇的主婦。
她受夠了家人的自私自利。
在日常生活中,她只是家人的「免費保姆」。
沒有一個人記得她的生日。
同時,她還要承受家人的肆意貶低。
坐在梳妝臺前開心的化妝時,卻突然被兒子潑了一盆冷水。
「你那張臉太恐怖了。」
因此,她決定離家出走。
而出走之后,主婦被家里人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回家。
這并非是家人認識到了錯誤。
而是突然發現,沒有主婦之后,不僅家務沒有人打理,而且生活也變得不方便了。
再也過不了以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了。
而主婦離家出走的深層原因也沒人深究,只被簡單的歸類為一次吵架,一次意氣用事。
還被要求「像個成年人一樣處事」。
在主婦如此強烈的反抗之下,她的需求依然不被重視。
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離家出走的女性不愿意回家。
而她們需要的只是家人發自內心的關心和歉意。
比如紀錄片中,有一個離家出走后,又回家的女孩。
在回家的時候,她在客廳看到了媽媽的道歉信。
「一想到你晚上要怎么過,我的胸口都好像要炸裂。」
透過這封信,她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悔恨和對女兒的擔憂。
最終,在溫暖與愛中,她選擇和家人和解。
家,本應是給予人最多安全感的歸屬。
而非令人恐懼、窒息的牢籠。
每一則「尋人啟事」背后,都是一個受困生命的求救。
比起高高在上的評判,她們更需要的是真情實感的理解。
她們需要被看見,被傾聽,被尊重。
愿每一顆傷痕累累的心靈,不必漂泊無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