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有劇本,那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不管這些明星的表現多么夸張,遇到的狀況多么戲劇,哪怕是分歧冷戰爭吵,其實大多都是為了節目效果刻意的設定。
而之所以會增加這樣的設定,也是為了收視率。
沒有爆點,哪里來的話題,沒有話題就沒有收視率,而只有收視率高了,才能拉到巨額的廣告贊助。
但問題是,連真人秀都能造假,那么其他節目會不會也有劇本。
選秀呢,智力競猜呢,歌唱比賽呢?
今天咱們就來看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告訴你,那些所謂高收視率節目背后的秘密——
《機智問答》
Quiz Show
這部電影上映于1994年,因為劇情太過精彩,拿下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主演拉爾夫·費因斯,大名鼎鼎的伏地魔。
當年的他只有32歲,可謂是顏值的巔峰,光是那個露出虎牙的微笑,都能讓成武彥祖黯然失色。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
范多倫,大學的文學教授,日常最喜歡的就是讀書看報寫作。
由于人長得太帥,又出身名門,所以他在學生之間頗有威望。
妥妥的一個網紅老師。
這天范多倫找到電視臺NBC,想報名參加電視臺的猜字節目。
這個節目的流程很簡單,就是主持人提出描述,然后嘉賓猜單詞,猜對了就有獎金。
可是在報名現場,他被《21點》的總監一眼相中。
隨后便被通知,可以開后門讓他參加《21點》。
《21點》作為NBC的王牌節目,收視率爆棚,每一期都能在全美造成轟動。
這個節目有點像咱們小時候看的《開心辭典》,由主持人提出問題,然后選手回答,問題的范圍海納百川,什么類型都有。
在問答之前選手會在問題上標注分值,答對了就能拿到相應的分數,誰先拿到21分,誰就獲勝。
每一期都會有兩個選手同臺競技,蟬聯冠軍的話獎金還會翻番。
范多倫在參加《21點》之前,有個名為赫柏的選手已經蟬聯了十多期的冠軍,獎金已經累積到了7萬美元。
可以說這檔節目捧紅了赫柏,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他的街坊鄰居都將其視為偶像大加贊揚。
然而,赫柏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好,他缺了一顆牙。
每次節目開始之前,選手們都會念一段廣告贊助,赫柏的長相和敷衍的語氣,再加上未能增加的銷量,都讓金主相當不滿。
于是金主一個電話打給臺長,臺長又施壓給導演,導演迫于無奈只能讓赫柏“退賽”。
怎么退呢?
觀眾當時的熱情都在他是否能繼續衛冕,所以明著退肯定不行,節目組想了一個辦法。
按照設定,最后一題他會被問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相關題目,赫柏只要故意答錯,就能“功成身退”。
憑啥啊,赫柏有點不服氣,可是他沒能得到一個解釋,反而是一個威脅。
《21點》的收視率已經有些疲軟了,換句話說大家對你也已經看煩了,節目需要新鮮的血液,需要新的爆點。
不要試圖和電視臺斗法,不然你一分錢也別想拿到。
最終,赫柏妥協了。
于是被拉過去的范多倫瞬間收割了全場的焦點。
他又帥又聰明,有學識有背景,還是個大學老師,簡直符合金主的所有要求。
而對于觀眾而言,一個新的偶像誕生了。
起初范多倫并不知道赫柏是故意答錯,還以為是自己運氣太好了,有些受寵若驚。
可是要錄制下一期了,總監突然提前將他叫到辦公室進行快問快答。
說的再直白點,就是泄題。
范多倫大吃一驚,你們的題目不都是嚴格保密的嗎?
總監微微一笑,并說出了節目背后的秘密。
所謂的冠軍,其實都是他們一手炮制的,他們想讓誰贏就能讓誰贏,想贏幾場就贏幾場。
而他們之所以這么做,都是為了收視率。
觀眾要看的是戲劇性,一期換一個人,那有啥意思,他們要看的是真正的大神的誕生過程。
而現在,范多倫就是那個位置的不二人選。
當然,他們還開出了豐厚的報酬,范多倫當時一周的課時費才80美元,而一期節目就能賺夠他一年的工資。
擱誰不心動?
就這樣,范多倫成為了這場騙局的主演,每一場的題目他都知道,但為了演出逼真的效果,他會當著鏡頭擦汗啊,嘆氣啊,搖頭啊,沉思啊。
而隨著一場又一場的衛冕,他徹底紅了。
在學校里學生們擠破了他的課堂,大街上被粉絲圍堵要簽名,回到家里被親戚朋友各種表揚。
名和利,讓他徹底迷失了。
流量是無情的,沒了冠軍的頭銜,失寵的赫柏又回歸成了素人。
他的獎金因為投資失敗全部打了水漂,于是他找到電視臺,希望能報名參加猜字游戲。
結果被導演無情拒絕。
赫柏無法接受,認為這是卸磨殺驢,可是電視臺根本不受他的要挾。
不過赫柏和節目的糾纏因為鬧上了法庭,還是讓當時在國會任職的律師發現了端倪。
50年代,大約有1500萬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
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電視收看資訊,于是電視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所以當律師開始調查《21點》的作弊事件時,幾乎所有知情的人都不敢說出真相。
更可怕的是,國會聽證會上,各大議員也是極力將問題往赫柏和節目導演的私人恩怨的方向引申,閉口不談電視臺默許造假的行為。
他們不敢得罪電視臺,因為他們還要通過電視臺去拉選票。
最終,范多倫成了這次聽證會的關鍵。
范多倫和赫柏不一樣,他對于節目組給他提供答案的行為非常反感,他希望靠自己的真本事贏下比賽。
但是他再聰明再博學,也不可能答對所有的題目。
一方面不愿意丟掉獲勝的虛榮,一方面又飽受良心的譴責,最后竟非常可笑地提出,讓節目組只給他題目,他自己去找答案。
在聽證會上,節目組的導演也進行了一番自我陳述。
我們是造假了,但觀眾看的很開心啊,又沒人受傷。
我們不是罪犯,我們只是在搞娛樂。
雖然這件事發生在70年前,但70年過去了,媒體在拼收視率上的花樣,卻是一點進步都沒有。
只不過當年是電視,而現在是互聯網。
觀眾想看明星們的真性情,于是他們就讓明星在節目里撕逼吵架。
煽情可以博取同情,所以眼淚成了節目中最不值錢的東西。
電影的最后一幕,是一排排觀眾開懷大笑的畫面。
即使范多倫被揭穿,節目被下掉,還是會有其他冠軍其他節目出現。
而作為觀眾,我們被欺騙,很多時候都是自愿。
就像一檔真人秀下面網友的評論,是劇本又咋了,我還要感謝導演讓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