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向往的生活 無聊#沖上熱搜。
正要打開看看有多無聊,結果被底下各種控評忽悠得眼前一黑。
這年頭,反向營銷算是被內娛玩明白了。
《向往的生活》已經播到第六季。從目前播出的兩期來看,絕對配得上“無聊”二字。
可能因為來到了海邊,所以內容要多“水”有多“水”。
“蘑菇屋三子”到達海景房,首先面朝大海,集體躺平:
張藝興做了迎接黃何二老的第一頓飯,就因為腸胃不適躺完整整第二期:
劉昊然、張宥浩跟彭昱暢出海捕魚,明明都是合作過的“好兄弟”,卻在海上各自無聊,跟此刻的我一樣只想快進。
每個人都很隨意,滿臉寫著“把節目效果交給后期就行”。
蹭吃蹭喝黃大廚的神仙手藝,體驗完一圈農家樂項目就結束行程,難怪《向往的生活》成了明星們《向往的通告》。
錢真是躺著就掙了。
很多人為節目辯解都一個說法:這就是慢綜藝啊,當然怎么舒服怎么來。
仿佛慢綜藝就意味著慢節奏、隨心所欲、平平淡淡才是真。
然而,你看到的所有“生活”都是精心策劃的結果。
農作物,是節目組提前一年種下的;菜式,能不能在那個環境做出來,是提前測試過的。
第一季為了王中磊能采到蘑菇,工作人員提前一晚上把蘑菇種下去、又人工灑水,確保蘑菇能長出來。
慢綜藝,是一座虛構的桃花源,在這里,臺前幕后的人都在造一個田園夢。
要想這個夢看起來真實,所有主創都要努力維系,而非躺平。
最終,慢綜藝是要為了讓觀眾舒服,而不是明星舒服。
《向往的生活》越發無聊,大概因為它已經本末倒置。
其實,對《向往的生活》越來越無聊的詬病不是現在才有。
從第三季開始,節目口碑就已經明顯下滑。
常駐MC劉憲華退出,“蘑菇屋三子”相繼加入。
妹妹張子楓主要負責接收父愛,猛喝贊助奶,拍拍風景發發呆。被別人cue到之前幾乎不會主動說話,只能充當歲月靜好的擺設。
哥哥彭昱暢一直都是老老實實干活,踏踏實實做事。雖然性格討喜,但不太能像大華那樣主動制造笑點。
老大張藝興負責技能和才藝,做飯跳舞唱歌彈琴樣樣在行,只是有時候偶像包袱和人設的痕跡太過明顯。
作為常駐MC,他們表現的欲望似乎還沒嘉賓強烈。
三個人加起來輸出的梗,還沒有大華一個人多。
記得有一期,金靖和劉勝瑛帶著渾身的幽默細胞在蘑菇屋搞氣氛。
然而張子楓尬笑,張藝興客套,彭昱暢摸不著頭腦,沒有一個人能接得上她倆的梗,也放不下身段去把喜劇效果頂起來。
大華在的時候,因為過于追求效果,也常被罵得找不著北;大華走后,觀眾才發現,他身上的韓式藝能感有多珍貴。
現在節目能依賴的只有黃磊和何炅。
黃大廚不僅要負責一大幫子人的一日三餐,還要適時升華主題;何老師不僅要干雜活指揮三個寶寶,還要照顧每個來賓包括老搭檔的感受。
結果就是,兩個人被過度消耗。
尤其黃磊的中年式疲憊已經到了不加掩飾的地步。
何炅煽情他無動于衷,來了客人也沒多大興趣。
第三季,節目組塞進一大波選秀新人,何老師介紹完,黃磊扯出一絲笑容轉頭又進了廚房,直到老友老狼出現他才發自內心高興了起來。
在晚上的例行談心環節,黃磊坦白:
我沒必要跟不熟的人瞎扯,
給這么些人做飯累死我老人家了。
黃何二老就像大包大攬的中國式家長,不能指望三個孩子分擔真正的壓力。
小咖們上節目也不自在,很多人互不認識只能埋頭找活干,上領導家里做客那樣一切看臉色行事。
尊重前輩往往變成了躡手躡腳,看不到任何年輕人該有的個性。
比如有一期,被安排在C位的老狼怕張子楓坐桌邊夾不到菜,提出跟她換座位。
一片好心卻“折煞”得妹妹驚慌退避,恨不得哭出來。
還有一次,周迅帶著公司新人張婧儀來做客,給黃老師遞盤子沒看準菜撒一地,也是嚇得一整個僵住。
這些緊繃感隨處可見,看多了真挺讓人難受的。
說好的親友局,結果搞成了職場團建。
累不累呀?
只有來了宋丹丹、黃渤、孫紅雷、周迅這些能跟黃何二老平起平坐的人,氣氛才是它該有的輕松自然。
第六季為了安撫黃老師的心態,節目去了他一直念叨的馬爾代夫平替,海南島的小漁村。
短短十幾分鐘,他大概感嘆了好幾次“真好”“真舒服”。
似乎,舒服成了他們唯一的追求。
于是,“向往的生活”變成了明星向往的生活,累了就上節目里躺平和歲靜。
但,這跟我們普通人又有什么關系?
當里面的人越來越難以代入,我們能向往的也就只有黃磊的廚藝了。
猶記得第一季,黃磊給“向往的生活”下了個定義:
自力更生、勞動所得,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夠了。
那時候,做飯的條件十分簡陋。
大華一塊塊把磚背到院子里給黃磊砌灶,在驕陽下面炒瓜子就為換一口冰啤酒。
每樣菜都要用玉米苞交換,日常跟摳門攝制組討價還價。
每次看他們吃上辛辛苦苦做好的飯,隔著屏幕都能代入他們的快感和滿足。
但現在這種快感越來越少了。
贊助商塞滿各個角落,見縫插針就要來一段口播。
雖然身在鄉村田園,但是城市化、商業化習氣始終如影隨形。
隨著節目組越來越闊,蘑菇屋的日子也越過越享受。
從桃花源到西雙版納再到海島,選址越來越符合城里人對遠方生活的憧憬。
物資充裕、現代化集成灶、調料精細的廚房,成了黃老師的廚藝solo秀。
菜做得越來越不家常,飲料、飯后甜點也不會缺席。
這哪里是真實鄉村生活可以達到的水準。
與之相對地,活兒倒是越干越少。
準備大展身手的嘉賓來這都沒有用武之地。
一些東西早已經流失掉了。
比如,對鄉村生活真正的向往和熱情。
想當初,何老師帶著大華下地,見到每一樣蔬菜都如獲至寶。
從種植到收獲再到擺上餐桌,努力勞作換取樸素三餐,才是貼近農村人的真實日常。
反觀現在。
年輕人下地,像是被家長周末帶來參加采摘農家樂。
對陌生的事物,他們也沒有了解的欲望。
沒有熱情,自然也擠不出什么感悟。
久而久之,能夠咂摸的美好細節也就越來越少了。
也許很多人覺得,熱情消褪是綜N代無法避免的歸宿。
但反觀“養活半個國產綜藝圈”的羅英石,下飯綜藝做了N季N系列依然可以堅挺在9分以上。
他并不哄著嘉賓做節目,反而喜歡給他們出難題。
上到尹汝貞、李瑞鎮、車勝元這樣的資深演員,下到玉澤演、孫浩俊這樣的小輩,在他節目里都是“干活的奴隸”。
曹政奭剛被拉去錄《機智的山村生活》時,還天真地問:我們……是來放松的吧?
羅英石回答:當你為了吃上飯而沒有任何雜念,這就是放松。
這也是下飯綜藝的靈魂所在——
一蔬一飯來之容易,飯才會吃得越香。
慢綜藝沒有競技元素,也沒有大的刺激和沖突,因此它所有的可能性都依賴于人,包括MC和嘉賓。
羅英石彈無虛發的一個法寶是,只跟熟人做綜藝。
他了解每個MC的個性,MC之間也相處默契,真實的人情關系會滲透在節目的方方面面,再微不足道的生活瞬間都有可能成為戳人的點。
在《機智的醫生生活2》殺青后,羅PD直接把五位主演拉到山上做團綜,于是有了《機智的山村生活》。
角色之間的友誼一直延續到綜藝中,沒有尬聊、禮貌和拘謹,而是熟人相處的融洽、自然和交心。
這樣的關系一旦成立,就可以衍生出其他類似的節目,換個地方換個主題還是有人愿意看他們。
國內綜藝卻過分依賴明星效應。
《向往的生活》變成了請客吃飯的流水席,來來往往的明星上這打卡。
《五十公里桃花塢》請來十五個明星嘉賓,每個人職責不明、人設不清,看著混亂不已。
借用周迅名言就是:
但這樣擁有的都是表面熱鬧,并不足以在我們的內心留下點什么。
慢綜藝最關鍵就是選人。
嘉賓放對地方,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
比如《奇遇人生》里,春夏追龍卷風那一集,美得像是文藝片。
她能從生活的瞬間中捕捉到最鮮活的感受。
第一次追風落空,追風人馬丁對失望的她們說:
我是不能為你們制造一個龍卷風的,我只能帶你們感受大自然。
春夏聽到這句話就哭了——她是對自己生氣,為什么要這么著急、這么目的不純,這么不懂得享受過程。
還有一幕是跳傘的時候,有人問她在想什么,她說:在想我愛的人。
“我們難道不是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空隙都用來想愛的人?”
她忽然低下頭,眼神里的思念也滲進我們心里。
這種真誠強烈到足以惹人落淚。
作為對比,第二季的ab身上就看不到類似的東西。
本來約定跟老人騎行,結果以生理期為由,整個過程一大半時間都在坐車。
她在堅韌自由的老徐身上汲取不到任何能量,只是夸贊“伯伯身體真好”,上節目似乎就是為了講一通女性獨立宣言。
當一檔節目成了明星立人設的工具,口碑暴跌也就在意料之中。
無意捧一踩一,而是想說:
不合適的人和不合適的節目只是互相消耗。
春夏是那種需要有一束光為她而打的人。她的細膩心思,被聚焦后才會光彩照人。而在眾人之中,她或許就是個無聊的背景板。
ab正好相反。她需要藏,不管是演戲還是上綜藝,她適合充當人群當中的一抹亮色點綴。
《向往的生活》這種散點型的節目,明顯就比《奇遇人生》這種聚焦型的節目更適合她。
同樣,“蘑菇屋三子”也是被放錯地方的人。
慢綜藝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
通過人,通過他們的生活態度,給我們傳達美感、力量和思考。
但內娛能充當這種角色的人并不多,識人善用的綜藝制作人就更少。
漸漸地,慢綜藝要么只剩下精致的偽田園生活,要么只剩下一群中年人的回憶和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