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燈光照著,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秦海璐的舞臺關鍵詞,是純粹的、先鋒的、享受的。排練像一面鏡子,在學習中探討。演出像一場游戲,一個臨時的應變,一瞬間的懵,都是考核,也是后臺津津樂道的談資。這里是舞臺,沒有一成不變。
秦海璐講了一個珍貴的舞臺時刻。
大二學期末,她因闌尾炎做了手術,沒參加期末考試。第二學年補考,考場在四樓小禮堂。選的片段是《沈大腳說媒》,她演的媒婆緩緩出場,手里耍著一桿煙袋鍋。曾經坐科七年,主攻刀馬,秦海璐有著極漂亮的功夫。她想把煙袋鍋高高拋起,再背著身接住,給臺下亮一亮身手。
拋起之后仰頭的一刻,她被舞臺的大燈晃到了,有一瞬間的出神。煙袋鍋沒抓住,“啪嗒”一聲,掉了。炫目的白光,很耀眼,很溫暖。“被燈光照著,原來是這樣的感覺。”那一刻,她覺得在舞臺上是一件幸福的事。
黑色紗質拼接長款西裝外套、黑色幾何設計耳環 均為Givenchy
有板有眼,為所欲為
五年級時,秦海璐考入營口市青年京劇團,很快成為班上最刻苦的學生。學戲時學校規定6點半出晨功,她4點半就起;練毯子功,別人一個動作做300個,她就做500個。17歲那年,她帶著京劇《天女散花》訪日,去了26個城市,連演40多場。常年練功留下深刻的身體記憶,她既能吃苦,又對吃苦心有余悸,有一種很復雜的情緒。“身體的痛感,能轉化成意志力,讓你有足夠的接受度和耐受性。”一段歲月的艱苦印記,成為她終身受用的部分。
黑色紗質拼接長款西裝外套、黑色幾何設計耳環 均為Givenchy
登上舞臺的愉悅是一種獎勵。觀眾的叫好、鼓掌,甚至一聲驚呼、一陣笑聲,都是給表演的即時反饋,對演員的關注和認可。作為梅蘭芳表演體系的代表,京劇有鮮明的程式化,一板一眼都是規矩。胡琴聲一響,單皮鼓一敲,從小練就的那些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也就隨之而來。
和斯坦尼體系相比,二者有本質區別。“戲曲要開門,兩個手腕一翻,門就開了;話劇舞臺要真放一個門,你才能推。”京劇《四郎探母·坐宮》一折,臺上一桌二椅,楊延輝和鐵鏡公主分坐兩邊,倆人說著家里事,臉卻都朝著觀眾。“話劇不同,跟誰說話就對著誰,更接近現實的生活。”
米白色真絲、羊毛拼亞麻長款風衣 CHLOé
項鏈 FENDI
戲曲的程式化限制了身段和唱腔,導板不能唱成垛板,西皮和二黃也絕不一樣。秦海璐喜歡京劇的原因,也恰在于此。“從小接受程式化的教育,很多時候我想要自由,很希望自己能夠為所欲為,但人能做到真正的為所欲為嗎?不能。”同樣的程式里,能表演出自己的風格,那是你的能耐。
白,還是紅?
從中戲畢業后,秦海璐原想回老家的。中央實驗話劇院院長趙有亮找她談話,說得特別坦白:“我們院條件不是很好,給不了房,工資也不高,但是比較自由,你想干嗎就干嗎。”想想二十多年前,畢業有接收單位,這是一個不容拒絕的理由。
趙院長想法也開闊,他認為演員在外面拍戲,有了經驗和名氣,再回來演話劇就有票房號召力,能促進市場繁榮。秦海璐說:“我們老院長是親身經歷過的,他是很有名的影視演員,也是很好的話劇演員,他有個電視劇叫《好爸爸壞爸爸》,特別火。后來他回來演話劇,發現票比原來好賣很多。”
黑色流蘇袖羊毛大衣 VERA WANG
黑色皮質連身裙 SHANG1 BY SHANGYI
進團后秦海璐演過話劇《靈魂拒葬》《臭蟲》等作品。實驗話劇團帶有先鋒性,演員們喜歡創新。他們不怕“臺上見”,要的就是不一樣。“樂趣在演員和演員之間的節奏,比如這個地方我這么演,忽然覺得換個方法行不行,第二天就換個樣。你能看到對手在臺上一瞬間的懵,彼此有一種游戲感,我們也把它當作考核。”
之后的幾年里,秦海璐深耕影視劇,作品產出量很高。27歲那年,覺得自己到了瓶頸期,不會演,不敢演,就給院里打報告,說想回來演話劇。演員中心的人說:“你開玩笑的嗎?”她說:“不是,我真想回來演話劇。”沒過多久,田沁鑫籌備張愛玲名作《紅玫瑰與白玫瑰》,想約秦海璐見一面。
兩人約在國際飯店的咖啡廳,秦海璐坐在一叢熱帶植物前,因為很喜歡白玫瑰,滔滔不絕地闡釋了一番人物理解。講完之后田沁鑫說:“但我覺得你適合演紅。”秦海璐愣了:“我是白!”“不是,現實生活中你像紅。”導演說,“白不可能這么不設防,跟陌生人說這么多,所以你更接近紅。”秦海璐進組,開始排練紅玫瑰。
卸下一身黃金甲
排練過程中,田沁鑫告訴秦海璐,紅玫瑰為什么要叫王嬌蕊。“這些名字其實都不是白起的,嬌蕊在花芯里邊,很稚嫩,非常易受傷,怕破損,而且它是花最精髓的部分,香氣是由這個地方散發出來,所以她叫王嬌蕊。”田導叮囑秦海璐,要從一開始就演出她的純真、她的稚嫩,以及她的味道。
“我找不到王嬌蕊的感覺。”秦海璐說。那段時間她壓力特別大,家里人半夜醒來,聽到她在夢里哭,就把她搖醒喝口水,再接著睡。有一天排練過程中,導演一拍桌子站起來說:“對了,這就是王嬌蕊,但你現在是一個12歲的王嬌蕊。”但這對于秦海璐來說并不值得高興,許久以來,她背著影后的盛名,對這樣的評價難以接受。
當時她還在錄個人的第二張專輯,里面有首歌叫《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有一天她開車上班,聽著剛混音完的小樣,想著這段時間的壓抑,忽然無法控制情緒,在車里嚎啕大哭。當時她徑自趴在方向盤上,哭完發現一個交警站在旁邊,順著車窗往里看,說:“你知道這是紅綠燈嗎?要哭停邊上哭去,知道我在這兒給你維持了多長時間交通嗎?”
交警的話在她看來是“一種很溫暖的訓斥”,她連說著對不起,警察說下次注意,趕快走吧。那天她上班遲到了,進了排練廳,所有人都在,當著導演和大家伙的面,她把事情說了一遍。田沁鑫說:“為什么你壓力這么大,因為你出道就是一個影后,大家一直跟你說,影后,真棒,這場戲演得真好!別人夸獎每一次,就像在你身上貼了一塊金,除了別人貼,還有你自己貼上去的。這么多年下來,你整個就是一個黃金甲,不能被別人洞察到不好,不能接受差評。”
從排練的第一天,田導對秦海璐的嚴苛,就像從天靈蓋上拉開了一道口子,血淋淋地把身上的一層皮往下扒。田沁鑫說:“這個過程會很疼很疼,但是如果這層皮扒不下來,你可能永遠都無法客觀、坦然地面對演藝事業、面對每個角色。”那天當著所有人談完心,秦海璐變得坦然了。之后的某一天,導演說:“你找到了紅玫瑰16歲的狀態。”
黑色紗質拼接長款西裝外套、黑色幾何設計耳環 均為Givenchy
盤踞房梁500年
如果不是田沁鑫一番調教,秦海璐不會是今天的秦海璐,現在她可以接受任何人的建議。“以前挺一言堂、挺極端的,你可以看到我年輕時候的照片,都是帶著勁兒的。但是30歲之后,身上那個勁兒就退了很多。”《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巡演大獲成功,秦海璐又和田沁鑫接連合作了《四世同堂》和《青蛇》。
在戲校演出時,秦海璐是演《白蛇傳》里的白蛇,一個想做人的妖,一個有情有義的妖。這次接演青蛇,一部分原因是秦海璐喜歡張曼玉,看過張曼玉的《青蛇》。“每個人都有追星的心態,我有一張跟張曼玉的合影,是在一次活動的大合影結束之后,我弱弱地跑到跟前,拍了那張照片。”照片拿回來之后,所有人看到都說,這完全就是小女生的追星姿態。
為了這臺戲,當年的刀馬旦功底都拿了出來。演白蛇的是大學同學袁泉,也曾在湖北省京學了七年花衫。“我們兩人在臺上還翻著跟頭,在彼此的肩膀上滾來滾去,需要很高的身體支配度,這種節奏感和身體起伏的程度,其實不是一般演員能做得到的。別的話劇可以有A角B角換著演,但《青蛇》做不到。”
她喜歡青蛇,因為這是一個不被教化的妖,不想走入家庭,只想要純粹的愛,比人活得更徹底。別的妖都渴望修煉成人,小青是很單純的,她不懂。她問過姐姐,為什么要成人?她甚至怕成人之后忘了法海。“人是從欲望中來的,這是人的本性。”秦海璐說,“愛上一個人,想跟他在一起,想拉著手,想為他生兒育女,人的欲望其實是不斷遞增遞加的。這無可厚非,但小青不理解這些。”
琢磨最后一場戲時,田沁鑫問秦海璐:“你說小青去哪兒呢?”秦海璐想了想:“哪兒也沒去,就在房梁上盤了500年。”秦海璐的解釋是:“愛是一種付出,是一個人的事兒。她在房梁上看著就行了,不用下來拉個手,在一起過,生兒育女。她的欲望僅限于初始欲望,是真正屬于妖的東西,特立獨行的,不俗媚。”
到現在秦海璐的微信名還叫秦小青,她想做一個小青那樣的人,一直守住初心。十年過去了,秦海璐知道自己至少在某一方面做到了:“能夠愛一個人,愛得長久。”
去年本想和田沁鑫一起做話劇《開國大典》,秦海璐留了半年時間,但導演有事去忙了別的,等開始排練了,秦海璐也有別的安排了。“我不會惋惜跟她錯過一個項目、一個戲,我覺得后面還會有機會,她是甩不掉我的。”每年秦海璐也會演演話劇,或是走進劇場,看一些現代舞。
“無論坐在觀眾席還是站在舞臺上,都是一個特定的時空,在這個時空里,心靈是能得到慰藉的,它讓我有安全感。”
QA
《時尚芭莎》:最近拍完的都市劇《她們的名字》,劇名強調“名字”,是希望表達什么?
秦海璐:很多時候女性被貼上很多標簽,她是什么什么類型的,甚至忽略了她的名字。而名字本身代表父母對于孩子的一種期許。我的角色叫雷粒,其實這個米粒的粒,她媽媽只是希望她能吃飽。
《時尚芭莎》:雷粒是職場高級白領,她是一個女霸總嗎?
秦海璐:大家常說的職場現狀,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這些非常手段在這里都能看到。她是一個會被構陷,也構陷別人的人。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主義題材的劇,現實生活中的女性,是不是真的能夠一直叱咤風云?很可惜,不是。
《時尚芭莎》:關于電影《掃黑行動之臨界點》,目前有哪些可以透露的?
秦海璐:我演了一個蛇蝎美女。大家一說蛇蝎,就會先想到美女,但其實有些舍本逐末了。美女不是她最顯著的特征,其實最重要的是智商。
《時尚芭莎》:在拍影視劇時,會在哪些時刻覺得自己運用了舞臺表演的技巧?
秦海璐:比如《鋼的琴》的開頭,她披著一個軍大衣在那兒唱《三套車》。上面吊著一架鋼琴,底下一群穿大紅裙子的女人跳舞,這是一個類似于舞臺劇的,很魔幻的場景。其實有很多電影風格都是多樣的,有搞笑的、有荒誕的、有黑色幽默的,結合各種表演形式和手段,只要是讓你覺得舒服融合,那就一定是好的。
作為實體建筑的劇場,卻是個營造虛幻夢境的地方。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好像只要置身劇場,就能從紛雜細碎的現實中短暫抽離,讓自己回歸到一片純粹與寧靜中。劇場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讓人一旦進入就不想離開?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們找到了四位與舞臺有關的拍攝對象。當談起自己付出了大半生時間去構筑的這個戲劇之夢,他們的重點并非強調自己為戲劇做過什么,反而都在感激戲劇所給予他們的。這已經不再是說人生如戲或者戲如人生,而是從愛上舞臺那一刻起,他們就結下了一種相依而生、互相成就的新關系,不離開,也離不開。
攝影/彥俊
策劃/任博
采訪、撰文/陳晶
形象/心平氣和王德芙
化妝/群子
發型/賀志國
制片/王禹斯Lily
服裝助理/鐘靈、彭家蔚
新媒體編輯/Ti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