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粉的感覺是:如果不管,他們就信以為真,真以為此人很博學;但一旦質疑此人的博學,郭粉又會說:“就聽一樂你還當真了”。
就拿他“講三國”來說吧:售的是故事,而不是歷史。還有他所謂的那些人情練達,都屬于故事。說到底,郭德綱作為一個專業演員,在舞臺上給你講故事,目的就是讓你心情愉悅和賺錢。
不過,由于表演技巧很專業,讓你感覺他說得很真。如果能理解到這一點,這個問題也就很清楚了。
眾所周知,郭德綱自稱讀完了24史。因此在“講三國”這個節目里,說呂布是奮武將軍這件事時,強行給大家分析了一大段奮武將軍是個什么職位。結果末了來一句:說多了你也不懂,簡單的說,就是天下第2!
當聽到這里時,我直接換了臺。那么,三國里的大將軍、車騎將軍、四方,四征將軍們該如何設身處事?司馬、司徒、司空又該去哪里?讀完了24史的郭先生難道沒聽過什么叫雜號將軍嗎?應該不會吧?
還有:曹操的身世之謎。郭德綱說:曹騰(曹操祖上)先后為漢朝的4位天子服務,伴君如伴虎啊。問題就出在這4天子身上。
有網友認為:曹騰經歷的這4位:順、沖、質、桓,4個小孩,還真不能稱之為“隨王似虎”。因為不用看24史也知道:沖帝是3歲病死的,質帝是8歲被宦官毒死的,而順、桓時期,朝政為太監把持。
曹騰作為1位資深宦官,在宮內起起落落多年,從來沒犯過錯誤。在這4位“小老虎”面前,可以說是老謀深算、心機深沉的“大老貓”了,誰伴隨如虎,這話放在這里,實在是不妥吧?
其實也好理解,在評書、單口師傅眼里:天子都是王位之上的霸氣形象,而漢末4帝這種,約摸郭德綱也懶得做什么功課,稀里糊涂地就把傳統印象接來了:認為曹騰也大概率是:“像老虎一樣陪伴著君主。”
說書人,在古代,聽眾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如果只是平鋪直述,多半是聽不懂。需要他們幫忙來解讀,有教育老百姓的作用。
就像郭德綱自己反復強調的:為啥古時候尊說書人為先生?為啥他們的凳子更高啊?這就是原因。問題是:你噼里啪啦一通過去,沒有一個是對的,聽眾就娛樂了?
還有,說不會有人相信曲藝里的歷史的,誰會在故事里做學問啊?恐怕是在質疑郭老師的影響力。明星效應,真的不會誤導歷史嗎?
電影《紅蓮寺》:讓多少熱血青年上山學藝。“少林少林”:吸引了多少王寶強入山學功夫?都覺得自己是明星了。武俠小說暢銷經年,還記得特異功能和大師嗎?讓幾代中國人認為輕功是真的?
郭德綱講“歷史”時的一本正經——表演技巧的專業性,足以讓普通人的潛意識沒法去分清真假。而郭粉極多,死忠度極高的特性,讓太多明明是虛假的事情,被如此多人傳播,也能夠成真了。
不否認郭老師有著極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不少經驗。也不否認他的堅持,奮斗和對藝術的專注,以及抗爭和憤慨。可并不意味著他可以在專業的歷史角度去引導一些東西。
郭德綱說他通讀了24史。那么《二十四史》是什么概念呢?幾年前出于好奇,去書店問過。于是就“蚌埠”了。首先這不是一本書,也不是24本,而是從秦到明的24套書!240本都不止。
比如:唐代分《新唐書》、《舊唐書》。按種類的話,宋史又有:王候、起居、土地、官員、白話、小說等等。如果把所有書都裝一大箱子里——1立方米的那種。
需要4箱才夠,合計8千多元。全部是文言的那種。僅僅是一個秦代,記得當時利用工作間歇,每日堅持4個多月都沒讀完。而秦代到了統一后由于太無聊,就放棄了。
郭德綱說他通讀,好,就算是讀一遍(不是那種融會貫通,別人一問你就能記起來的哦),是什么概念呢?
24史約計4000萬字(文言,不計文白對照5000萬字,合計近1億字)。如果一天讀1萬余字,一年能讀400萬字,讀20多年都讀不完。假設郭德綱古文基礎極好,不用注釋,只看文言,也需要11年有余。
所以,我懷疑:郭德綱所說的通讀24史是指這種呢?
還是這種?你去讀讀華夏《植物志》會是什么感覺?這也是24史哦。
我承認,24史我從來沒讀完過。而現代的專業治史人員:比如歷史學博士、教授一類的,也從不會把通讀當成一種可以炫耀的資本。記得有個段子:一位剛畢業的學生到歷史研究所求職,張口就說自己讀完了24史。
結果,老師們相互對視一眼。一位老教授就問:你讀的24史是哪一年版的?出版社是哪家?在哪里買的,云云。很快就清楚了。此人自稱的24史其實就是“書店”里120多塊的嚴重刪減版,和歷史小人說差不多。
不否認兒童讀物對“郭德綱”們有啟蒙作用,而真的到了歷史大家:譬如呂思勉這樣的。我們說他歷史造詣頗深,不是指他讀完了多少多少史料,而是指其嚴謹的治史態度。
即使是對于專業人員,24史也不是用來通讀的,而是當我們需要了解一段歷史時,用于查閱和引鑒……好吧,知道說再多也沒有用,郭粉嘛:就一樂,你還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