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渤也開啟了直播旅程,開播僅僅一分鐘,觀看人數就突破了10萬。
像黃渤這種國民級的演員,人氣高也無可厚非。
真正為他贏得一致好評的,是他在直播間表現出來的“清醒”。
直播時,黃渤發現有人刷禮物,他趕緊囑咐助理,把打賞功能關掉。
而且,他把話說得很實在:
“大家賺錢都不容易,還是把錢留著給父母買東西吧!我還沒有淪落到要收你們禮物的地步。”
開直播就是來帶貨賺錢的,有些明星在直播間里,哭爹喊娘的求禮物、求打賞。
更有甚者,大肆賺著昧良心的錢。
他卻囑咐工作人員關掉打賞功能。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黃渤選擇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站著掙錢”。
他表現出來的“清醒”,該讓多少不擇手段、瘋狂斂財的明星無地自容。
清醒之一:記住來時的路,知世故而不世故
“賺錢不容易”、“留著錢給父母買禮物”、“我還沒有淪落到要收禮物的地步”。
黃渤這一番婉拒打賞的話,讓大家對他的好感度再上一個臺階。
很大程度在于,這一番話語中,作為觀眾的我們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其中的換位思考與尊重。
收入差距就擺在這里,他也不否認自己是高收入群體中的一員,直言自己并不需要靠收禮物維持生計。
不像一些明星,拿著千萬片酬,假惺惺地喊窮,還要向生活質量遠不如他們的普羅大眾乞求同情,那叫“跪著賺錢”。
黃渤體貼別人賺錢不易,呼吁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這便區別于一些主播不考慮觀眾的購買力,一律一句:“買他!”
其實說出這一番話,黃渤只用了三成的功力。
他是出了名的高情商、會說話。
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知道說什么話傷人,什么話能夠說到大家心里去。
黃渤的高情商案例,少不了金馬獎上的名場面。
頒獎禮現場,鄭裕玲奚落黃渤的發型好似被風吹過,不修邊幅。
黃渤則機智回答,這是激動心情外化的表現。
鄭裕玲調侃他著裝隨意,好似穿了睡衣來如此隆重的場合。
黃渤則回答:自己已把金馬獎當成了家,不用穿得太隆重。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對待圈中同行如此,對待記者們也是如此。
有一回賀歲檔,他有多部電影上映,一個月之內,在一座影城里接受了三輪訪問,一批記者,他見了三次。
記者已經問無可問,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新話題。
作為被訪問者,有沒有問題,問題好不好,原本與黃渤并無關系。
但面對記者的難堪,黃渤沒有坐視不理。
“自己主動聊一些,沒東西聊也要硬聊,好讓人家有素材可以寫?!?/p>
會來事,但不讓人感到不適,從不讓人感到尷尬,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也不被察覺出恭維感。
如此高情商怎么來的,是過往的心酸換來的。
他曾經的一番話,道出了人情冷暖:
“以前沒成名的時候,可以碰到各式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現在出名了,身邊都是體貼備至的好人”
黃渤的家境并不差,父母都是體面的知識分子。
全家人都期望著他考上清華北大,可他背道而馳,成績稀爛,初中開始便去舞廳跳舞。
因與父親聊不來,他索性離家出走,在全國各地的夜場跳舞、駐唱、陪酒。
江湖并不好混,最潦倒的時候,帶班的跑了。
全身上下所剩無幾的黃渤,買了一袋面粉,烙了一個月的餅,就著豆腐乳吃。
江湖混不下去了,他只能灰溜溜回到青島,向父親繳械投降。
在家人的資助下,他與人合伙開了一家公司,做鋼材生意。
生意出奇順利,錢袋很快便充盈起來。
但代價是每天都要和各色的人物應酬,晚晚都醉臥于酒綠燈紅,黃渤不喜歡如此。
26歲那一年,不安于現狀的黃渤孤身闖蕩演藝圈, 命運此時賞賜了一個小小恩惠。
這一年他出演管虎的《上車,走吧》,此片獲得華表獎和金雞獎的最佳影片。
嘗到了這樣一個小小甜頭,黃渤動了報考專業院校的念頭。
28歲這一年,他考上北影配音專業的高職班。
作為班里年紀最大、樣貌最樸實的學生,他沒少焦慮。
初入劇組,黃渤獲賜冷板凳,還被羞辱長相。
而立之年,一事無成。
2006年,那時還是新人導演的寧浩請他拍《瘋狂的石頭》,令他成名。
次年,他再度與管虎合作,在電影《斗牛》中挑起大梁。
這部佳片讓他一舉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由此一飛沖天,片約不斷。
一部一部口碑佳作,一部一部賣座好片,黃渤得到了尊重,成為了圈中的香餑餑。
雖然大器晚成,但是多年跑江湖積攢的生活經歷于演員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
他晉升的一路,就是凡人打怪,沒有買裝備,路上的每一道關卡都歷歷在目,每一處刀光劍影都清晰可見。
所以在把角色塑造得鮮活自然這一件事上,他無師自通。
被生活步步緊逼,學會了察言觀色,他步步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嘗遍了人情冷暖。
也因此他能夠與觀眾共情,換位思考、與人方便的習慣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人人都夸黃渤的情商高,可他表現出來的清醒,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清醒之二:守住底線,贏得口碑
明星帶貨,早就不是什么新鮮話題。
這個行當崛起之初,亟需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名人,還能帶來高額回報收益,于是大批藝人爭先恐后抵達崗位。
直播間里充斥著兩類藝人:
一種是糊的,比如過氣有些時日的港臺藝人,再比如三線開外,原本就無戲可拍的明星。
他們當中,有好些人都長期駐扎在直播間,有專業團隊操盤,還有數不盡的劇本和套路。
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娛樂圈大浪淘沙,一輪又一輪,他們早已被擠兌到邊緣。
倒不如放棄掙扎,把直播間當作新賽道,在此討生計,還能保住“高收入”。
還有一類,是正當紅的,或者是有一定話語權的。
他們無需像前者一樣把直播帶貨當成副業。
但也難免哭嚷一句,“他們給的實在是太多了”,然后到直播間周游一圈,撈一把快錢就走。
他們深諳此地不宜久留,待久了,小心被戳章蓋上“糊咖”、“low”、“浮躁”等標簽。
劉濤就是典型的案例。
江湖人稱“劉一刀”,初來乍到便上道,輕而易舉突破兩千萬銷售額,儼然就是銷售女王。
直播帶貨之前,她絕不屬于糊咖,有好戲拍,有大臺綜藝上,“中年危機”和她沒幾毛錢的關系。
直播帶貨之后,她的老本行險些不保,主演的中年瑪麗蘇劇《星辰大海》遭群嘲,《開端》里露臉幾次,被觀眾賜名“唯一敗筆”。
劉濤本人或許樂在其中,但觀眾著實替她可惜,要知道幾年前她還是正午陽光的寵兒,“霓凰郡主”、“安迪”這樣可圈可點的角色讓她出盡了風頭。
你看,涉足一步,日進斗金,接踵而至的卻是口碑崩塌、資源掉檔,不可謂不糊涂。
而那些有話語權,又稍有信念感的演員,哪一個會效仿她呢?
傲嬌如章子怡,不希望愛豆們分演戲的一杯羹,她也不進直播間分一杯羹。
愛惜羽毛如葛優,別說直播帶貨了,上綜藝他都不肯。
問題來了,直播間里新生報到的黃渤屬于哪一種?
黃渤并不排斥這類“賺快錢”活動的,畢竟此前他還通過《極限挑戰》找到了新消遣,混得風生水起。
可在此之前,他定然做了一番清醒的考量。
蹚渾水前溫馨提示:保住傲嬌,保住警覺。
參加綜藝可以,謹記只是拍戲之余的消遣,本職還是演員,要和觀眾保持距離感。
直播帶貨可以,但要加倍小心,不光別踩陷阱、還得別昧良心。
2014年前后,黃渤一口氣拍了許多電影,各個發布會連軸轉。
終于等到有機會喘息一口了,他即刻宣布暫且先不接戲。
正是在這個縫隙,他接到了《極限挑戰》的邀請。
“上綜藝就是來玩的,來賺快錢的?!?/p>
大部分藝人都是這樣想的。
但黃渤不是,拍戲的時候鉆研劇本有多辛苦,投觀眾所好就有多刻苦。
錄制《極限挑戰》之前,黃渤把同類型的綜藝都翻出來研究了一遍。
男人幫有六人小群,每次錄制開始之前,他們會討論設置什么環節,拋什么梗會讓節目看起來更有趣。
錄制完了,他們還會關心如何剪輯。
背后不為人知的嚴肅,造就熒屏上的趣味。
不難理解,這六個當初平均年齡已過40歲的男人,為何會俘獲大批量觀眾的芳心。
隔壁“跑男”就不同了。
運氣好就該拿遍“大滿貫”的Angelababy;
靠著情景劇續航十年的陳赫;
每過一個情關,送出一顆心型石的李晨;
絞盡腦汁,想不出他一部代表作的鄭愷;
加上把綜藝當事業、賣力搞笑的鄧超。
他們的原始身份,多是演員,可哪一位還愿意把心思放在演戲上?
對待演戲尚且不走心,如何奢求他們深入研究觀眾的笑點。
很少有人會像黃渤等人一樣,為了節目的趣味性,對臺本修修補補,只為優化觀眾的觀看體驗感。
他們多半是拿錢辦事,負責販賣知名度和人氣。
所以“跑男”的真實壽命不過三季,越往后,觀眾越覺得無趣。
《極限挑戰》獲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獲得了一大批忠實觀眾,黃渤一直拍到了第四季。
到了第五季的時候,導演嚴敏不再奉陪,還有新人加入男人幫,觀眾大批量流失。
黃渤也索性及時抽身,回歸演戲老本行。
上綜藝時,黃渤給出的是比同行多十二分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
到了直播帶貨時,黃渤其實也比同行多了一分清醒與警覺。
即便是直播帶貨,帶的也是很難落人口舌的貨:嶺南陶瓷。
一方面有嶺南文化底蘊做背書,還可以視作宣揚傳統文化,不會招致反感。
另一方面他也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直播帶貨不是原罪,利用自身的名人效應,向觀眾兜售假冒偽劣產品才是。
前車之鑒不少,許多聲名赫赫的大牌明星,都曾因品控不嚴,沾染假貨風波,一些老戲骨更是卷入假酒風波,以至于晚節不保。
想讓觀眾為自己的直播買單,就要把相當質量的產品交到觀眾手上,否則就是自砸招牌。
相比于買酒、買化妝品,賣陶瓷的風險約等于無。
初來乍到直播間,黃渤只帶貨,不賣貨。
他沒有第一時間甩上購買鏈接,而是先帶著觀眾逛上一圈,介紹介紹產品。
要是上來就賣貨,喊一句“寶寶們,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觀感便全然不同了。
目的太鮮明,吃相太難看,擺明是瘋狂斂財,掏光觀眾口袋里的錢。
清醒之三:謹記演員天職,保持一顆“羞恥心”
苦出生的明星并不在少數,可有些人一旦紅了,有錢了,反倒失去了與普羅大眾共情的能力。
瞪眼摳圖也能拿到8000萬片酬的Angelababy自稱買不起上海一套房,問她什么房:上海老洋房。
可這座城市,有太多人每月付完老破小的租金已捉襟見肘。
小演員張昊玥抱怨娛樂圈不好混,一年到頭接不了幾部戲,自稱平均下來的月收入只有兩萬,還不如上班。
她或許真的不知道,寒窗苦讀數十年,每月守著三五千工資的人,比比皆是。
還有一邊住著過億豪宅喊窮,一邊靠歪門邪道斂財的這對明星夫婦。
演藝圈賺錢太容易,以至于他們忘記了普通人手中的鈔票來之不易。
拍戲,應付了事。
上綜藝,懶得逗觀眾笑。
觀眾嫌他們礙眼,罵得熱火朝天從不妨礙他們拿高酬勞。
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把拍戲當打卡,不為觀眾觀感負責,極少雕琢演技。
理所當然地認為普通人要為自己的直播事業買單,一窩蜂闖入直播間,速速學成滿口銷貨話術。
而黃渤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與觀眾的真實關系:觀眾們是衣食父母,但不是提款機。
他保持一顆“羞恥心”,拍戲不敷衍了事。
拍《瘋狂的石頭》的時候,黃渤片酬不到一萬塊,但為了呈現喜劇效果,他可以任由全身涂滿下水道的淤泥。
要知道,淤泥不止臭氣熏天,還有不少殘渣糞便等腌臜物。
拍《我和我的祖國》時,他47歲,但高約30米的旗桿,他還是徒手爬了上去。
他的一出出好戲,飽含誠意與尊重
當年黃渤成為“百億票房先生”的時候,有記者拿他跟前輩葛優做比較。
甚至恭維他,已經超越了葛優。
而黃渤的回應,卻格外清醒:
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葛優是開天辟地、創時代的電影人。
我作為晚輩,不敢造次。
結語:
錢財在前,人都有貪念。
錢到手不知足,還妄想一步登天,跳過重重關卡,以便高速斂財。
拍戲敷衍了事多好,反正早在戲播出之前,片酬已到位。
綜藝多好,玩樂的同時把錢賺,劇本也不用背。
直播多好,還省去拍戲的漫長工期。
可瘋狂斂財是有代價的,犧牲的不僅是口碑,還有未來的發展空間。
而清醒如黃渤,克己與踏實,助他繞過了一道道由貪欲設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