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甄嬛過生日】話題上了熱搜,《甄嬛傳》又再次被很多人提起。于是接到了《新京報》和好朋友的邀請,在喜馬拉雅上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場直播。
聊的內容主要就是為什么《甄嬛傳》可以一紅就是十多年。
而且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即使是沒趕上《甄嬛傳》首播的00后們,也真的都在認真回顧《甄嬛傳》,包括我每次寫《甄嬛傳》劇評,讀者都多到超乎我想象,雖然也有一些讀者嘴上說怎么老談這個劇啊,但還是會看到標題,就忍不住打開。
是啊,怎么大家老在說《甄嬛傳》呢?
我在這場直播里,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觀點,今天這篇文章里,還有很多我在直播時沒來得及說的話,一并寫出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我是《甄嬛傳》首播時,就開始追這部劇的,當時我已經在畢業實習期,在漫畫出版行業工作,當時《甄嬛傳》就已經很紅,華妃的那句“賤人就是矯情”火遍大街小巷,主編就邀請了一些漫畫作者,根據《甄嬛傳》來一些二次創作的漫畫,就是那種純粹吐槽的四格爆笑漫畫。
后來我們那一期雜志賣得特別好,之后做了市場調查,發現不少讀者是當時都是沖著《甄嬛傳》去的。
不過那時,我怎么也料不到,《甄嬛傳》后來竟然可以一直那么紅,反復被人重溫。
因為我自己最初追《甄嬛傳》的確是當成爽劇追的,想想看啊,甄嬛一個原生家庭算不上多顯赫的女子,進了宮,別人都以為她“從此蕭郎是路人”“命運半分不由己”,可她到最后,擊退了一切對她有威脅的人,戰勝了命運對她的屠戮,而且,她愛的人都愛她,她不愛的人還愛她,簡直不要太爽。
我那時其實對這部劇中關于人性、情愛、職場、友情、親情等等層面的東西,其實是理解的很淺薄的。
但,我理解的淺薄,不代表這部劇的主創們當時忽略挖掘這種層面的東西,事實上,我現在回過頭看,會發現原來《甄嬛傳》當時是沒有去討好任何一種價值觀的,大家如果對當年的事情還有印象,應該記得,這部劇當時從選角到服化道包括改編等等,都是挨罵挨得很慘的。
可是,即使頂著這種罵聲,他們仍然沒有【討好】,而是很聰明地保留了一種【真誠】。
是的,我一直覺得,真誠才是真正的智慧。
他們真誠地尊重觀眾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感情和普遍人性,而且盡可能地還原和展現這其中的迂回復雜。所以《甄嬛傳》里沒有一個扁平角色,也沒有一個單純事件,它的一切都是黑白之中的那無盡的灰。
觀眾可以罵安陵容,但也一定會共情安陵容;
觀眾可以喜歡甄嬛,但也一定有幾個時刻無比厭煩甄嬛;
即使是看起來最完美的沈眉莊,其實也有她的勢利與小心思;
即使是最狠厲的宜修,如果你走進了她的從前,就會多一點對她的原諒。
除了劇中角色復雜,其實觀眾本身也是復雜的,一定會經歷不同的時期,擁有不同的境遇,因此對情感的需求,對人性的理解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在這場直播里,主持人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說《甄嬛傳》在2011年首播,到現在依然被人津津樂道,是不是在影視劇上,觀眾的一些追求,是始終沒有進步的。
我并不這么覺得。
我最近在讀金庸先生的小說。在他后來修訂版的自序里,他曾這樣說:
“我寫小說,旨在刻畫個性,抒寫人性中的喜愁悲歡。小說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責,那是人性中卑污陰暗的品質。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不必在小說中對暫時性的觀念作價值判斷。人性卻變動極少。”
非常非常認同這個觀念。
是的,《甄嬛傳》也恰恰是因為做好了【對人性的刻畫】,所以這么多年來才能常看常新。因為【人性】就像一個錨點,它是釘在那里不變的,但觀眾是變化的,所以圍繞著那個不變的點,一直在產生著新的看法。
所以我在直播里回答,那不代表觀眾沒有進步,那恰恰代表觀眾一直在進步。就像少時的我們看安陵容和成年后看安陵容一定是不同的,但安陵容一直是那個安陵容,只是我們成長了。
除了尊重人性以外,這部劇的編劇團隊也真的厲害,非常懂觀眾的心理,在劇情上用了好多【留白】的處理方式,通俗點來講,就是事不說盡,話不說死,有點像蘇州園林那種造景,不同窗口看過去,就是不同風景,很有點“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思。
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四郎和甄嬛的最后一場戲里,陳建斌老師有個用手拉床幔最后又放下的動作,電視劇只拍了這個動作,沒有一句廢話,但就是這小小的一個動作,我看到有的觀眾說,這是在表達四郎愛慘了嬛嬛,最后還是不忍心傷害她,有的說,這是四郎在向別人求救,想給甄嬛最后一擊,也有的說,這是在表達四郎的怨恨和無奈。
其實,這個動作是陳建斌老師自己加的,因為他覺得能讓皇上在最后的感情表達更豐富一些,就,真的加的很成功,不僅表到了他自己對四郎的理解,也調動了觀眾對四郎的不同想象。
還有譚松韻飾演的淳兒,她和甄嬛安陵容都分別有好多互動,尤其是談論睡衣那一段,電視劇并沒有評價她是不是故意刺激安陵容,只是把她說的話原原本本呈現出來,因此有的人就覺得淳兒是真天真,有的人就覺得淳兒是真心機。
還有寶鵑這個角色,拍得也是很復雜,但是不評判,不在電視劇里直接定義她的好壞,就是純粹展現她和皇后的微妙往來,又鋪陳她和安陵容之間的真心,所以觀眾對她就既可以憐憫,又可以討厭。
《甄嬛傳》里這樣的細節太多了,所以討論度和互動度也就很好。
我一直覺得,《甄嬛傳》很像一個高品質渣男在和觀眾搞曖昧。但有的電視劇就很工業糖精或工業【苦瓜】,給的太硬太直,屬于硬塞式和觀眾談戀愛,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一點都發揮不出來。
但是曖昧就不一樣了。
曖昧讓人變得貪心又多心。
曖昧之中太多欲語還休、百轉千回的東西了,給足了觀眾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不停地共情劇中角色。
所以,好的影視劇,真的應該相信觀眾。
因為再厲害的演員,再厲害的編劇,都厲害不過觀眾的想象。
就像我自己寫《甄嬛傳》劇評,其實寫的根本不是電視劇里的誰,而是我自己不同時期對人性、對愛情、對婚姻、對人生的種種想象。
因為《甄嬛傳》拍好了觀眾的情感和人性,所以人們才愿意一直聊它,就像人人都喜歡吃飯時打開一部《父母愛情》一樣,因為它拍好了觀眾的生活。
觀眾也有自己的任性的,說到底,我們在追劇時也有一點傲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