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宋方金突然火了。
一切源于他發了一條微博,微博中,他曬出一張長圖,圖中文章標題為《一個演員經紀人改行前最后的吐槽》。
這篇文章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很廣,大家看完之后長吁短嘆,再次感慨:內娛要完。
文中是這樣寫的:目前影視行業寒冬完全是自己作的,因為演員想拍戲,但制片方、投資人、劇組卻只看數據。
數據不好,拿不到角色,很多有天資的年輕演員被耽擱了,讓他心里很不舒服。
看下來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打著業內人的旗號,總能吸引更多目光。
因為以前都是局外人在吐槽,現在卻是局內人在爆料,讓很多東西多了些可信度。
宋方金評價這篇文章:“困在數據里的互聯網影視人?!?/p>
本來是在討論目前影視行業的唯流量論,但不知為何,評論里王俊凱和易烊千璽的粉絲互撕了起來。
一方粉絲說:“說到數據造假,我就想起來易烊千璽流量造假被央視點名的事兒了。”
另一方緊接著回懟:“無論你說什么,影視圈永遠作品至上?!?/p>
緊接著甩出一張易烊千璽電影實績匯總圖。
目前這條微博下,雙方粉絲激戰已超1.7萬條。
看熱鬧的路人總結這件事:評論給原文做了注解。
還有部分網友滿頭霧水,不明白宋方金的微博跟兩位藝人有什么關系。
既沒有點名也沒有道姓,粉絲又是怎么摸過來的?
單看這件事,真的很諷刺。
影視行業的數據亂象就像房間里的大象,就在那里,但大家都裝作看不見。
又或者說,大家看到的,僅僅是自己的角度。
無論是吐槽亂象的編劇宋方金也好,維護偶像的粉絲也好,大家都單純的將責任歸咎到某一方頭上。
而事實上,一個行業能走到這一步,真的只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嗎?
想起來前幾日,有件很有趣的事。
蘇醒五年前一首歌《破億》延遲火上熱搜,歌曲尖銳諷刺了娛樂圈一些人利欲熏心,不專業不敬業,擾亂了行業秩序,污染了行業風氣。
歌詞犀利大膽,句句扎心。
這首歌翻紅之后,譚飛、汪海林、宋方金三位編劇邀請蘇醒直播連線,就《破億》這首歌,暢聊一下圈內亂象。
不過,讓三位編劇沒想到的是,蘇醒并沒有完全站在他們那一方。
蘇醒的發言有邏輯,有深度,更重要的是,鋒芒中帶著溫情。
聽一下蘇醒這段發言,也許我們對宋方金以及他微博下的評論現象,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蘇醒說到,唯流量論不只存在于單一的圈子,很多行業都在通過數據算法,試圖利益最大化。
這不難理解,當下生活節奏快,人們總想在短時間內獲益。
現狀下,一個行業的紅利期太短了,錯過了就很難再有下一次。
而為了吃到紅利,很多人前期投入了非常多,當然不能任由它們打水漂。
看到過一個業內人爆料關于綜藝節目招商的事情。
他表示,很多劇和綜藝就是靠一線頂流扛招商,離開頂流可能整個項目都要降級,甚至直接開不起來。
數據決定項目,項目拿到招商,再反饋給金主它所承諾的數據。
這就是一個死循環,每個環節都有問題,有時候流量藝人甚至是被捧上神壇,身不由己的那個人。
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給他們,那就太片面了。
蘇醒還說,他并不完全認同三位編劇對當今一些流量鮮肉的看法。
緊接著,他聊起來他剛出道時的事情。
蘇醒23歲出道,年少成名,初代頂流,現在很多年輕當紅藝人正在經歷的事,無非是他走過的路。
他想,現在大家看待年輕藝人的眼光,和當年他被看待的眼光,沒有什么不一樣。
偏見是一座大山,它從來不會消失,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換了一批又一批人。
他理解長輩們的排斥和不屑,但也感同身受年輕人正身處的尷尬處境。
有句話說得好,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給別人撐把傘。
蘇醒所表達的就是這樣,他經歷過,所以他始終對別人帶著同理心。
這份同理心讓他能多角度更深入的看待娛樂圈的問題,和三位編劇形成了鮮明對比。
尤其是汪海林編劇,為什么蘇醒被大家夸贊,他卻始終不被網友接納?
他的問題主要有兩點:首先,汪海林的態度過于激進,言辭極度不雅。
很難讓人相信他是個文化人,實在嘈雜刺耳。
其次,他只有世界觀,沒有方法論。
亂象說了這么多年,他從沒給出實質性的建議,以身作則去推動,而只是挑起對立,激化矛盾。
相比于蘇醒對相關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給出犀利卻不失溫情的表達,汪海林始終片面膚淺的抨擊年輕男藝人。
更像是在嘩眾取寵,隱形的要流量。
所以,娛樂圈亂象為什么遲遲無法做出改變?
結合這場直播,以及宋方金微博評論事件來看。
部分提出問題的人,不知道到底帶了幾分真心。
是想解決問題,還是實際上也抱著一顆要數據的心,想捧紅自己。
如果不是真心想解決問題,就別怪這灘水越來越渾濁。
各個團體之間,都無法辯證看待問題,不能帶著同理心,去換位思考。
將問題全怪到流量藝人頭上,忽視了流量藝人的流量,也是靠某部作品拿到的。
全盤抹殺別人的實力,把數據看做原罪。
而粉絲們,只知袒護偶像,不顧青紅皂白。
看不到一些業內和路人在聊起影視行業亂象時,帶著對國產影視的愛和痛心疾首。
控評、詆毀、粉圈自嗨,也在傷害著這個行業的根本。
但最重要的是,如果大環境不做出一些犧牲,不能沉下心去做內容,這種現象永遠不會得到改變。
產業鏈條已經太成熟了,想連根拔起,勢必是要出點血的。
大家一致對外,才有可能撬動它的根。
像現在這樣,你罵我年少輕狂,像個花瓶;我罵你為老不尊,仗勢欺人。
打嘴炮給行業的良性發展會帶來好處嗎?背后的產業鏈條會因此痛改前非嗎?
不痛不癢,徒增笑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