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劇,剛開播就爭議不斷。
打開豆瓣評論區,幾乎滿屏都是一星、二星的中差評,就差把“勸退”打在公屏上了。
很多人不信這個邪,沖著“律政都市題材”、“雙女主battle”、“霸道姐姐vs奶狗戀”的噱頭去看,結果曬干了沉默悔得很沖動:
“打著職場劇的幌子,結果就給我看這???”
熱門噱頭一鍋燉,
網友看了都喊“救命”。
剛上線不久的職業劇《女士的法則》,定位是雙女主的律師行業職業劇。
講述性格一剛一柔的兩位女律師共同辦案,兩人從理念不合到逐漸和解,惺惺相惜的過程。
客觀來講,這部劇從定位到賣點:雙女主設定+女性友誼是不差的;
期間穿插各種(似乎專為熱搜定制的)女性議題,譬如:懷孕被開除,網紅離婚戰,孩子撫養權,單身生育,私密照曝光……從選取的案件類型中看得出來,制作方也的確想要關照到一些社會痛點。
但——
不合邏輯的人設,浮夸的職場素養,為了噱頭強湊cp的花邊,足以沖垮整個劇集的框架,讓劇情看起來松散,懸浮,不接地氣,與真實的職場離題萬里……而導致口碑跳水。
主角許婕,精英律師頂著“實習生”的身份,被“請出山”到一家律所擔任實習職位救場。
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給足了范兒:濃妝艷抹,高跟吊帶,性格囂張。在酒吧裝醉裝瘋,第一天上班走出二五八萬的氣場,見了上司也惜字如金,愛理不理。
明明是律政劇,沒有激情昂然的庭內爭鋒,多了各種和稀泥式的洽談調解。
第一個孕婦被無故辭退案,本該是一個極好的能映襯當下的題材,足以反映女性在母職下所承受的壓力,要做出的犧牲。
但兩位律師為辯護人做了啥?
違背職業守則,私下埋伏毆打,威脅恐嚇對方證人,拳打腳踢,大罵渣男:
正義感是爆棚,但這合乎職業身份么?
如果光靠威脅恐嚇罵街,就能逼對方證人改口供,扭轉局勢……那還花錢找律師干嘛?
緊接著,兩人換了一身美美戰袍,化好妝出現在公司代言人的宴會上。一個夾槍帶棒地要挾女主播:
“如果你粉絲知道你為這樣的周扒皮公司打工,他們怎么想你?”
一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故事講道理:“這個被開除的孕婦很慘,我們都是女人都有共同命運……”
試圖說服代言人揭竿而起,撕毀合同與公司鬧掰,來鞏固自己的獨立人設。
彈幕密密麻麻的吐槽已經出現了:“沒有這樣的律師”、“對牛彈琴呢吧”、“女主播敢得罪金主?”、“編劇到底有沒有上過班???”
另一個案例更離譜。
美貌但早已過氣的女網紅,因為身患漸凍癥被拋棄,離婚時想要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男方要錢也要娃,提前埋坑制造了巨額債務,就等著離婚時候能丟給前妻,順便搶走孩子,讓女方凈身出戶。
對于這樣一個渣男設定的客戶,劇中給出的“兩全其美”解決方案是:
女主陳染講了一番家和萬事興的大道理,成功說服渣男愿意給4000w賠償,也愿意每周讓前妻看一次孩子。
我滿腦子的:???
雞湯能治百病?打感情牌勸人渣回頭是岸?這邏輯導演主創們自己信么?
敢情也別當律師了,去少管所或者監獄上班吧,勸人回頭勝造七級浮屠。這劇不像是講律師行業,倒像是說和稀泥拉偏架的居委會大媽。
網友無奈評價:“就各種生套,硬拗!和真實的職場相差幾萬里!”
以往職場劇犯過的問題,它基本都踩了坑:雖然拍的是律師行業劇,但依然把愛情當“正餐”。
女主角遇到同行小奶狗,莫名其妙地睡了小奶狗,最后強行談起了辦公室戀情……毫無章法,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
江疏影和彭昱暢,飾演明艷女精英和跟班實習生。
五官線條不夠緊致,一臉肉嘟嘟的男主稚氣未脫,這個強吻女主的畫面,兩人仿佛不在同一個畫風,讓人尷尬到腳指頭開始動工。
緊接著是女主反撲……聽起來這么旖旎的場景,卻因為主演風格的不搭,拍出了不忍細看的劇情。
沒有荷爾蒙,沒有性張力,只有辣眼睛。
劇組大概提前做過背調:“聽說現在流行姐弟戀,大女人和小奶狗組cp?”
于是流水線批發生產狗糧,卻無視邏輯,全靠硬湊cp,加上選角問題,愣是拍出了隔代年齡差的不倫戀之感。
評論區直呼“達咩”:這個,不合適吧,總覺得女主角在猥褻彭彭。
案件是好素材,但每個案件都顯得虎頭蛇尾,淺嘗輒止;“姐弟戀”是熱門,但男女主角適配度太低,實在嗑不動糖。
《女士的法則》摞了大堆熱搜詞條,卯足勁兒想靠關鍵詞上熱搜。
但可惜,它寫不好大時代的命運跌宕,也沒演好小人物的愛恨嗔癡。
國產職業劇的口碑崩壞,
由一次次失望堆積而成。
但不論是這部劇被嘲,或是其他任何一部職業劇的撲街,都已經很難激起大家的表達欲。
吐槽幾句,也就散了。
網友都懶得展開說說,只留下一句粗暴點評:內娛職場劇像個笑話。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能常年被類似的劇集敷衍打發,比起內娛職場劇更像一個笑話。
國產職業劇的口碑敗壞,是從一部部打著不同職業的旗號,實際上在不斷輸出狗血劇情,販賣工業糖精的劇集累積起來的。
回顧這幾年打著職場劇旗號的國產片,你們大概也都有印象 ——
講述公關行業的《完美關系》,用大量篇幅講傻白甜富二代如何靠男人保住職位的位置;
講談判工作的《談判官》,最后毫不意外,變成霸道上司/客戶愛上我的辦公室戀情;
描述房地產行業的《我的真朋友》,賣房什么的都是次要,信用卡負債的打工妹住帶浴缸的豪華公寓,抓緊時間和富二代談戀愛才是重點。
國產劇里沒有窮人,也沒有普通人。
沒幾個人好好上班,打工仔都住市中心豪華別墅,北漂多年一事無成的十八線明星,輕輕松松掏出全部積蓄創業。
虧了也沒所謂,權當“體驗生活”。
行業精英頂著一大堆頭銜,主角不靠精湛的職業能力說服觀眾,證明自己,靠什么?
靠尖頭高跟,卷發偏分,濃妝大紅唇來體現氣場;靠裝腔作勢,眼高于頂,色厲內荏呵斥下屬來體現權威。
一味只談愛情,讓職場變成辦公室戀情的培養皿;過分給人物“貼金”,只會令角色虛浮,劇情懸空。
任何一個行業的職業劇,最后都能變成:
懸浮,油膩,癡男怨女,賣弄噱頭,換湯不換藥的愛情連續劇。
請狗血國產劇,放過職場打工人吧!
而當我們說起職場劇,不得不提職場劇鼻祖TVB的系列行業劇:
《法證先鋒》、《鑒證實錄》、《陀槍師姐》、《妙手仁心》、《沖上云霄》……
曾經TVB職場劇打動我們的是什么?
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莽撞;是積極向上,迎難而上的“獅子山精神”;是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愿意為了理想奮斗的熱血;
是事業陷入瓶頸,無法推進的困頓迷茫;是捏緊拳頭卯足勁證明自己的決心;是解決了一個又一個職業難關后,和朋友和愛人happy hour,暢快痛飲的舒爽……
不必有多牛逼的頭銜,或業內top 1的排名。
哪怕主角一文不聞,只是個最普通的打工人。但這種狼狽和奮進,即便不夠光鮮,卻是職場人最真實的寫照。
要足夠真實,才有打動人的力量。
曾經豆瓣上有一個回憶貼,講了這樣一個話題:TVB職場劇到底改變了多少人?
無數網友留言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
曾幾何時,職業劇的工作是主線任務,愛情只是劇情推動的調劑品。
它真正能夠打動觀眾的地方,是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一個行業的魅力,甚至具備能感召年輕人投身進入一個行業的力量。
一部電視劇,改變一個觀眾的價值觀/婚戀觀/人生觀,甚至改變他們的就業方向,間接地改變了人生軌跡。
如今看來,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但又感人至深。
而如今的國產劇里,凡是自我標榜為“xx職場劇”的劇集,在觀眾心目中等同于把“雷區勿入”打在額頭上:
主角丟出漂亮金句,卻無視職業精神,做著和金句價值觀不符的事情。
過去的幾年,市面上涌現不下10部職業劇,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被問及“想要從事的理想職業”的時候——
大多數人還是想要成為帶貨網紅。
不知是浮躁的大環境,催生浮躁的影視行業,浮躁的影視行業又只能孵化出浮躁的職業劇;還是反過來,粗制濫造的懸浮職業劇進一步惡化了整個行業。
總而言之,這些所謂的“職業劇”影視劇集沒有承擔起價值引領和行業展示的功能,只是隨波逐流,一同江河日下。
國產職業劇被唱衰,是被一部又一部爛片拖累的。
而國產職業劇想要“復興”,也要靠一部又一部好作品重新贏回觀眾。
真實的職場生活,沒有愛情也沒有幻想。
大家只希望看到在職場劇中,有一丁點“地氣”和“人味”——
希望主角和制作方不再高高在上,真正走進現實生活,呈現一個行業真實的苦累和成就,說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講一點人話。
讓年輕人在擇業的時候,多一點選擇和憧憬。
觀眾需要什么樣的職場劇?
要么寫實,要么引領。
唯獨不要造夢和畫餅,更不需要“掛羊頭賣狗肉”的工業糖精。
說到底,比起用絢麗特效,重金華服,天才title,豪華裝潢……堆砌的所謂行業劇。
不如用心思,花筆墨去講好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