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象娛樂
文丨溏心石
隨著湖南衛視原創婚禮節目《中國婚禮—我的女兒出嫁了》(以下簡稱《中國婚禮》)播放至第四期,對于該節目的關注度也在持續增長。截至2021年5月17日,該節目播放量突破5億大關,還一度喜提“日播放量八連冠”,在各社交平臺上也引發了一陣熱議。
不難看出,在綜藝節目制作、招商日益焦灼的背景下,湖南衛視也在努力對已有的熱門綜藝題材進行創新。以時下熱門的婚戀類綜藝為例,該類節目從戀愛到離婚都已有了不少成品,要想冒著觀眾審美疲勞的風險、做出一檔令人耳目一新的優質節目,就必須找到一個較為新鮮的切口,同時把該題材的故事講好。
而這檔《中國婚禮》,就把目光瞄準了已經度過戀愛考驗、即將邁入婚姻之門的夫妻群體上。
婚姻,無數個現實問題的串連體
不同于往常聚焦于某一具體話題的婚戀綜藝,《中國婚禮》所輻射的內容非常豐實,既有戀愛相處的部分,又有翁婿關系的思考,還有父母情緒、婚姻策劃、民風民俗等諸多部分。正所謂“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家族的大事”,秉持著這一理念,節目組選擇通過婚禮策劃這個點進行切入,針對每組愛人背后所經受的諸多現實考驗展開多元捕捉。
臨近結婚,首當其沖的便是經濟問題,這一點明星也不例外。第二對新人一出場,節目組就把他們目前最大的現實壓力擺在鏡頭前:女生北漂失敗回到長沙、男生事業同樣不溫不火,沒車沒房還幾乎沒彩禮,可以算是完完全全的裸婚。
問題是,十年前還帶點時髦氣息的“裸婚”,在經濟壓力增加的十年后已儼然成為了許多人不敢觸碰的一場豪賭。在這樣的經濟情況下,雙方未來要如何打拼?女方家長該如何接受一個沒有彩禮婚房的女婿?此外,男方還是中國臺灣人,家人都常住臺灣,未來雙方家屬的住處問題又該如何協商?
在這一現實下,節目組并沒有將問題委婉化以營造出完美婚禮的幻象,而是不加掩飾地展現了這些矛盾,讓觀眾在看清各家面對的現實時,也能看到當事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他們的所思所想被通通展露在鏡頭前,也給了或許面臨著同樣問題的觀眾一些啟發。
在翁婿問題的處理上,節目組更是精心策劃了一個“特色環節”——翁婿單獨相處三天,全程沒有助攻、沒有第三人可以緩和,兩人的關系必須自行調控。對于靦腆的第一組女婿來說,起初的相處可以說要多尷尬有多尷尬:岳父的岳父、岳父、女婿,三人獨處一室找不到話題,客套話都不知該說什么,以至于幾個人一起埋頭玩手機;翁婿倆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甚至連對視都不敢。
而在第二組家庭中,雖然老丈人比較主動,不會讓空氣陷入令人蜷縮的境地,但倆人也依然免不了磨合的尷尬:女婿過于投入工作,完全沒注意到老丈人早已餓得饑腸轆轆;女婿做個菜將廚房弄得亂七八糟,讓追求整潔的老丈人當面表達不滿;在兩次談心中,老丈人對于未來女婿的原生家庭所涉及的家暴問題甚為憂慮,以至于獨自在臥室里陷入沉思。
但好在,在雙方的努力下,最終兩組翁婿關系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第一組的女婿細心陪伴,干農活、做菜、帶老人買衣服、替老人分憂……用勤快和孝順“征服”了岳父,翁婿關系在當天下午就得到快速突破。而第二組女婿在頭天晚上挨批評后,第二天也吸取教訓踏踏實實完工,其認真誠懇的態度同樣得到了老丈人的肯定。
至于感情上常見的“女強男弱”問題、前任問題、“雙標”的問題……節目組也對此設置了婚前公開談心環節,將新人此前積壓的種種心結借此一一化解,再加上環節最后的告白信,將婚禮前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可以說,婚姻涉及的現實問題雖多,但節目組把它們交付到觀眾面前時,也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這讓觀眾在升起代入感之際也能緩解壓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對策。
婚戀綜藝新模式,
觀察+沉浸兩不誤
不同于大多數婚戀類綜藝節目所采用的“純觀察”模式,《中國婚禮》令嘉賓們身兼兩職,“觀察員+策劃師”的設定讓他們得以先從第三方視角觀察客人的故事,之后再深入客戶的生活進行互動,以便更好地打造出量身定做的婚禮。
這一創新性的舉措也給了觀眾不一樣的體驗:觀眾既享受到了觀察類真人秀的舒適,能夠“吃瓜”觀看別人家的日常點滴,又可以借用嘉賓的第一視角沉浸式體驗婚前婚后的策劃過程,突破了觀察類節目的框架限制。一般來說,一對新人的故事分為兩期,第一期觀看生活和介紹,第二期開始步入真正的策劃,這種雙視角的切換讓觀眾也能大飽眼福。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節目的“野心”不小,想展示的內容較豐富、形式也較以往有所改變,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現“什么都想說,又什么都說不清楚”的雷區;但它還是較好地保留了觀眾的觀看體驗,以兩種對策避開了這一雷池。
在眾多冗雜的現實問題中,節目撥出了其中的重點,那就是其名稱所蘊含的“女兒出嫁”。因此,每一期的女兒出嫁前,節目組都著力刻畫了女方家庭的復雜心情,將女方父母的心路畫像重點展示出來。
例如,婚禮彩排時所有人快樂玩耍,節目的鏡頭卻對準了落寞惆悵默默離席的父親;婚前眾人想著怎么迎接明天的幸福婚宴,節目的鏡頭則轉向了悵然若失難以入眠的父母;大婚當日,在策劃的眾多精美環節中,節目組卻又花了大量筆墨展現父親在儀式上對女兒的訴說。
新娘父親將女兒帶到女婿身邊后,獨自默默離場
在一環緊扣一環的鋪陳下,父母對于女兒將要出嫁的不舍,以及深知自己無法陪伴女兒走到人生終點又不得不放手的復雜情感,穿過屏幕強烈地沖擊到觀眾面前,引起了眾多的“淚目”共鳴。這種主次分明、詳略有致的安排,也幫助節目避開了“想說太多又說不清楚”的尷尬。
精準配平,
節目效果綻放奇妙化學反應
除了內容與形式的創新,節目還很好地把握住了兩個維度的平衡。
一是主客角色的平衡,合理分配好嘉賓與客戶的角色定位與比重。這其中,明星嘉賓雖然是觀察員+策劃師,但并沒有喧賓奪主,節目敘事仍然以客戶為主角;但這些配角又在恰當的時候各顯神通,將每個人的用處發揮到最大。
例如,年輕的沈夢辰和白舉綱需要陪伴雙方新人,幫其做好心理準備,同時負責細節工作;創意頻發的大張偉負責提供驚喜;更為年長的蔡國慶負責雙方長輩的協調與陪伴等工作。
至于詳細的策劃籌備流程,則交由專業策劃師胡婧文負責。這些分工也讓每個嘉賓能夠恰到好處地幫助客戶實現理想婚禮夢。
此外,在策劃的過程中,嘉賓們也做到了對客戶的充分尊重,處處留意客戶的需求與情緒,在面對苗族新人時,胡婧文親自向三位苗族民俗學家請教當地的婚俗,并按照習俗和客戶需求保留了流水席、攔門酒等環節。
而在面對第二對小夫妻的婚禮時,他們注意到客戶對于長沙特色和復古情懷的需求,于是將婚禮打造成了“復古式長沙婚禮”,令客戶一家人都非常滿意。這也化解了以往某些明星改造類節目備受抨擊的“俯視性改造”、“優越感強不尊重客戶”的雷點。
二是現實與娛樂的平衡。無論是經濟問題還是情感問題,稍微過度就容易觸發沉重的問題。盡管如此,節目組在各環節還是盡力調和了觀眾的情緒,嘉賓們時時把握局面調節氣氛,后期剪輯上也同樣注重在尷尬中捕捉有趣、在溫情中發現笑點;整體節目節奏適度、內容飽滿,讓觀眾們既不易感到無聊或煽情化,又不易覺得過度娛樂化和空心化。這也給陷入“平淡化”、“無聊感”囹圄的類似綜藝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