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科技,我有神功。
《東方不敗之風云再起》
在香港電影數十年的輝煌歲月中,僅僅存在了十年的新藝城,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名字。
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經典影片,在10年中拿了5個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巔峰時曾逼得邵氏和嘉禾兩大巨頭破天荒聯手對抗。
對于新藝城的成功,很多都會想到它的人才因素,因為當年的新藝城七怪,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曾志偉,個個都是香港影壇的傳奇人物。
可是很多人會忽視其重要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新藝城背后的金主,為它提供資金支持的金公主電影制作有限公司。
1979年,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聯合創辦了奮斗電影公司;成立一年僅拍了1部電影的奮斗,就被金公主院線的老板雷覺坤收編,加入成為金公主的子公司,更名新藝城。
新藝城是1980年9月正式成立(更名),到1990年宣布結業,整整輝煌了十年。
那么,在新藝城的十年興衰中,它的后臺金主金公主做了什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金公主旗下包含金公主電影制作有限公司和新藝城影業等,另有專屬院線,擁有麗聲、樂聲、凱聲、新聲、金鴻基等18家戲院。
老板雷覺坤家族同時還是地產公司九龍建業的大股東,九龍巴士的股東,是真正的大富豪。
很明顯,電影和院線生意,除了更多的曝光,賺錢方面還是不如地產和交通運輸這些傳統家族生意。然而,雷氏在香港地產圈的規模一般,巴士運輸在政府管控下也有發展的天花板。所以,銳意進取的富二代雷覺坤,還是對電影事業抱有極大熱情的。
70年代,嘉禾在邵氏的眼皮子底下發展起來,除了幸運的得到李小龍、許冠文和洪金寶等票房巨星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得到了院線的支持。
當時邵氏旗下院線有16間電影院,嘉禾院線是19間電影院;雷覺坤收購了老牌的麗聲院線,更名為金公主院線,旗下共有18間電影院,其中有一大半是自有,小半是加盟的,但實力已經可以抗衡邵氏和嘉禾兩大巨頭。
只是,僅有院線沒有電影,如同有鍋沒米,要向電影公司跪著賺錢,尷尬又被動。
如果手里有自己的電影公司,再加上院線的支持,就有鍋又有米,可以自給自足了。
老牌巨頭邵氏就是自產自銷的代表,自家公司出品的電影,基本可以滿足自家院線每年的放映。
可是,從零開始創辦一家電影公司,不僅費時費力費錢,還有很高的專業門檻。收購一家現成的公司,給它投資,不僅沒門檻,還快捷高效;于是雷老板找到了奮斗的麥嘉、石天、黃百鳴,扔出支票,轉身把他們變成了新藝城三巨頭。
當時新藝城的股權構架是:石天和黃百鳴,分別占19%和9%;剩下的72%中,金公主占51%是最大股東,麥嘉49%是第二大股東,新藝城三巨頭占股超過60%。
合作的基本模式就是,金公主投資,新藝城制作,最后按約定的比例分成;其中,金公主有院線的收益,還兼顧發行,最后還有扣除院線分成和發行成本之外的純收益的分成,始終是拿最大頭的。
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金公主給了新藝城最大的資金支持,更給了他們最大的創作空間,有完全的創作自由。也就是說,金公主只管投錢拿收益,新藝城拍什么,怎么拍,請誰來拍,金公主幾乎一概不理,賺錢就行。
于是,新藝城初期在新藝城七怪的通力合作之下,靠一個《最佳拍檔》系列就一炮而紅,打下江山,前3部拿了3個年度票房冠軍,并且2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聲勢如日中天。
以前的香港院線經營,與電影出品公司的合作是院線包底制度,即一部電影在某院線上映,要支付一筆包底費用,票房收益好的,超出部分再和院線分成,電影公司拿大頭。如果票房不好,超不過包底金額,電影公司是沒有收益的,肯定賠錢。
這樣的模式對一些小規模的電影公司和那些小制作的影片非常不友好,為了生存,他們就只能屈服于大院線,或者找一些獨立電影院上映。
到了80年代初,雷老板的金公主院線宣布取消包底制度,只收取院線和影院的實際票房分成。
這樣的操作對新藝城有什么好處呢?
肯定就是分成更多了,壓力更小了。
雖然新藝城有《最佳拍檔》這樣的大片,但也有一些低成本的小制作,比如《彩云曲》、《陰陽錯》等等。那種2000萬票房級的大片,可以不在乎院線的包底費用,但那種幾百萬票房的小制作,就得精打細算了。
而且,金公主作為新藝城的金主,又是院線的老板;取消包底制度相當于把院線的一部分收益,分享給新藝城。當然,作為最大股東,新藝城賺得越多,金公主也分得越多。
在這樣的新模式下,很多小型電影公司的電影,就搶著涌進金公主的院線,對整個行業都是個利好。
在資金和政策的雙重支持下,新藝城本應該越做越好,成就一番傳奇偉業的。
可是,因為內部的分裂,新藝城僅僅堅持了10年,在1990年就宣布結業了。
在此前,香港影壇初代霸主邵氏,在1985年宣布停產。之后的5年,幾乎就是新藝城和嘉禾雙雄爭霸,差一點就一統江湖了。
可惜,也是在1985年,新藝城在票房上的統治被逆轉,內地的分裂也被放大到聚光燈下。
此前,新藝城的《最佳拍檔》前三部連續三年都是年度票房冠軍,而1985年第4部還沒出來,票房榜前5全是嘉禾的電影,其中冠軍是首破3000萬票房大關的《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正是嘉禾用來對抗新藝城《最佳拍檔》系列的《五福星》系列的殺手锏,其中,原本是新藝城七怪之一的曾志偉,還是《最佳拍檔》的導演,這時卻成了嘉禾《五福星》的核心成員羅漢果。
1986年,新藝城三巨頭的老大麥嘉,更是和嘉禾洪金寶,合作了一部《最佳福星》,把《最佳拍檔》和《五福星》兩個招牌系列合成。
一開始是因為新藝城內地股份分配不合理,造成核心人員利益分配不均,開始離心離德;到后來,連拿錢最多的麥嘉也跑出來搞分裂,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當時,香港八卦雜志上用了一個詞“盜反”。
新藝城好,最大的受益者是金公主;新藝城不好,損失最大的同樣也是金公主。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
面對新藝城的分裂,金公主做了什么呢?
金公主似乎是默認這種分裂,因為它改變不了已有現實,只是在投資策略上開始調整,由投資新藝城,漸漸變成直接投資具體的招牌電影人,比如徐克。
1984年,徐克導演了《最佳拍檔3》,再破票房紀錄,從此成為金公主最信任的人。在金公主的支持下,徐克成立自己的電影工作室,可以繞過新藝城直接拿到金公主的投資。
后來,新藝城分裂加劇,《最佳拍檔》系列的票房魔力不再。
徐克的老友吳宇森被嘉禾開除,來投靠他,他就用吳宇森和從邵氏下崗的狄龍,以及同樣落魄的周潤發,拍出了最熱血的英雄片《英雄本色》,幫助新藝城重奪票房冠軍。
《英雄本色》還讓周潤發獲得第一個香港金像獎影帝,也從此成為新藝城的新一哥。
在新藝城的第二個5年,有徐克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程小東的《倩女幽魂》系列》,還有林嶺東的《監獄風云》《龍虎風云》等,以及黃百鳴的《八星報喜》等家庭喜劇,票房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
只不過是,原來的新藝城三巨頭麥嘉、石天、黃百鳴,只有鐘愛家庭喜劇的黃百鳴在堅持,其他兩位都漸漸意興闌珊;徐克、吳宇森、林嶺東等大導演,則漸漸崛起,分別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有了各自的山頭。
1990年,新藝城宣布結業是因為麥嘉的退出,然后石天和黃百鳴也相繼出局。
這時候金公主完全可以把徐克、吳宇森、林嶺東等扶持起來,繼續新藝城的招牌。
可是金公主沒有。
不是不想,是不行。
光有大導演不夠,還要有大明星。
成龍是嘉禾的,90年代成長起來的周星馳、李連杰和劉德華等,并不專屬于某家公司,所有公司都可以和他們按部頭簽約,價高者得。
當時新藝城或者說金公主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巨星,只有一個周潤發。
1990年,新藝城結業后,周潤發還有多部未完成的片約,最后都是金公主接手的,比如《辣手神探》、《俠盜高飛》和《和平飯店》等。
可是,1990年周星馳憑借《賭圣》橫空出世之后,連拿了4年票房冠軍,周潤發加上成龍也打不過他。
更要命的是:
1995年,周潤發拍完《和平飯店》就去好萊塢了;1996年,林嶺東也正式登陸好萊塢;1997年,徐克的首部好萊塢電影也上映了。
吳宇森則早在1993年就過去了,這時已經憑借一部《終極標靶》站穩腳跟。
隨著市場的衰退,盜版橫行,以及人才的大量流失,香港電影的輝煌在90年代中期就已經結束。
也許,金公主就是看到這樣的大勢,才沒有勉強。
所以,90年代新藝城結業之后,金公主把原來新藝城未完成的合約拍完,也沒再堅持,漸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