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霸王別姬》《背靠背,臉對臉》。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的巔峰之作,這三部電影在評分上也是國產電影的天花板,9.3、9.6、9.5。
盡管都是上品,但是與《活著》《霸王別姬》相比,《背靠背,臉對臉》的知名度似乎并不如它們。
可是,論質量和深度,《背靠背,臉對臉》絕對稱得上一個“好”字。
而且這類電影早已絕跡了,因為如此直白地表現中國社會的人情世故、內部爭斗和官與民的關系的電影已經不可能通過審核了。
這次黃建新沒搞大色塊的色彩,也沒整非常規的構圖。
更沒用花樣的表現手法,多重的敘事方式和新奇的類型片,沒什么先鋒性,只是講了一個故事,但單憑這個故事就值滿分。
因為這種故事我們每一個有過社會經歷的人都在經歷,然而我們卻只能看透不說透,可這個“透”字在現如今的電影中已經絕跡了。
《背靠背,臉對臉》以文化館的明爭暗斗折射整個中國的官場、體制、為人和世態。
每半分鐘就是一次人情世故,每一句臺詞都是一次處事教學,每處都透露著算計,機關算盡后又回歸到和為貴。
人情社會真是一門大學問,這種學問中國研究了幾千年,卻沒有一份完整詳細的教學資料,《背靠背,臉對臉》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白。
《背靠背,臉對臉》中有四條線。
第一條線是明線,王雙利跟老馬、小閻在館長之位上的爭斗。
王雙利是市文化館的副館長,工作能力突出,對待下屬關懷,當了幾次代館長,大家都以為他可以轉正了。
可是,上邊卻空降了其他地方的副鄉長老馬擔任館長一職。
老馬一輩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不了解文化人的圈子,王雙利與李會計等人聯合起來,略施手段便讓老馬招架不住。
先對向老馬投誠的老羅開刀,李會計用一張老羅報假賬的報銷單給了一記下馬威,讓選錯隊的人擦亮眼睛。
其二是王雙利、李會計以及為文化館蓋歌舞廳的石經理,他們三人聯合讓老馬難以下臺。
市里要下來進行衛生檢查,但歌舞廳的工程在王雙利和李會計的操作下,一直緩慢施工,導致工地上堆積了大量垃圾。
為應付檢查,老馬以撤銷合同,處理他們為由讓他們把工地清理干凈。
但他們說平民百姓被處理了還是平民百姓,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老馬違反合同還需要向他們賠款,他們白賺一筆,反倒很樂意。
主管文化館的冷局長對老馬的辦事不力大為惱火,領導即將下來,工地垃圾根本來不及打掃。
王雙利適時站出來,建議用布遮住工地,既美化了市容,又可以在布上寫上標語,用于宣傳。
上邊的領導對此法大加贊賞,還提議在全市推廣,王雙利幫冷局長解決危機的同時,還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老馬再次處于下風。
最后,在一次抗洪救災的攝影展覽上,王雙利和館里的攝影師猴子合演了一出好戲。
冷局長本不想大肆宣傳自己深入一線的行為,但秘書小閻認為做工作就得讓老百姓知道,爭得冷局長的同意后,在文化館辦攝影展。
冷局長在災區的照片都是老馬拍的。
王雙利和猴子故意選了一張冷局長被人撐著傘,身上一塵不染的照片。
與其他人滿身污點相比,冷局長做的事完全就是面子工程,這讓冷局長在領導面前丟盡了臉,老馬也下了臺。
這一次,王雙利認為自己當館長應該穩操勝券了。
然而結果再一次令他失望,冷局長的秘書小閻成了館長,館內一切事務一手抓,王雙利被迫開始第二輪斗爭。
與之較勁中,王雙利被氣病了,明白了小閻走上層關系,自己斗他不過,便不再用心工作,天天吃單位油水,上班摸魚。
只是小閻畢竟太年輕,一上任就把王雙利陣營的老宋、猴子等人處理了,還跟館內的肖樂樂亂搞男女關系。
王雙利之前有恩于猴子,猴子為報恩,也為保全自己臨時工的職位,故意讓小閻新建的電影院買他朋友手中的光碟。
不過,猴子在其中做了手腳,這批光碟中有許多有色影片,等到影院一放映,猴子就報警,有了負面影響,小閻被冷局長訓斥。
可小閻的涉事不深不止輕信他人和不知輕重。
他跟肖樂樂之間不正當的關系被發現后,兩人選擇一起私奔,最終讓他的領導冷局長受牽連下臺。
徐副局長成為局長后,在文化館開會,讓王雙利回來參加工作,對館長一職已經不抱希望的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這條線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但明線之下還有一條暗線。
那就是徐副局長和冷局長的政斗,王雙利、老馬、小閻都是徐副局長的棋子。
徐副局長知道王雙利能力強,但他想要扳倒冷局長,必須借王雙利之手,于是有了老馬的走馬上任。
老馬不懂文化館的工作,與王雙利的相處肯定會一團糟,工作也會不到位。
屆時上邊就會因用人不當處理冷局長,自己也就有機會取而代之,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王雙利把這些麻煩都給解決了。
既然老馬不中用,那就舉薦小閻,他是冷局長的親信,冷局長不會懷疑。
這一招果然好使,徐副局長利用小閻的年輕成功當上了局長,這時棋子也就沒什么用了,王雙利便可以心滿意足的當館長。
明暗線之外,還有勵志線與現實線。
在那個困難年代,王雙利的父親在地里刨食兒,街邊修鞋。
供養兒子上了大學,學文化,當了文化館的副館長,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了城市戶口,對于普通人來說,算是出人頭地了。
可王雙利同人斗了多年,他依然還是個副館長。
因為他沒背景,只搞群眾關系,斗不過走上層關系的,畢竟群眾嘛,風不刮向我們,誰在乎我們鬧不鬧,而一旦鬧了就沒有好下場。
也許正是這種寒心讓黃建新看透了本質,選擇了順應潮流。
黃建新之所以在后期轉型拍主旋律電影和商業片,是因為他想拍得電影看著太累,人們想看快樂的。
《黑炮事件》《站直啰,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得讓人思考。
武打、槍戰、動作、愛情,觀眾愛看便可以賺錢,也就更受資本家喜歡,慢慢成了主流,黃建新的先鋒性被迫被擠到邊緣地帶。
這種不甘,黃建新在《背靠背,臉對臉》中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這年頭,人們都忙著掙錢,誰還看電影啊,有什么好看的。”
黃建新的先鋒、改變、順從和不甘,同樣也是中國電影的現狀與滯后。
從30年代左翼電影運動開始,中國電影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盡管隨后經歷了戰亂,但是中國電影的發展并沒有停滯。
1948年費穆的《小城之春》達到了中國電影的一個巔峰,讓電影美學上升了一個高度,其對于中國電影的重要性不亞于《公民凱恩》改變電影的敘事方式。
之后第三代、第四代電影登堂入室,讓中國電影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中間遭受十年動亂的侵蝕,電影的多樣化變成了只有樣板戲,可創新電影藝術的火種留了下來。
到了八十年代,在第三、四代導演的幫助下,意氣風發的第五代導演不斷地革新中國電影藝術。
張藝謀的色彩,陳凱歌的表現手法,黃建新的先鋒性,田壯壯的類型化探索,他們一起讓中國電影走進了第三個黃金時代。
那時候的電影不是宣傳工具,講究導演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藝術的革新,對民族和文化的反思,這才有了中國電影的百花齊放,并揚名國際。
然而這種大好局面停在了1989年。
隨后中國電影迎來了嚴苛的審核,導演們很難再自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所以在這一時期逐漸開始走上歷史舞臺的第六代導演大都成了地下導演,這也讓中國電影的創新從大范圍變成了小面積。
再加上港片的如火如荼,好萊塢的沖擊。
全球經濟化導致內地的電影必須全面接受市場化,此后電影不再追求藝術,票房成了首要目標。
賺錢就是好電影,不賺錢只談藝術就是耍流氓。
這種大勢讓本就屬于向成年期過渡的中國電影深受打擊,電影的創新連九十年代都不如,這十幾年基本處于停滯,甚至落后的狀態。
以前好歹講藝術,現在不止只看票房,還成了工具,電影的發展前途很難明朗起來。
所以《背靠背,臉對臉》在故事之外,更像一個預言,“這年頭,人們都忙著掙錢和斗爭,誰還關心電影啊,有什么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