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在香港影史上。
有過很多尤具張力的“雙雄”結(jié)構(gòu)電影。
其中當然也包括多主角類型。
但即便是雙雄。
也分強弱。
體現(xiàn)在演員排名、戲份和電影氣質(zhì)主控上。
與資歷、當紅程度、星光強度有關(guān)。
更與演員氣場和表演能力掛鉤。
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試以五部香港影史上分量頗重的雙雄電影為基。
看“強主”誰屬?
1986年,《英雄本色》上映。
有人說,這是一個落魄導(dǎo)演、一個過氣大哥、一個票房毒藥加一個青春偶像的組合。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吳宇森拍好一部《英雄無淚》被擱置三年,人到中年的狄龍被邵氏踢出局,輾轉(zhuǎn)于小眾文藝電影中的周潤發(fā)受困于票房不振,而張國榮在歌壇開始當紅。
電影當然是以狄龍為主線。
宋子豪是偽鈔集團主將,在一次交易中被人出賣,為了保護手下自首入獄,害死父親并與唯一的弟弟反目,其后想要遠離江湖,但最終仍被迫卷入復(fù)仇之戰(zhàn),意氣風發(fā)、愧疚、義氣與潦倒、手足親情、英雄氣概,狄龍這個角色的故事線非常豐滿。
但三番的周潤發(fā)在這部電影中“反客為主”。
同樣的意氣風發(fā)、義氣與潦倒、英雄氣概,小馬哥雖然沒有更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和故事線,但多了一場赴湯蹈火的復(fù)仇戲,拖著殘腿的潦倒也比存身修車小店的宋子豪來得更顯反差強烈,欲圖東山再起但又不愿拖累昔日兄弟的情緒爆發(fā),加上死亡結(jié)局,更成為一種江湖情懷的“標桿式”演繹。
排名與戲份居弱,但以情緒爆發(fā)和氣場成為“強主”。
小馬哥成為了《英雄本色》的標簽。
1998年,漫改武俠《風云之雄霸天下》出爐。
在與邵氏電影的抗爭中成長起來的嘉禾電影,已然成長為香港影壇的巨頭。
成龍早就表露出遠走好萊塢的心志,但仍與嘉禾拉鋸式商談合約,而嘉禾電影則很干脆地另覓了人選,恭送成龍去往國際舞臺。
他們挑中的人是郭富城,許之以“第三代功夫巨星”的名頭。
成龍也大度表示,希望郭富城不要做自己的影子,可以找一個好的武術(shù)教練,打出自己的風格。
而郭富城本身就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演員。
他和嘉禾電影議定的首部重頭戲,就是這部改編自漫畫《風云》的《風云之雄霸天下》。
天下會、無雙城、凌云窟,不哭死神、風神、雄霸、劍圣、文丑丑、泥菩薩、聶人王,三分歸元氣、排云掌、麒麟臂、風神腿、絕世好劍、血飲狂刀,這一串名詞,是不是很玄幻?又或者“中二氣”十足?
不但與成龍的動作喜劇截然不同,與李連杰的宗師氣象也全不搭界。
藍色長發(fā)的郭富城與飄逸灑脫的鄭伊健,在香港影壇掀起了滔天巨浪,總票房4153萬,以268萬港幣的票房優(yōu)勢贏了成龍的《我是誰》,而周星馳的《行運一條龍》更是不堪一擊。
瀑布練功、屠無雙城、桀驁搶親、闖俠王府奪千年冰魄、后陵一夜、得遇麒麟臂,不哭死神與霸烈深情,步驚云宛如一道巨浪,橫亙整部電影。
無論出場還是重頭戲,也無論排名還是總戲份,郭富城都占盡優(yōu)勢。
步驚云是《風云之雄霸天下》中最濃墨重彩的角色。
2002年,《無間道》問世。
這部電影有些幕后故事挺有趣,關(guān)于制作和演員。
在《無間道3》的訪談現(xiàn)場,面對角色選擇問題,梁朝偉說,如果選擇劉德華那個角色,會希望那個角色壞得更透一點,那樣自己會演得比較過癮。
而麥兆輝講過,「劉德華決定主演后,因顧及社會形象,做出了一些調(diào)整。原來是打從開始,劉健明便策謀脫離韓琛,公映版本是他于黃SIR被害后才做此決定;而最明顯的改變是陳永仁不再是他殺的,甚至沒有顯示有這個企圖(消除陳永仁的檔案更像是表現(xiàn)他的恐懼),有些可惜。」
以上兩段話,顯示劉德華在表演上是有一些顧慮的。
也就像他在《魯豫有約》里所說,自己做不到像梁朝偉那樣,放下一切去做表演。
這確實是演員之間的區(qū)別。
而毫無疑問,雖然《無間道》是雙向臥底的對稱設(shè)計,兩位主角的戲份也相差無幾,但“無間”的寓意卻完全集中到了角色“陳永仁”的身上,三年又三年、不可預(yù)知的明天以及那個混雜著絕望、悲哀與惶惑的眼神,不可掙脫的輪回宿命感,就這樣撲面來襲。
雖然電影在如何平衡兩個大咖番位的問題上,堪稱絞盡腦汁。
但陳永仁與《無間道》合二為一。
無可辯駁。
2012年,《寒戰(zhàn)》橫空出世。
這部電影超越了傳統(tǒng)。
出品方安樂影業(yè),老板江志強曾經(jīng)講過,自己從來不和任何演員以簽約的方式合作,而一旦有好的劇本,第一時間就會聯(lián)系周潤發(fā)和郭富城等演員。
而郭富城則為了這部電影,推遲了演唱會的彩排籌備。
有兩個因素吸引他,第一是電影劇本,第二則是對手演員梁家輝。
在香港影壇,最能令一個演員產(chǎn)生合作意愿的演員大概有三個,也即周潤發(fā)、梁朝偉和梁家輝。
尤其對郭富城這樣發(fā)力很晚、又頗有追求的演員來講,能與其中任何一人以“雙雄”方式演對手戲,可謂求之不得。
從電影的實際鋪排而論,雖然梁家輝資歷較深,但戲份排名都是郭富城占優(yōu)。
從出場、謀劃、爭端到執(zhí)掌大權(quán),從贖金事件到廉政公署介入,再到嚴謹推理、揭破陰謀,郭富城飾演的劉杰輝角色主導(dǎo)了整個“寒戰(zhàn)”行動。
而梁家輝也確實老辣穩(wěn)健,以居弱勢的戲份發(fā)揮出色,并贏取了次年的金像獎影帝。
但對這件事,郭富城“口不服、心也不服”。
面對記者的詢問。
郭富城如是說,“這一次連提名都沒有(在《寒戰(zhàn)》里面),確實是一種打擊,可能這一種打擊就是說,是自己演得不夠好還是怎么樣,會有一種疑問在里面。如果你問我,不如直接去問評審,為什么郭富城不入圍?我反正是想聽到他們的答案。”
那么就電影《寒戰(zhàn)》而論,梁家輝確實很好,拿影帝獎也實至名歸。
但郭富城的表演不值一個提名?
回溯去看,金像獎對郭富城的苛刻和虧欠毋庸置疑。
尤其相對其他一些只要表現(xiàn)稍微亮眼就各種褒獎的演員,郭富城還真有足夠的理由不服。
2006年《三岔口》輸給《龍城歲月》的梁家輝就不說了,雖然郭富城在那部電影里確實有驚人發(fā)揮,情緒爆發(fā)力也足以將他推上金像影帝位置,但一則在金馬獎已經(jīng)贏了一次,二則梁家輝的實力也足堪封帝,但2007年《父子》輸給《我要成名》的劉青云,就純屬無厘頭。
而有個問題說過多次,就《寒戰(zhàn)》而言,郭富城以他零瑕疵的正氣,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足以將這部電影推上港影里程碑的位置。
經(jīng)常有一些對他懷有莫名敵意的人,跳出來扯什么“用力過猛”,而當你讓他們回答“何處用力過猛”時,無一例外只能張口結(jié)舌,這其實足以說明,郭富城在《寒戰(zhàn)》中的表演,幾近無可挑剔。
香港影壇唯一不以“插科打諢”為樂的演員,郭富城。
以無雙正氣,定義《寒戰(zhàn)》氣質(zhì)。
2018年,《無雙》奪目。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宿命,《無雙》也不例外。
源頭要追溯到2006年上映的電影《父子》,莊文強導(dǎo)演從那個時候就開始留意演員郭富城。
而兜轉(zhuǎn)多年,一個步步走高,一個嘗試單飛。
寫出來《無雙》劇本的莊文強,發(fā)現(xiàn)劇中角色李問,需要有極強的表演駕馭能力,恰逢《踏血尋梅》的發(fā)布會,于是向郭富城遞出橄欖枝。
而后郭富城提出建議,并幫助導(dǎo)演邀請到了周潤發(fā),一出好戲開場。
與很多人的理解不同。
電影《無雙》最好的地方,是一種香港電影人的傳承。
莊文強導(dǎo)演將自己心目中的“發(fā)哥”寫進了劇本里,也就是那個瀟灑倜儻的紳士吳復(fù)生,甚至還加入了一段童話般的舊式劇情,帶三五個手下的吳復(fù)生,以火箭炮和雙槍,對抗上百人的雇傭軍隊伍,在他而言,其實只是一種情懷,以呼應(yīng)當年那個連續(xù)看一個多月《英雄本色》的自己。
然后“一番”的周潤發(fā),其實居于“弱主”位置。
而自從回歸華語影壇以來,除了姜文電影《讓子彈飛》、特定題材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和主動請纓的《寒戰(zhàn)2》,讓周潤發(fā)在電影中居于次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如郭富城所言,“發(fā)哥”是發(fā)光的,大明星加偶像。
但在《無雙》中,他愿意配戲,并對郭富城不吝嘉許,頗有傳承與期許的意味。
電影打破了郭富城商業(yè)類型表演的屏障。
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相互成就。
演員這個職業(yè)。
即便拋開光環(huán),其實也挺有意思。
從本質(zhì)上來講,表演是一種創(chuàng)造,而不是“工具式”飾演。
當周潤發(fā)變成小馬哥、梁朝偉更名陳永仁、郭富城化身步驚云和李問、梁家輝與李文彬偕行,他們是在電影里真實地活過一回,那些槍林彈雨與生死一發(fā)、風詭云譎與顧盼自雄,都不是虛幻的蜃樓。
一個將全部身心交予電影的演員,仿佛活過千百回。
他們沉落到劇情里很深,與角色成為共同體,體驗到不同境遇下的喜樂哀愁,直面歷史和時光的洪流,悲傷或癡傻、痛徹心肺、百感交集或大徹大悟,這就是一種人生的歷練。
演員不但能在電影中得到演技的錘煉和進步。
更能獲得關(guān)于生命的深層感知。
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仿如讀萬卷書。
又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