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個有點玄妙的數字。
比如,七情六欲、七上八下、三魂七魄、七年之癢等。
七這個數字,似乎可能代替任何事物。
而從心理學上分析,七,是記憶力的分水嶺。
人們在進行記憶時,內容如在七個之內,就能迅速記住。
而一旦超出七個,就會出現記憶混亂的問題。
同時,七也用來指代一些重要的“坎兒”。
比如,七年之癢。
在婚姻中,我們常常用“七年”來表達一段感情已經從熱烈走向平淡。
隨著《大偵探》《王牌對王牌》《奔跑吧兄弟》《向往的生活》等我們熟知的綜藝節目走到或者即將走到七年之癢的分水嶺,讓我們來回顧回顧往昔。
看一看那些年隨著他們的艱難前行,我們也一同走過的青春歲月。
綜藝節目發展史
我國的綜藝節目,豐富又短命,能進行到七年以上的,都是算是長壽綜藝了。
在我國,最早出現的綜藝,是1983年首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它的出現,讓人們在匱乏的年代,初次體會到文娛生活的快樂。
直到現在,它也在作為綜藝的代表,在每個除夕,為人們送去祖國的祝福和關懷。
而自春晚的首次播出之后,我國的綜藝節目開始緩慢地萌芽。
其中包括《超級女聲》《超級男聲》《快樂大本營》等流傳甚遠的綜藝節目。
而隨著人們文化水平、消費水平的提升,春晚等傳統綜藝也開始慢慢被替代。
娛樂、消費主題的綜藝節目開始占據主流。
其中以《快樂大本營》為其中佼佼者,它同樣也以24年的播出記錄,始終占據綜藝頂流的位置。
隨著《快樂大本營》的成功,一系列的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純娛樂類的《歡樂總動員》、《天天向上》;
知識競猜類的《非常6+1》《一站到底》;
情感類的《愛情保衛戰》《非誠勿擾》;
運動競技類的《奔跑吧》《全員加速中》等等。
在這些層出不窮的綜藝中,慢慢顯現出同類扎堆、同質嚴重、模仿抄襲明顯、創新越來越少、藝人出眾較少的特點。
于是綜藝節目開始慢慢呈現短齡化的情況,像極了紅極一時的流星:耀眼的閃過天空然后又迅速的消亡。
能夠持續下來經久不衰的也慢慢地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回憶。
比如《王牌對王牌》,作為一檔老少皆宜的大型明星真人秀,坐擁老中青三代的明星陣容,可以說是格局拉滿,多人游戲、團隊比拼,每一期都輕松又歡樂。
看著沈騰,賈玲等王牌家族,絞盡腦汁和嘉賓組斗智斗勇,
最后沒有辦法于是扯皮耍賴、撒潑打滾讓人歡樂的同時,真的是讓人見識到了另類的通關方式。
誰說只有輸贏兩種結局,明明還有耍賴這條路可走。
這讓我們這些在社會中的卑微打工人,理解了還有“躺倒”這條路可走。
這讓人在一天的疲憊后慢慢卸下重擔,體會到輕松的愉悅。
偷懶雖然可恥,但是誰能說他不香呢?
《王牌》的七年之癢
很多人都在說,或許《王牌》也進入到了七年之癢。
越來越硬核的廣告,沈騰、賈玲等王牌家族,甚至嘉賓隊員都開始的提詞器表演,越來越沒有存在感的嘉賓。
于是,有些人開始唱衰《王牌對王牌》,覺得這個節目可能也就走到這里了。
畢竟,“敷衍觀眾、跪舔資本”是一切擺爛開始的源頭。
但是,小編希望《王牌對王牌》不是,我希望它能挺過這次的七年之癢,持久長青。
畢竟癢嘛,撓撓不就行了嘛,何必非要把人都弄沒了呢。
更何況,它曾經帶給我們那么多開心的瞬間。
小編始終記得,第一次看《王牌對王牌》是在一個朋友家里。
說實話,那時還不是特別熟悉的朋友,只是因緣際會聚在一起的異鄉打工人。
那次她生病,我去她家探望。朋友特別熱情,招待我吃飯。
飯后 ,我們一起在家看起了《王牌對王牌》。
一些熟悉的梗,熟悉的人,熟悉的音樂慢慢出現在節目中。
伴隨著歡笑,我的小小的不融入感也慢慢地被驅逐,開始和朋友開心地聊起來。
這里以前我聽過!
這個人我看著長大的!
這個劇你也看過?
慢慢的,發現原來我們有這么多共同點,原來我們的喜好都好像,原來我們的童年也都是這樣走過的。
于是,我們開始熟悉起來,開始變得能夠理解對方,能夠慢慢產生默契,而這些都是因為《王牌對王牌》給我們的契機。
它真的是一把很好的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陌生朋友的心靈,讓我們在似曾相識的環境中,去認識對方,理解對方。
它將我們80后90后兩代人的青春帶回了屏幕,讓新一代能去理解老一代人的艱辛,讓老一代人能夠去理解新一代人的思想。
它帶來的不只是歡笑,也是心靈的碰撞,融化了代與代的隔閡。
這是對于我們而言,對于明星而言,《王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洗白劑。
它雖然捧不火什么明星,但是能讓他們泥濘中來,干干凈凈地走。
比如在過去幾季大放異彩的王源、宋茜、歐陽娜娜、甚至是目前王牌家族頂梁柱的關曉彤。
很多人在沒有看王牌之前,對他們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不太好的印象。
在他們來到《王牌對王牌》之前,都或長或短的經歷過網絡的洗禮,外貌抨擊、人品堪憂、能力不足、演技辣眼、偏愛炒作、男女關系等。
畢竟作為明星,他們的一切都是受人注視的,生活中一點點的差錯,帶給他們的就是我們想象不到的災難。
天價賠償、雪藏危機等等,他們就像是行駛在刀刃上,一個疏忽就是一輩子。
可能有人說,人家掙那么多錢不需要同情。
小編想說,小編并不同情那些在娛樂圈只知道撈錢敷衍觀眾的明星,小編只是害怕,會不會因為某次的失誤,真的造成了一個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的人的一輩子傷痛。
所以為什么有的明星會被誤解,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目前只看到了他的一面,或者說是媒體想讓我們看到的這一面。
而近兩年來越來越多劣質的明星被拋棄,優秀的明星被發現不就是因為各種真人秀綜藝幫助觀眾們進行的篩選。
所以,路遙方知馬力,日久才見人心。
正能量的策劃
而對于最新的一季,《王牌對王牌》整體策劃的方向還是很正向很積極的。
著力于傳統文化,發掘各個行業的王牌,立足中國傳統,發掘文化內涵。
但是總的來說,節目的敘事結構過于單一,而且因為走古風路線很多現代的小游戲就失去了價值,直白說教開始慢慢增加,劇本痕跡過于嚴重,其實這些與這一季的整體規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但是《王牌》也在通過其他方式去彌補,比如更換嘉賓,及時注入新鮮的血液,優化妝造,古風妝造真的美出圈,甚至讓人分分鐘想拔下來做壁紙。
所以,你看,他也努力了,不是么?
一個節目能夠走過七年,真的很不容易。
每一個經過這么長歲月的綜藝都必不可少地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他們就像是一個個學步的孩子,可能有跌倒、可能有進步,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所以,請各位觀眾,不要急,有問題我們就及時指出,每一個成長都是不易的。
我們在這個更新換代頻繁的世界多點耐心,等等它,等等那個承載了我們青春的綜藝,和我們一起成長。
你喜歡看《王牌對王牌》嗎?
撰文 | 桃夭
編輯 | 豆豆
排版 | 宇宙盡頭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