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一直想問大家:你們覺得胡歌的演技有被高估么?
自從演完《瑯琊榜》、《偽裝者》,估計很多人都能感覺出胡歌在影視圈的地位扶搖直上,甚至有封神的趨勢。但2017年《獵場》上線后,陸陸續續冒出他演技被高估的聲音。原因很簡單,劇雷聲大雨點小,典型的高開低走,再加上胡歌明明扛大旗卻在劇里沒有表現出特別精彩的地方,所以,你們懂得!
隨著越來越多質疑的聲音傳出,不少人開始認為,胡歌的實力更多來自角色加持和孔笙指導。
雖然挺想反駁,但這個評價…呃…有一定的道理。
跟孔笙合作前后,胡歌演的影視劇不算少。將辣么多戲簡單對比就能發現,甭管整體看一部劇,還是從個體看一個角色,確實沒有哪部戲、哪個人物比得過《瑯琊榜》、梅長蘇。
擁有相似經歷的還有王凱,他這些年能夠起飛也是從與孔笙合作開始,《北平無戰事》、《歡樂頌》、《大江大河》……同樣把王凱出道這些年演的戲瞄一遍,但凡哪部作品口碑與市場齊飛,導演列表肯定有“孔笙”倆字。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胡歌、王凱能在短短幾年內轉型成功,并成為廣大群眾口中的實力派,孔笙功不可沒。
當然,一些人可能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我敢打包票,屏幕前的你肯定、絕對或多或少看過or聽過他執導的戲。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還有《闖關東》、《父母愛情》、《戰長沙》、《山海情》……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這家伙神了,執導的電視劇幾乎可以用毫無敗績來形容。
講真,我以前也對孔笙并不熟悉,是近幾年正午陽光越發支棱起來才或多或少聽一耳朵。然后,隨著正午的名字逐漸響亮,漸漸對孔笙越來越關注。沒辦法,太牛b了~
有句話不是叫“正午出品,必屬精品”嘛,其實準確來講,應該叫“孔笙出品,必屬精品”。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為啥了,雖說正午=品質保證=國劇門面,幾乎撐起了國產劇的半壁江山,但旗下導演對比,彼此的水平也有參差。
很明顯,孔笙是站在top的那個。
別不信,簡單舉幾個例子。
張開宙—《知否》、簡川訸—《都挺好》、孫墨龍—《開端》……這些都有口皆碑對不對?但跟前面提到的幾部對比呢(具體哪些大家往回翻,我就不在這車轱轆似的來回列舉了)?差距顯而易見!
而且,仔細觀察還能發現,很多劇的第一部都會出現孔笙和XXX聯合執導。
如果拍續集,后面經常都由XXX執導。像《歡樂頌》、《大江大河》都是這種模式。在觀眾看來,孔笙更像去打樣,先把風格、框架、怎么拍……都捋清楚,到第二部第三部就交給別的導演發揮。而他本人呢,則跑去搞其他。
這種操作足以說明一點,孔笙在正午內部有著極高的地位和信任感。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常關注影視圈的盆友應該清楚,現在提起正午陽光負責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侯鴻亮,畢竟制片嘛…懂得都懂。可只要往深扒一扒就知道,孔笙在山影當攝像那段時間收了倆學生,一個侯鴻亮,一個李雪。
后來,孔笙拍而優則導,李雪也跟著涉足導演,侯鴻亮則轉型當制片。
兩個全心全意把控內容,一個負責與人交集帶回市場反饋,彼此配合十分默契,久而久之被無數人稱為“鐵三角”。
在體制內那幾年,孔笙導的戲要么有口碑沒收視,要么有口碑沒市場,反正跟賺錢挨不著邊。后來,估計想另謀出路,也想擺脫體制限制,仨人選擇離開山影成立正午陽光,從此甩開膀子干活。
沒了諸多束縛,一般人很容易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利益中,但他們沒有,始終堅持做有品質的影視。
這從孔笙死磕細節就能窺探一二。看過《大江大河》的盆友應該記得宋運輝去鎮政府背政策的一幕伐?當時,宋運輝好不容易考上大學,送材料期間卻被一個小頭頭刁難,說出身不好這呀那的,反正就是不準備往上傳。
宋運輝一聽氣不過,直接跑政府大院理論。烈日當頭,本就跑了一身汗,又一直杵在門口暴曬,漸漸地,背心上留下一圈鹽漬,襯衫后面也一圈汗濕印子。
尤其那一圈白,估計任何人看了都佩服的五體投地。
還有宋運輝家人住院,他得知消息的剎那,著急忙慌騎著自行車去醫院。注意這會兒的襯衫,很干爽對不對?
跑進醫院后,再看后背,襯衫直接濕了一圈。
不得不說,孔笙導戲好有好的道理,在細節把控上,他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大江大河》如此,其他亦如此。
《山海情》里小得福出來的瞬間,肯定不少人都驚訝吧。原因無他,跟黃軒長得太像了~劇里,小得福總共出場連一分鐘都沒有,要是擱其他劇組,肯定隨便拉一個差不多的小演員完事兒,但孔笙硬生生找來一個和黃軒極度相似的男生來演。
而且,不僅在細節上死摳,孔笙還極度追求真實。漫天黃沙的大背景?
地地道道的農民打扮?
實實在在的貧困住所?
……
劇里的人也好景也罷都極度還原脫貧致富前的貧。不像一些抗戰神劇,明明都戰火連天,飯都快吃不飽了,里面的人各個都穿的干干凈凈,哦不對,準確來說是新衣服。畢竟再干凈的衣服也不可能新成這樣。
還有《父母愛情》,據說當初一直沒找到適合拍攝的漁村,于是孔笙一咬牙一跺腳直接建了一個。為了拍吃飯戲,把道具老師們差點逼成大廚,演員這邊吃,他們那邊做,全部力求真實。
不過,咱們看爽了,可苦了那幫演員。要是整天連著拍吃飯戲,那…上午吃完下午吃,到了飯點還得簡單吃一些,一天下來,能把人撐得直哼哼~
導演導戲有譜,演員演戲賣力氣,工作人員給力,后來,《父母愛情》播出也對得起劇組的付出。猶記得,這部劇上線那段時間,我跟家里人天天蹲點追,生怕錯過一星半點劇情。即便這么多年過去,還時不時翻出來重溫。
接下來,有點忍不住插播一個小小的題外話:9.5分的《父母愛情》在白玉蘭顆粒無收,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女配都沒有,連最被看好的最佳女主也沒落到梅婷手里。當然,那年競爭最佳女主應該算得上神仙打架,李小冉、高圓圓、梅婷、孫儷、秦海璐主演的劇在當年一個賽一個的火,但論獲獎呼聲最高的還屬梅婷。
然而,讓無數人意外的是,《父母愛情》竟然敗給了《辣媽正傳》。
事后,有人解釋那次白玉蘭是補給《甄嬛傳》。講真,措辭很牽強,甚至可以用離譜來形容。頒獎禮一般都是大型活動,對吧?既然是秉承公開公正的大型活動,居然可以摻雜“彌補”這種私人情感?鄧超代領獎杯
另外,《甄嬛傳》在2012年輸給《懸崖》也沒啥可指摘的。小宋佳雖然黑歷史不少,但人家演技從來沒拉跨過,而且堅持原音。相比之下,孫儷配音就落了下風。
再以題材來講,《懸崖》是正劇,熱度比不上《甄嬛傳》,可其播出影響力并不小。無論從哪方面衡量,宋佳拿下那年白玉蘭最佳女主都可以用坦坦蕩蕩來形容。相比之下,《辣媽正傳》擠掉《父母愛情》就頗有爭議了。
無數網友為梅婷喊冤,更為孔笙可惜。不過,有句話不是叫“是金子總會發光”嘛,遺憾失去那次得獎機會,他后來又靠其他作品扳回來。
如今的孔笙已經無需獎項來證明,他的優秀早就從一部又一部作品中得到反饋。無論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還是權謀仕途,亦或者其他,孔笙都能精準把握節奏并將精神內核發揮到無限回味的地步。追他拍的戲或許剛開始沒多大感受,但大部分人都會越看越上頭,后勁賊大。可能這也是為啥總有人反復看,甚至多年后依舊重溫的原因吧。不隨大流,不奉行流量為王,堅持走自己的路,論拍戲,他是認真的。常有人說內娛要完,其實不然,內娛還有許多像孔笙這樣的人堅持。只要初心仍在,相信日后依舊會有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