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電影院再次暫停營業,反而有了更多時間在家刷劇。
有兩部電視劇給我帶來超越預期的精彩,一部是騰訊視頻的《開端》,一部是優酷推出的《重生之門》。
《開端》的分析之前已經寫過,感興趣的朋友自行搜索《騰訊視頻<開端>,及格的先鋒實驗品》。
《重生之門》我看到12集,能夠感受到主創團隊在有限的預算內,保證了故事層面的精彩紛呈,還融入了多種創作技巧和手法,實屬難能可貴。
除了空間蒙太奇、多線條敘事、正敘倒敘交叉、“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最后一秒鐘完成逃脫/拆解炸彈”等常見創作手法以外,還有一些可能不被觀眾察覺的創作技巧,今天我們簡單聊幾條。
三主角:死去/消失的人也是主角
從表面上來看,《重生之門》采取的是雙主角模式,分別是王俊凱飾演的天才大學生莊文杰、張譯飾演的刑偵隊長羅堅。
實則是三主角模式,潘粵明飾演的莊耀柏也是核心主角,重要程度相比莊文杰和羅堅只高不低。
這種創作手法有可能借鑒了(也可能是巧合)希區柯克指導的《蝴蝶夢》,一個已經死去多年的上代人物,籠罩在這一代人上空,影響了這一時代人的人生走向,推動了這一代的故事走向。《蝴蝶夢》改編自達夫妮·杜穆里埃創作的長篇小說,電影和小說同樣精彩,讀者/觀眾總覺得主人公麗貝卡似乎并未真正死去。
觀看《重生之門》的觀眾,仿佛也覺得死去(也可能是隱藏起來了)的莊耀柏時刻就在幾大主角身邊,在幕后推動一切。除了其子莊文杰,無論是已經被捕的丁生火,還是跳樓自殺的李淑婷,還有德耀集團的廖德同,乃至指揮李淑婷的熊頭拐杖男,甚至只提到幾句的羅堅師父,都和莊耀柏有極深的關系,眾人在一張以莊耀柏為中心的大網中,互相連接、互為影響。
讓死去或者消失的人作為故事主角,這是文學/影視藝術上石破天驚的設定。當然,在中文藝術文本中也并不獨此《重生之門》一處,金庸的小說《碧血劍》也有類似的設定,死去多年的金蛇郎君夏雪宜是《碧血劍》的男主角,袁承志更多的時候是一個NPC的角色,承載了引出金蛇郎君故事的作用。
多重矛盾沖突:大矛盾套著小矛盾 推動故事發展
矛盾沖突是故事情節運行的動力,甚至是形成故事情節的基礎。《重生之門》的主創團隊設置了多重、多線條矛盾推進故事,大矛盾中又套著諸多小矛盾,為后續故事或者支線故事埋下了伏筆。
以莊文杰和丁生火團伙為例,至少就有正邪對立的陣營矛盾、父債子還的世仇矛盾這兩重基本矛盾。正邪對立矛盾最直接,也是莊文杰這個正直之人幫助羅堅對抗罪犯的基礎,父債子還的世仇矛盾是莊文杰在執行上留有空間和自我余地的基礎,這條矛盾可以解釋“莊文杰擅自行動是為了解開父親消失謎團”。
另外,編劇還設置了諸多大矛盾下的小矛盾。丁生火團伙的小刀去了莊文杰所在的大學,搭訕莊文杰心儀已久的女孩,這個情節看起來多余,其實是編劇埋下的一個小扣子,也就是情感矛盾。情感矛盾導致莊文杰和小刀在衛生間有了正面身體接觸和沖突,由此有了一條“主角為了保護心愛女孩→堅定了不做局外人的決心→獲得女孩芳心和認可”的副線,這條副線是影視劇和小說創作的慣用套路。如果這條副線是單獨的,那就是爛俗的創作手法,肥皂劇中也很大類似手法,但融入主要矛盾,就顯得更為貼合,甚至錦上添花。
這條副線套路或者情感矛盾,還有一個作用在于發揮了主角的主觀能動性,主角有了更多動力去人為地推進或改變故事發展路徑。
特別說明:我看到有人要說莊文杰亦正亦邪,陣營不清,將來肯定會黑化,怎么會有正邪矛盾?請注意,優酷是一家注重黨建、時刻弘揚主旋律的企業,不可能推出這種劇。凡是猜測莊文杰會黑化的人,都應該反思自我價值觀有沒有和優酷對齊。
舞臺劇調度:一個舞臺多臺戲
《重生之門》以快節奏著稱,很多細節做了留白處理,需要觀眾自己腦補。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惜幀如命”的電視劇,為什么要在一個醫院病房場景“浪費”了好幾集?
是莊文杰的病情太嚴重嗎?是編劇刻意注水嗎?
都不是!這是一種典型的舞臺劇創作手法。我還是想用知乎網友“老來多”對這種創作技巧的解釋:把所有的巧合,相遇和碰撞呈現在一個舞臺上。上場人員更替,而舞臺不變。在一個節點上讓劇情集中爆發,解開前面鋪墊的誤會、伏筆,讓一段劇情落幕。
在醫院病房這個“舞臺”中,重要的道具有箱子、藏有逃生繩的衛生間、思考案情的馬桶、門口等候的椅子、病房簾子、門鎖、逃離的窗戶等。
在醫院病房這個“舞臺”中,不算醫生護士,先后登場的人物有莊文杰和廖雙二人、莊文杰和廖雙孫志堅三人、莊文杰和孫志堅二人、莊文杰和孫志堅廖雙羅堅四人、孫志堅一人、莊文杰孫志堅和羅堅率領的一批警察、莊文杰女友以及閨蜜。
上述這些人物組合輪番登場,在病房這個固定舞臺上,你來我往、爭鋒相對,牽出陳年往事,引出后續劇情,又埋下很多新伏筆,好不精彩。
一個簡單的醫院場景,至少關聯或者推進了青安公司網絡攻擊案、豬頭偷竊案、游泳池取掌紋案、月神之淚丟失案等等,還推進了莊文杰個人情感發展,以及進一步撕下了莊耀柏消失之謎一角,你說這幾集是“注水”“浪費”了嗎?
以人為本:從上帝視角到案件中人
在古典推理小說中,常見的開頭是知名偵探受人委托,偵破一樁奇案。在大部分時候,偵探是站在上帝視角的局外人,利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縝密的思考,借助各種設備道具和關鍵人,破除一個個看起來不可能的謎題,讀者或者觀眾跟著偵探的步伐,同樣站在上帝視角審視或者思考案情進展。
無論是風靡全球的《福爾摩斯探案集》,還是在偵探小說愛好人群中享有崇高贊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作品,都秉承了這種上帝視角。這種創作模式可以永無止息地創作10個、100個、1000個案子,常用常新,永無止息。
《重生之門》最大的特點在于,將案情的發展與主人公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區別于福爾摩斯、波洛等局外人設定的本質所在。
主人公從上帝視角到案件中人,這種創新冒了極大風險,利弊皆有。
利的一方面是觀眾會有更多共情和代入感,會被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影響情緒,而且這種設定,更有利于構建“由人驅動故事”,而不是“由故事驅動人”的故事模式。
弊的一方面在于給自己的創作綁上了鐵鏈,同樣的創作套路和方式不能無限循環下去。《福爾摩斯》可以推出無限續集,《重生之門》就不行。
而且《重生之門》這種敘事手法難度比福爾摩斯的線性敘事手法難度大了很多,極其考驗編劇的運籌能力。如果功力不夠,很多配角就會無法兼顧,埋下的很多伏筆反而可能成為爛坑。
寫在最后:當然,《重生之門》也有其存在的各種缺點,演技、服化道、臺詞等都有進步空間。最讓人不能忍受的是31歲的黑客徐偉,他的出現讓我笑噴了。導演,您是不是對31歲這個年齡有誤解?您是不是對黑客這個群體有誤解?
另外,聽說《重生之門》還有多結局的創新設定,不過我還沒看到結尾,對這點就不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