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來堅持的觀念是,工作跟能力相關,跟性別無關。
關于“前臺”這個問題她姐也在思考:如果一種職位,人們第一印象屬于女性,這是不是本身也構成了某種性別偏見呢?
這個五一假期,北京封控嚴格起來,我整天宅在家里,刷了一堆劇,恰好碰到一部新劇《請叫我總監》。
本來以為這是一部典型的霸道總裁甜寵劇,哪知卻是一部女秘書果斷辭職、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的勵志劇啊,看得她姐深受啟發。
我發現,跟“前臺”這個問題類似,有很多事情存在明顯的刻板印象,但因為一直如此而被人們無視,譬如——
為什么秘書默認是女性呢?
01
被忽視的女秘書們
聽到“秘書”這個詞,人們立馬想到一個面目模糊的女性,她要么在記錄東西,要么在端茶倒水。
很少有男性去做秘書,因為社會觀念里,女性更細心,擅長做記錄,懂得柔性溝通。
這看似是對女性的褒獎,其實暗含著某種偏見。
秘書、前臺、接線員多為女性,而這些工作往往是服務性的、輔助性的工種,與之對應,這類工作獲得的報酬和價值感也相對較低。
當我帶著女性視角去看《請叫我總監》時,我突然發現之前從未思考過的發現——人人都看不起的女秘書,原來并不好當。
秘書其實是一個能在公司中發揮重大作用的職位。
但是,秘書又往往在系統里不斷被忽視、被看輕、被打壓。
劇中的寧檬(譚松韻 飾)就是一個金牌好秘書。
她白天為霸道總裁陸既明(林更新 飾)打點工作事務,晚上還要負責他的生活起居。
為了工作,老板的文件、行程備忘錄、工作計劃表,這日常三件套,寧檬隨時要備好。
為了照顧起居,寧檬總結了「陸總使用說明書」,干洗注意事項8條,泡咖啡注意事項13條,飲食習慣21條……
把老板打點好之外,還要準備會議資料、安排日程時間、統計人員名單、遞交財務報表、陪同參加晚會等等一系列瑣碎又必需的雜活。
這分明就需要多線程操作的技能點拉滿,這些實力放在別的地方,妥妥的項目管理人,能在上海當團長那種。
偏偏上司陸既明還是一個愛面子、脾氣爆、性格擰的怪老板,寧檬光是成為項目管理人還不夠,她還得是心理溝通師。
她學會了看穿霸道總裁指東打西的小脾氣,熟練運用激將法促成項目,還要在陸總、劉總、邱總之間斡旋,里外不能得罪人。
可是偏偏秘書的價值卻很少被承認。
在劇里,寧檬為陸既明當了三年金牌好秘書,他依然認為她的工作,一個訓練過的猩猩也能做。
寧檬一再提出想要轉崗的訴求,但霸道總裁一直當耳旁風,還拿加薪放假買包三連招搪塞之。
不躺平不擺爛,想要去新領域挑戰自我,明明是一個職場人的優秀品質。
但這一切發生在女秘書身上,就被說成癡人說夢,野心對她來說成了貶義詞。
即便去面試新公司,每個聽到她工作履歷只有秘書的HR都連連擺頭。
看到這里我簡直太為寧檬鳴不平了,這些優秀的女性走入職場,她們的價值卻不被看見。
我甚至覺得有的時候,秘書是一個價值被低估的職業。
畢竟,給國家領導人當秘書的唐聞生,后來為稱為我國外交界的五朵金花之一。
參與許多國際事件的女秘書們,真實地改變了世界進程。
打出「辛德勒名單」的秘書萊因哈特,拯救了上千名猶太人的生命。
秘書可以促成很多成就,遠不只是泡泡咖啡、送送文件、接個電話而已。
02
職場女性逆襲之路
但是寧檬一直以來的夢想是成為金牌投資人,她最初面試的部門就是項目部。
因為霸道總裁陸既明恰好缺一個秘書,她陰差陽錯地頂上了。
本來以為秘書只是臨時的職位,沒想到這一做就做了三年。
寧檬感覺自己干秘書越來越順手,但卻離夢想越來越遠了。
終于,寧檬痛定思痛,鼓起勇氣向老板提出辭職。
與其做個安穩但價值不被認可的秘書,她選擇從零開始追求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做一個投資人。
她立下豪言壯志,一定要讓看不起她的霸道總裁陸既明叫她一聲“總監”。
這時我發現《請叫我總監》這部劇離甜寵越來越遠,離女主逆襲的大爽劇越來越近。
果然對女人來說,談戀愛只是小插曲,努力工作(努力搞錢)才是正經事。
要知道投資人可不是一個只知道咔咔投錢的職位,這樣很容易成為人傻錢多的大冤種。
投資要懂得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初來乍到的寧檬必須做成幾個好項目,才能積累經驗,贏得老板信任,最重要的是,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價值感。
于是,三年秘書的經歷給了她吃苦耐勞的基操。
她沒有像頂著XX總頭銜的富二代一樣被花俏的項目書吸引,而是真的跑到一線做盡調。
一個「房車營地」的項目,看上去特別迎合網紅打卡的流行風尚。
但當寧檬做房車景區呆了一晚之后才發現,房車價格太貴,許多年輕人打完卡就跑路,堅決不過夜。
而且周圍除了花花草草,沒有真的能留住年輕人的娛樂項目。
綜合實地調查、賬本核對、隨機采訪,寧檬這才做出一份全面的評估報告。
而另一個「洛可水杯」的項目,則是寧檬在一堆廢棄項目中薅到的寶。
她在失敗中明白一個道理:timing很重要,投資需要把握時機。
于是曾經非常不成熟的水杯項目,現在產品改進,性能提升,跟當下年輕人的朋克養生一拍即合。
于是寧檬決定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推進一個“廢”項目,甚至不惜把它交給更適合的人手里,曲線救國。
寧檬一步一個腳印在職場路上艱難打拼,最打動我的是,這個女孩從不掩飾自己的企圖心。
她不斷在重申自己的夢想“我想做一個投資人”。
即便身為秘書時,她被人罵為“沒有自知之明”。
在轉崗到別的部門時,她被辦公室政治各種針對。
在面試頻頻失利時,她沒有回到舒適區。
在做出錯誤判斷被他人應證“果然不適合做項目”時,她懷疑半秒,依然要再試一次。
“這個女人好有野心”,這句話往往被用作一個負面評價。
但是換一種說法,它也可以是一種工作上積極進取、勇攀高峰的冒險精神。
這個世界有許多規訓,給女性設置了太多的限制,我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自己,而從一而終地相信自己則需要巨大的持續的勇氣。
就這樣,小寧檬關關難過關關過,不斷突破著職場的刻板認知,把企圖心寫在臉上。散發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我只想說:這樣的女孩子,請再多些吧。
03
往上走,打破職場天花板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心理醫生問22個受訪者一個問題——
父親送自己的孩子去面試,兒子接到一個CEO打來的電話,電話里說:“兒子加油,你可以的?!笨墒歉赣H就在身邊。
請問是怎么回事。
有人說因為爸爸提前錄音了。
有人說也許他有兩個父親。
有人認為打電話的是他爺爺,son只是昵稱。
……
22個人中沒有一位想到了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那位CEO是他的媽媽,CEO也可以是女性。
當然,這是一個有年代感的故事了,今天我們一定會想到女性CEO的可能性。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時代到了今天,我們的女性領導者依然不多。
當有人喊出“請叫我總監”的時候,我們依然忍不住認為那是一個男性。
如果是女性,我們又會忍不住加上“美女總監”兩個字。
這無數個下意識動作都在不斷印證一件事:
能夠身處在職場高位的女性還不夠多,我們需要更多女性去打破那個職場天花板。
《請叫我總監》里確實有一位女性領導者,石英,她白手起家,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天地。
她姐最喜聞可見的場面,便是石英不拘一格降人才,幫助寧檬實現夢想,girls help girls誠不欺我。
在寧檬面試處處碰壁時,只有石英看見了她的工作能力,而不只是憑工作經驗論英雄,石英主動向寧檬拋出了橄欖枝。
石英給予寧檬足夠的空間成長,遇到她做錯的時候同樣耐心指導,而不是一味否定。
與陸既明所在的公司那種層級分明、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不同,石英所帶領的團隊有更多女性,更有友好,講究團隊協作。
霸道總裁陸既明促進下屬上進的主要策略靠打擊教育,而石英則更懂得循序善誘,寧檬在她手下進步很大,很快便能獨當一面。
她姐一直在強調職場上的性別平等,除了給予女性平等的就業權,消除職場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做到同工同酬。
讓女性打破職場天花板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為什么這么說?
女性在職場上受到的歧視是隱形而系統性的,改變它絕非靠個人的努力。
倘若更多女性走到職場的高位,成為女性領導者,通過女性的相互扶持,才能改變更多職場女性的命運,逐漸改觀職場環境,女性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每每聽到女領導用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女性的故事,我都熱淚盈眶。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去年董明珠提攜22歲女秘書孟羽童,因為她相信世界需要更多的女強人。
可是現在依然有很多網友,用各種理由論證著“女性不適合當領導”的過時觀念。
只要一討論到女領導,便有無數種污名化和刻板印象。
我想,一定是人們在過去的世界里沒有看到太多優秀的女性,一定是這個世界還沒有讓所有優秀的女性都散發光芒。
所以許多網友才不習慣看到女院士、女科學家、女總統、女性領導者的身影。
請狹隘的人們做好準備吧。
因為女性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未來只會出現更多耀眼的女性,她們往上走,去到高位,她們掌握話語權,然后照亮更多的人。
我迫不及待期待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