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獨立紀錄片在20年以來,甚至更早從段錦川導演,從蔣樾導演那個時代,他們拍《八廓南街》,他們那種帶有民族采風性質的,從電視臺角度出發的紀錄片開始,到現在應該已經30多年。后來電視臺紀錄片逐漸地就衍生出了獨立影片這個品種,應該說在這個領域之內出現了中國最好的電影,30多年以來積累了真正的屬于中國的影像,完全接地氣,完全真誠,不是一部兩部,是大量的,可能有近百部。
很多完全不知名的導演,構成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一個非常磅礴,旺盛豐厚的創造力,積累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中華民族的財富,但是這些作品都不被主流媒體注意到。我們的主流,我們的輿論,我們的這個環境,還不太能夠寬容這批作品。藝術電影本身也沒多少人看,這個獨立紀錄片就更少人看。如果你是一個想當導演的人,那么這部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寶藏如果你不去看的話,那真是太可惜了。
那它的困境是什么?他不能被主流輿論和我們目前的言論環境所容忍。我們第一說容忍就是有的,他幾乎是被刻意的遺忘了,但有的其實是可以被容忍,但是卻不被大眾喜愛,不被媒體喜愛,不被輿論喜愛。嗯,這就是說大眾觀影的水平其實還有提高的空間。在這個時代想當個導演,在導演這個職業如此內卷的這個當下,你沒點兒真正的視野,沒點真正的知識,你怎么當導演?在這個獨立紀錄片的這個寶藏里面,就可能藏了一個中國社會的真正的觀察。
那能不能幫他們這個獨立紀錄片破除這個困境呢?其實就不是電影行業本身的問題了,它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作為行業中的從業者或者學習者,我們既是電影行業的人,其實我們也是一個社會人,我們也是一個公民,也有義務有權利去呼吁,讓這樣的記錄了中華民族真實奮斗的真實生活的這批紀錄片能夠被大家看到,其實是在優化我們的環境,在培土,再讓土壤變得更有肥料,能夠展出更好的創造,其實對我們整個環境是有利的,對電影行業的環境有利,對社會環境也有利。中國獨立紀錄片,這是唯一在華語電影的30年歷程中值得驕傲的東西,是華語電影的真正的驕傲啊。但這個驕傲太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