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好幾篇小文,都涉及到了經典流行歌曲的話題,也有不少網友與我互動。感覺大家伙的意見很統一,都認為經典流行歌曲的超越很難,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嘗試的,需要方方面面的軟硬件準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三個如何一個超越”,即:
如何尊重經典、如何繼承經典、如何無懼經典,再之后便是超越了。
我們心中的經典曲目都有哪些?彼此間是相同的經典嗎?誰辛苦點,羅列出來一些來供大家篩選一下呦。
當然,人人都有自己的經典,但本文所說的經典是指絕大多數人認同的經典。
一、要時時保有對經典的敬畏心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是某個機構認定的,而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自主選擇和喜愛而被記住的優秀作品。某種意義上來看,經典作品基本都具備一定的核心價值以及時代記憶點,它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我們會尊稱它為經典。
那英唱過一首歌《相約98》,不置可否是一首經典流行歌曲,對吧?
為什么這首歌成了經典?
1、1998年是改革開放20周年,央視春晚能選中這首歌,就說明在迎合時代氣息,呼應國民情感需要方面它具備軟硬件條件。同場表演的民美大歌手們紛紛演唱了正統的主旋律歌曲,那么剩下通俗流行的該如何頌唱時代的偉業。王菲、那英,一個香港、一個內地,兩大天后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單單這一點就足夠吸引眼球和被印刻于心了。而且演唱的歌曲還叫《相約98》,年代屬性太強烈、太契合,明顯就是奔著這臺春晚來的啊。
2、歌曲所描繪出的美好畫面與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珍視非常吻合,基本表達出了時代的特征和人們的家園情感。那英聲音還極為好聽、純厚磁性,很接地氣;王菲聲音空靈飄渺,猶如仙界妙音。《相約98》把這兩種聲音一結合,就產生了那英那種幸福的真實感,王菲的邈遠回味的虛幻之感,亦幻亦真,王菲是幻、那英是真。
3、曲子采用了難得一見的八分之十二拍,這種大膽創新的手法給予了節奏上極為豐富的變化,營造出了時而輕靈活潑、時而飄逸清遠的新意境,既有抒情又有渴望。特別是舞臺上那透明的大球以及兩位舞蹈演員的精彩表演,完美配合整首歌,洋溢出了溫馨浪漫的氣息,讓人如沐春風細雨,倍感輕松愜意。同時,王菲與那英的精準和聲及對情感的細膩把握,徹底征服了電視機前億萬觀眾的眼睛和耳朵。
只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的強強合作,為時代、為我們、為歌壇留下了永遠的經典。
時過24年之久,縱觀歌壇,有幾人翻唱、又有幾人敢吐槽敢褻瀆?
沒有!因為經典在人們的心里始終是尊貴的,不容詆毀和懷疑,就像一塊寶石,深藏于心摯愛忠誠。
所以,當你想翻唱或是致敬經典的時候,真需要好好地想一想,想想經典的前世今生,做足了功課才好下手,而不該只沉迷于歌曲的本身,否則真容易陷入糟蹋經典和毀傷經典的陷阱。既討不到好口碑又落下藝品不佳的壞名聲。
敬畏心才是翻唱經典該有的姿態。如果有決心,就要想清楚經典誕生的天時地利人與你所擁有的當下可有相投的契機?前輩演唱的情結你是否了然于胸?你對歌曲的詮釋是否脫離了經典主靈魂?這些都是致敬經典的正確態度。
二、不被繼承的經典,就是數據和墓志銘
央視辦了檔節目,叫《經典詠流傳》。雖然不是指向流行歌曲,但節目名稱卻道出了對經典該有的態度,那就是經典要不斷地被傳唱,才能產生經典的價值。不然,經典始終被封存在榮譽薄上,那可真成了千年古董和萬年的墓志銘了。
繼承的行為就是觸摸、觸碰,如果摸不得碰不得而只停留在欣賞、觀賞的角度,這樣的經典會有多長的壽命?請教各位,那英、王菲的《相約98》,如果沒有王菲的歌迷、那英的歌迷常常翻出來曬一曬,哼唱在嘴邊,試問90后、00后、10后會有多少人知道、聽到、欣賞到?
當然,我們還可以請那英、王菲再次同臺演唱,畢竟二人還處在當打之年,可一旦那什么了怎么辦?
王洛賓老先生早已作古,可他的《在那遙遠的地方》被后世人不斷地翻唱,傳承,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閻維文、韓磊、騰格爾、王力宏、卡雷拉斯(英國男高音)等人的精彩演繹響徹耳畔。
經典就該被翻唱,不停地翻唱,這才是長久傳承下去的康莊大道。
在這方面,民族美聲演唱者們做得就很好,從學院里潛心學習到大舞臺的激情四射,幾乎從未離開過經典曲目。只可惜,近些年民美唱法失去了大批觀眾(本文不做分析),使得不少經典曲目進入到平躺狀態。如果照此下去,近百年來的經典歌曲恐怕真的就要成為文字、成為榮耀牌匾鑲嵌到墻上了。
《克拉瑪依之歌》《駝鈴》《牧羊曲》《草原之夜》《送別》《十五的月亮》《祝你平安》《一封家書》等等等等,或許早被我們這些當代人忘到九霄云外了。
流行通俗的經典歌曲更是日漸衰落。就像熊瞎子扒苞米,掰一穗丟一穗,到頭來只能在歌手的成績單里找到,想起,啊,原來曾經有這么一首經典歌曲,不過不過……
怎么會這樣?
創造經典的流行歌手不愿意重復自己,這是通俗流行界不成文的法則。流行的含義就是常見常新,與時俱進,總是躺在經典的功勞簿上,勢必要被市場淘汰。所以一首歌能養活一輩子的現象早就不存在了,即使有,也屬于厚臉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小丑,走下舞臺就是被人嘲笑的對象。這,是歌手本身的原因。
再有,便是版權保護鍛造的雙刃劍。這把劍下,多少想翻唱、想創新經典曲目的音樂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雖然有想法、有熱情,可資本捆綁的版權市場幾乎能秒殺一切碰經典的莽撞人。唯有拿出真金白銀才好辦事,若是沒錢呢?那就只好讓經典
永記
歌手簡歷里吧。
這也是近些年來,許多翻唱歌手難以維系下去的痛點。
原創是可以擺脫權力制約,可創作出經典又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據統計,當下的音源平臺每天都是數以千計萬計的原創推出,甭說經典,就連聽你都聽不完,更何況在抖音上,歌曲已經被肢解的不成樣子,不曉得日后,人們欣賞歌曲的樣式會不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合理的狀態應該是:篩選出有潛力的原創作品+眾多經典曲目的創新翻唱=保持熱度的音樂市場會永遠繁榮。
三、無懼經典才能讓經典傳承下去
翻唱經典,往往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因為始終有原唱版本在比對著,這道關口實難突破。就算對經典曲目研究得很深很透,但原唱者(特別是健在的)的影響力還是很致命的。
不要畏懼,要有足夠的自信。
要摸清經典曲目受眾群體的觸及點在哪里,如果沒有把握改變,那就避開命門尋找新的吸引點,去影響受眾。
比如《聲生不息》第二場,單依純翻唱劉德華的《來生緣》,她就刻意地避開天王華仔的陽剛情義的唱法,放棄深沉律動的風格,發揮自己的音色控制能力,簡潔干凈直白地吟唱此地此時此刻的心境,速度很緩慢,恍如與你進行著一場冥冥之間的心靈交流,僅憑聲音就將人帶入情境。這樣的演繹與天王的版本有著截然不同的追求,單依純是將聽者裹入,與之同悲同喜;華仔則是勾起,用熟悉的音色勾起聽者的回憶,共回《至尊無上Ⅱ之永霸天下》的電影里,共同追憶。這就是兩種不同意境、不同主題的版本出現在你腦袋里打架,無法理性說出誰好誰不好,都是以情感人的好作品。
不管你喜不喜歡,單依純的創新演唱獲得了成功。許多聽過她版本的歌迷,自此相信一點,經典不是不能碰,而是如何去碰,怎樣去碰,有沒有能力去碰和由誰來碰。
感觸:單依純,一位20歲的小唱將邁出了勇敢的一步,憑借良好的音樂素養和天賦致敬了經典又獲得創新的自在。
也只有這樣的勇敢者多起來,我們的歌壇才會長盛不衰、歷久彌新。
不過,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懼就不對了。不在經典的內涵方面著手考量,而是從歌曲本體采用野蠻式撕裂,大搞技術性改編,置經典靈魂于不顧,膽大玩鬧、戲謔調侃、糟蹋之風甚是猖獗,必須剎住。這樣的后果就是毀經典,不敬、猥瑣的音樂行為著實令人不恥。改編者、演唱者水平很低下,不自量力,狂妄自傲,視經典為過氣老朽的庫存,想拎出來玩弄一番就玩弄一番,還選擇在公眾的娛樂綜藝節目上,雖然獲取了節目熱度,可留下些什么?
大家都懂,此風助長勢必將流行歌壇帶向分崩離析、山河破碎的地步。此乃罪孽之徒,歷史一定會給他們一個最適合的角落,蜷縮在那里受世人唾棄。
綜上所述,經典需要超越,需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能量之風。望能者扛起傳承發揚光大的使命,勇敢地扯起經典傳承翻新創新的大旗,走向歌壇繁花似錦的未來。
愿愛樂者們用心呵護我們的經典,并時時澆水滴灌,使經典成為我們心中永遠不敗的嬌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