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朗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渴望幸福和睦的家庭,同時也想逃離自己吸血鬼般的父母,最后自己出國也不讓人意外。都很有意思,值得二刷。演員選的好能讓人忽略很多毛病,沖著這些演員的完美呈現也要五顆星!其次最大的感受是劇情推進缺乏合理過程,每個事件銜接有邏輯硬傷(不是指一定要慢述,哪怕大海上突然掀起巨浪也有它合理的節奏),導致觀看時有很強的頓挫感,這些都是導演責無旁貸的問題。除此之外,感動于在如此苦哈哈的情節中得以窺見暖洋洋的內核。
時至今日聽到周深的主題曲喬家的倒霉蛋們的形象還會活躍在我眼前,我也還會為人間的真情所淚目,也還會對生活充滿向往,我好愛喬家,好愛這片土壤上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8年時,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元。而一孩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在1979年開始推行的。回看劇中的喬家,喬家年紀最小的孩子是第一集中出生的老五喬七七,最年長的孩子是當時十二歲的大哥喬一成。稍一推算就知道,喬家的兒女們相繼出生于1965至1977年之間,和所有生于那段時間的人一樣,他們成長在一個全社會普遍不富裕,每個家庭中孩子又多的大環境下,這就讓他們的童年和青春期很難繞開“窮”、“餓”和“擠”。
而喬家兒女的磨難又更多一些。一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在生完老五后因大出血而死,五個孩子早早就沒了媽。另一個則是,出面和鄰居交涉的還得是他。可以說,喬一成承擔起了喬祖望作為父親該擔而沒有擔的所有責任。
部分觀眾感覺《喬家的兒女》后半段有點“為了制造矛盾而矛盾”,會發現這兩部劇的導演有一個共同點。孔笙在一篇講述自己創作心得的文章里提到自己的創作風格是“不放大矛盾,不制造苦難”。巧的是,沈好放在拍攝《貧嘴張大民》也前確定了一個類似的原則,即把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生活放大給觀眾看,堅決摒棄任何獵奇和戲劇性的元素。
相信普通人平實的生活本身就帶有戲劇性,本身就值得被體味,也能不依賴狗血情節照樣拍出吸引人的作品,同時還相信觀眾有眼光識別出這樣的作品,這既需要能力,也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