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路陽導演,陳坤、白宇、聶遠、常遠、楊穎、孫怡等主演的古裝《風起隴西》已經(jīng)播出過半了,這部劇的成績確實算不上好,這里都不用上數(shù)據(jù)了,相信只要有所關注的都知道,網(wǎng)絡關于這部劇可以說有著很大的爭議。
如果要問我個人評價的話:《風起隴西》算是一部好劇,整體質(zhì)量放在當前的國產(chǎn)劇中屬于一流了,而且它對于當前國產(chǎn)古裝劇有一定的突破,但是它自身的問題確實明顯,雖然這個問題不像《長安十二時辰》那樣明顯,但這是導致它市場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
不過,在當前國產(chǎn)影視劇方方面面都束手束腳的環(huán)境中,這部綜合質(zhì)量都屬于頂級的國產(chǎn)劇。我們不能因為它市場成績的不佳忽視它的突破,對于我個人而言,我倒巴不得國產(chǎn)劇都按《風起隴西》這樣拍。
《風起隴西》為何收視率那么低?我們看《長安十二時辰》就知道了
這些年古裝大劇的問題基是國產(chǎn)劇新的生產(chǎn)模式與舊的生產(chǎn)模式融合,主創(chuàng)在質(zhì)量上面沒有做得很好,最終產(chǎn)生了評價上的爭議。這里說說《清平樂》,它是舊有歷史劇+《瑯琊榜》式大男主權謀劇+《知否》式大女主后宮。
我曾經(jīng)評價它和《九州海上牧云記》一樣分裂,那邊有牧云笙朝堂線,穆如寒江江湖線,碩風和葉草原線,帝后后宮線四條線雜糅,卻沒能像英美劇一樣做好(還想搞季播劇)。
《清平樂》是朝堂歷史線,皇帝大男主線,與后宮線三條的雜糅。
2018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則從四條敘事線,三條敘事線,變成兩條敘事線的分裂。前面24集反恐線(前面政治權謀是副線,隱藏在后),到后24集政治權謀線的轉變(后面反恐弱,大唐政治危機成為主角)。
《長安十二時辰》劇本做得好嗎?只要看過劇的都知道,不好!
我們可以說它認真、用心,但你很難說它的劇本有多好。它能成功是中國影視工業(yè)全面突破+唐朝和長安的文化底蘊+國產(chǎn)古裝劇模式的一定突破。后面的《風起洛陽》明顯是《長安十二時辰》成功的跟風作品,從呈現(xiàn)的質(zhì)量來看,馬伯庸可能都是掛名,演員,劇本和影視工業(yè)都有一種華麗的平庸的感覺。
我們回到《風起隴西》,從敘事線索來看它沒有《長安十二時辰》的分裂,別看這劇角色那么多,但從頭到尾只有一條魏國和蜀國雙方諜戰(zhàn),諸葛亮和李嚴的權斗也是為諜戰(zhàn)服務(占比不重)。
《風起隴西》的影視工業(yè)的頂級用多提,這個劇本只要不爛尾,它的整體完成度甚至比要比《長安十時辰》要高得多。問題來了,既然《風起隴西》整體完成度要高得多,為什么沒有《長安十二時辰》成功呢?
《風起隴西》到底是佳作還是庸作?我早就找到了答案
這幾部劇的問題很嚴重,其實優(yōu)勢也非常明顯,這也是它們能火也是受到詬病的原因。
它們雖然是真實朝代背景,但主角和故事劇情是虛構的。雖然表達上有一些嚴肅歷史劇的味道,但主要還是新時代元素的借鑒雜糅,規(guī)避了現(xiàn)在這個越來越嚴厲的民族問題,解構歷史和歷史虛無之類的問題。
(現(xiàn)在拍嚴肅歷史劇全是坑,民族問題,真實歷史黑暗等等)。
你看《長安十二時辰》學的是西方游戲《刺客信條》和美劇《反恐24小時》,而《風起隴西》則是將諜戰(zhàn)放在三國里。《長安》還有大唐危機的政治討論,《風起隴西》完全沒有這種追求。
這讓觀眾既有歷史的熟悉感,又對于大歷史背景下小人物浮沉有種切身的感受(嚴肅歷史劇不好拍是個問題,早就難以突破也是個問題)。
這種學習英美劇生產(chǎn)模式和內(nèi)容表達,再和歷史劇結合的模式,同時搭配國產(chǎn)劇頂級的影視工業(y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帶來的文化底蘊,是它們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即使它們的劇本沒有那么好。
那么《風起隴西》為何市場上面沒有《長安十二時辰》成功呢?
路陽導演首次拍電視劇,這個影視工業(yè)是國產(chǎn)劇最頂級,但畫面太暗之類的,還有前期角色出場太多,再到什么臺詞半文半白等等經(jīng)常被提及的幾個問題,我認為都是表面的問題,不是根本性原因。
根本原因還是這個在熟悉的三國里玩近代諜戰(zhàn)模式,太過熟悉的歷史朝代,歷史事件里融合新題材,本來就挑戰(zhàn)了舊有模式下觀眾的審美。
那些看到是三國的觀眾跑過來想看三國權謀斗爭,結果卻看到了近代諜戰(zhàn)(吐槽歷史常識錯誤,吐槽臺詞現(xiàn)代心里多半是這種想法)。那些想看古代諜戰(zhàn)的觀眾,問題來了,之前國產(chǎn)劇有過古代諜戰(zhàn)嗎?
《風起隴西》最大的突破,最大的賣點,以及它最大的問題是它的諜戰(zhàn),也就是劇本沒有達到《瑯琊榜》的水平。《瑯琊榜》是架空朝代下的爽文大男主權謀巔峰,它和《大明王朝》的嚴肅歷史劇的政治博弈巔峰不是一個東西。
我一直認為網(wǎng)上拿兩部劇比權謀的分析,真的很扯。
《風起隴西》劇本的完成度還算高,但細節(jié)處理上有較多的問題,比如我在這里提一個細節(jié)。
前四集里因為燭龍街亭案失敗了,馮膺派荀詡去查。陳恭被蜀國的司聞曹懷疑。又被曹魏的糜沖懷疑,雖然有郭剛保護但被糜沖步步緊逼。然后陳恭下線谷正被荀詡誤殺,小瓏山上的蜀軍小隊也被盡數(shù)誅滅。
這里劇本設置了一個荀詡和陳恭彈盡糧絕,又處在絕境的劇情當中。
按照《瑯琊榜》的套路主角應該用計謀或者金手指絕處逢生,然后走出活路反敗為勝。《風起隴西》也用了,但用的又是挑戰(zhàn)嚴肅歷史劇觀眾審美的滑翔機竹雀,這個朱雀本身不是問題,畢竟都沒怎么用。
最大問題是陳恭向郭剛一說竹雀,郭剛順勢說了青萍計劃,然后糜沖主動提出他陪陳恭去蜀國,還安排馬車事故讓兩人假死。前四集兩位主角最大的困境如此順勢而解了。其實劇本的邏輯還算是順的,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這真的不爽啊!
不管是古裝爽文權謀劇還是近代諜戰(zhàn)劇,這個影視劇都要讓觀眾體現(xiàn)到智斗的爽感,也就是所謂的戲劇沖突。這種劇觀眾不會有共鳴和共情,只會有沉浸感和代入感,這種智斗才會有代入感。
《瑯琊榜》和很多諜戰(zhàn)劇就是這樣做的,至于背后表達什么深度是另外一回事。
《風起隴西》處處充斥著這種“不爽”差了一口氣的感覺,這個再和導演路陽首次拍電視劇,較暗的濾鏡,前幾集角色出場較多,節(jié)奏處理失衡等問題結合,最終導致前期趕走大量普通觀眾,直到現(xiàn)在整部劇播了大半市場成績都不佳的真正原因。
如果要準確形容《風起隴西》的問題,那就是國產(chǎn)劇最新的生產(chǎn)模式(學習英美劇),與舊的生產(chǎn)模式(過去歷史劇)融合的問題,由于主創(chuàng)在質(zhì)量上面沒有做得很好。為此,這種新的模式的挑戰(zhàn)觀眾的審美習慣,導致這部劇的市場成績不佳。
《山河月明》和《風起隴西》差不多是當前的國產(chǎn)歷史劇,這個舊有模式和新有模式的一個鏡像,它們的問題就是國產(chǎn)歷史劇的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大而無當,《風起隴西》華而不實?國產(chǎn)劇需要馬伯庸
大家以為我是批評《風起隴西》嗎?答案恰恰相反,我個人還挺喜歡這部古裝劇的。《風起隴西》的核心在于設置一個又一個小懸念,然后不斷破解,從一開始的抓燭龍,到最后牽扯出一個大的幕后故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播出一半有余燭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所以故事核心并不僅僅是抓一個魏國間諜燭龍這么簡單。
其實能不能看下去完全取決于觀眾能不能喜歡這樣子的嘗試,之前看到說馬伯庸的優(yōu)點在于在歷史背景下的合理開腦洞,所以這個劇是虛構,是腦洞,別把它當成歷史,重點應該看的是這個故事是不是精彩。
這就像《達芬奇密碼》說的也不是宗教的真相,而是丹布朗的虛構故事,所以當初遭到教會的反對,因為確實有人是沒辦法接受傳統(tǒng)認知被重新解構。如果你想看新鮮的故事,可以嘗試看看《風起隴西》。
如果你想看真實歷史或者《三國演義》,那確實不適合看這部劇。
這倒沒有什么門檻不門檻的問題,而是這種舊有題材拍到巔峰,用新時代的題材去嘗試突破,如果成為標桿還好說(像《瑯琊榜》),當質(zhì)量沒有達到這樣的時候。一定是有人是不喜歡的的,這很正常。
最后,雖然《風起隴西》劇本完成度算高的,當然細節(jié)毛病也不少,但在這個國產(chǎn)影視劇的環(huán)境。它的勇于嘗試,這本身非常的值得鼓勵!畢竟現(xiàn)在嚴肅的歷史劇真的很難拍,本來就難以突破了,現(xiàn)在限制還越來越多。
前十年的大女主古裝劇明顯也走到了盡頭,這個《將夜》《慶余年》《雪中悍刀行》中國季播網(wǎng)劇的模式,直到今天也不算成熟。
我個人倒知道幾部可能重現(xiàn)嚴肅歷史劇輝煌的項目(完全是因為導演和編劇),但當前馬伯庸這種歷史大事件下的小人物浮沉+頂級影視工業(yè)+學習新時代的類型雜糅,目前來看確實更適合這個時代。
我們仔細想想,如果《風起隴西》沒有爛尾,它雖然不是什么絕世神作,但也是一部各方面都非常上乘的古裝大劇;而如果未來同類作品能夠解決《長安十二時辰》《風起隴西》的問題呢?(《風起洛陽》真不是一回事)。
比如路陽導演未來的《天啟異聞錄》,解決了《風起隴西》的劇本問題,濾鏡,節(jié)奏的問題也更有經(jīng)驗。我們不能說這是不是古裝劇的未來,那至少比當前茍延殘喘的嚴肅歷史劇,以及大女主古裝劇好看多了
——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