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青春戀習曲》,它笑淚交織、激勵人心,又有很多幽默對話,本片能融化最憤世嫉俗的人,《搖滾青春戀習曲》背景是80年代的都柏林,15歲的康納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被迫轉校至一所極為嚴格的天主教學校,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有天,他迷上了一位抱著模特兒夢的女孩拉菲娜為了討她歡心,康納決定自組樂團,找她來拍音樂錄影帶。本片主題融合了青少年轉大人、兄弟情、校園霸凌、崩解中的家庭、音樂創作、初戀、對抗大人物、抵抗威權、愛爾蘭經濟等等題材。不過,如同約翰·卡尼先前的作品,音樂依舊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本片呈現一個樂團如何從多方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聲音,樂團成員甚至會跟著目前嘗試的音樂風格改變打扮,尤其康納模仿“解藥”樂團主唱羅伯特·史密斯的模樣最令我眼睛為之一亮。
隨著不斷模仿與學習,他們的音樂越來越有自信,看著主角在觀眾面前從生澀男孩一步步產生自信、想清楚對錯、開始勇于爭取權益與表達自己,是非常令人感動的過程。樂團成員都是家境不太好的孩子,看他們在彼此的陪伴與音樂的救贖里度過人生中的挫折與失落,開心中又伴隨點心疼,大概就像電影里提到的,“快樂悲傷”除了少數超級人生勝利組,大部分的我們都有重重難關要熬,康納更是如此,但透過寫歌,他的痛苦不再僅是痛苦,而是升華為創作,成為藝術,可以給自己與他人力量,片中一幕他想像的模仿電影《回到未來》片中舞會的音樂錄影帶畫面,讓人深刻體會,藝術能給人自由,讓人脫離所在的現實,任由心智馳騁──現實的折磨或許關得了我的人,但關不了我的心。透過由歌曲誠實表達自我,能夠解放更多自我。
《搖滾青春戀習曲》對音樂的熱愛無所不在,連幾個小地方與對話都不忘用這種愛填滿,例如有天康納臨時去伊蒙家,問對方現在是否可以跟他寫一首歌,伊蒙毫不猶豫直接回:“永遠”或是讓康納哥哥布倫丹當起康納的流行音樂導師,借此機會把杜蘭·杜蘭、果醬、車頭、以及“快樂悲傷”代表解藥等等樂團介紹出來。導演約翰·卡尼與加里·克拉克合作寫成片中的好幾首原創曲,完完全全就是那些80年代經典作品的味道,尤其帶著濃厚霍爾燕麥酒店風格的“像偷東西一樣開車”很令人朗朗上口,我看完電影一個多禮拜了腦內還在唱著這首歌,沒完沒了,能夠創造出如此風格貼近致敬對象又精彩好聽的原創曲,想必作曲者是把整個靈魂都投進去了吧。
《搖滾青春戀習曲》算是導演的半自傳式電影,片中學校正是導演年輕時念的學校,我可以想像在80年代念愛爾蘭的天主教學校有多可怕,或許《搖滾青春戀習曲》就是他拍給自己的少年回憶之療愈版,在那個世界裡面,他曾受過的痛苦,都成了精彩而永恒的藝術。
另外,我想片中的這些80年代音樂,對導演的意義大概很深遠,因此整部片就像獻給那時代音樂的情書一樣。我總覺得,年輕時聽的音樂,會永遠離不開你,而且地位跟你長大一點后聽的音樂不同,因為那時聽的音樂,在你感覺沒人了解自己、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時,陪你度過孤獨的摸索期,以及人生許多第一次情緒,當時的記憶與感受,會與音樂永遠連結在一起,一輩子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