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港片不死!
但從近幾年以來港片在電影市場的窘境,我們不難看出,港片式微的現狀。
備受關注的香港電影《邊緣行者》在上映11天,票房才6080萬(截止寫稿日)。
坊間傳聞,電影成本超1000萬。
如果成本沒有超2000萬的話,票房其實已經算是回本,開始盈利了。
但是。
對于現如今的市場體量而言,所取得的這個成績,算不上成功。
至于口碑則是落入了下乘,被部分觀眾直接吐槽。
目前豆瓣評分維持在5.4,不知道這個評分會不會繼續往下掉。
口碑與票房均未取得一個讓人滿意的成績,對于許多抱有港片情懷的觀眾,尤其是一些看著港片長大的觀眾而言,難免唏噓。
港片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輝煌過后便是落幕、港片除了情懷便再無賣點。
甚至,被人抨擊為了“爛片之王”的王晶。
在2017年指導的《追龍》更是被人稱為港片最后的輝煌。
而王晶則是被稱為是“港片的守墓人”。
很難想象,曾經締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香港電影,會在新世紀之后如此落魄。
不過,也有人認為,港片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歸根結底還是香港電影的作繭自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發展的結果,自然就是溺在時代的潮流當中。
《邊緣行者》的主線內容,講述了香港的特殊時期,正反雙方通過臥底,揭露驚天陰謀的故事。
故事內容很港片,但卻很老土。
這種故事內容,《無間道》已經是一個標桿了。
《邊緣行者》不管是故事還是陣容,都比不上《無間道》,而見識過了《無間道》精彩的觀眾,再來看《邊緣行者》,感官自然十分平平。
就像吃過滿漢全席的人,再來吃農家一碗香,怎么看農家一碗香都拼不過滿漢全席。
這是《邊緣行者》口碑不好的第一個原因。
跟不上潮流,在舒適區進行創作。
導致整部電影看起來很港片,但又很不港片。
為什么這么說?
回想上世紀的香港電影,是潮流的領頭羊,是向來被模仿,卻從來未被超越的存在。
從林正英的僵尸片,到成龍洪金寶李連杰的武打電影,再到周潤發劉德華的賭片,或者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甚至是王晶的搞笑片等等。
這些都是港片的經典元素,但到如今,這些經典元素都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
你可以說是有審核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有人才凋零的原因。
但是。
反過來想,那個香港電影年代的輝煌,是生來就有的嗎?
并不是。
這也是那個時代的香港電影所締造出來的,并且是有著“重大的黑色壓力”之下所創造出來的。
而現在的香港電影人,則是待在前輩創造的輝煌出不來。
只能說有些可惜。
要知道,距離《邊緣行者》這種題材的巔峰電影《無間道》是2002年的作品了。
但是在2022年,還沒有創新以及突破,被觀眾被時代拋棄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或許,很多人也會再度提到香港娛樂圈的一個問題。
人才凋零。
如今的香港影視圈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新人難出頭,僅靠著兩三個中生代男影星在艱難地支撐著港片。
也是讓很多人唏噓。
靠著情懷勉強度日,但情懷終究有消耗光的一天。
即使是“喜劇之王”周星馳,曾經被很多觀眾稱“我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
但是在《新喜劇之王》上映過后,這張電影票就還上了,再也不欠周星馳電影票了。
所以,港片要如何發展,還是需要香港電影人努力去探索。
挖掘人才以及留住人才,這或許是港片的最重要的事情,畢竟香港藝人的片酬,那可是眾所周知的低。
不然,等到古天樂張家輝劉青云這一代的電影人退下去之后,港片就真的完全消失,成為一個回憶符號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香港電影自我標簽化了。
提到香港電影,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周潤發的賭片,大紅唇大波浪造型的女星。
甚至前段時間還流行過一段時間所謂的“港風”。
以至于很多人對于香港電影,有了一個刻板的印象:港風!
但在那個“港風”盛行的年代,香港電影人本身有這個概念嗎?
答案是:沒有。
在那個年代,我們既可以看到洪金寶成龍出演精裝追女子這樣的搞笑電影,也可以看到他們出演功夫電影。
甚至洪金寶還一度演過幾部鬼片,以及奇門八卦的片。
在那個年代,香港電影人都是為了發展,在想象力與創造力上天馬行空,并不會被定義被概念。
而現在的香港電影,似乎就是陷入了“港片”的這個概念的窠臼當中。
以至于現在的港片,看上去很“港片”,但對于資深港受眾而言,一眼就能看出,這很不“港片”。
既跟不上時代改變,又丟失了自己內在的神韻,還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
港片式微,似乎也是一個注定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