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薩利機長站在你的面前,你可以握著他的手說:
幸好你沒有按照地面指示迫降,即使在不排除人性因素的前提下,那也要訓練17次才能成功,更何況,抽離人性因素后,都會機毀人亡。你在那208秒創造了奇跡!你的判斷比儀器還要精準!
你的馬屁可以拍得細致具體。
但是看完《中國機長》,你也許只能對劉長健機長說出一句:辛苦了。
我比較的不是這兩位現實中的機長,是這兩部電影中的機長。
我也看到一些懂航空知識的朋友分析,據說劉長健機長的難度要比薩利機長的難度更大,但是很顯然電影給我們展現的都是很表面的內容。
所以我認為《薩利機長》最大的優點在于:電影創作者不厭其煩地、深入淺出給我們講解了這位機長的牛逼之處,而不只是創造了一個符號化的英雄。
但是《中國機長》在技術方面的呈現感覺是照搬了一本《飛行手冊》。
如果《中國機長》改名叫《四川航空3U8633事件》或者《四川航空宣傳片》,那會更恰當一些,畢竟它事無巨細地展現了這趟旅程中機組人員的早餐、對乘客無微不至的服務、起飛前一系列日常而嚴謹的工作……
至于機長,早已被淹沒在這一系列雜亂無章的敘事中。
但電影創作者不可能放棄“中國”這兩個字。
如果這個電影7分,電影本身5分,這倆字兒占2分。
我看《中國機長》時也哭,但不是被戳中的那種哭,是情感被綁架的那種哭。
當你看到一機人劫后余生,幸存下來,很難不為這群人慶幸而哭出聲來。
但這不是電影藝術的成功,不是來自共鳴的力量,而是這個事件本身的傳奇性質,給人帶來的感動。都不用看電影,看新聞就覺得很感動了。
就跟看《戰狼2》時吳京舉著國旗的那種哭一樣,雖然你也覺得感人,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空落落的。
直到我看《盧旺達飯店》里邊,一名要公布盧旺達屠殺事件的記者說:“我想如果人們看到這段錄像(大屠殺錄像),他們只會說:“哦,上帝,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繼續他們的晚餐”,我終于明白這種失落來自于何處。
有些電影關心的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角色的人類,有些電影只是把戰爭和災難當成了表演的舞臺。
當《薩利機長》中的薩利噩夢連連的時候,當他為自己的調查結果擔憂,而在街上跑步走神的時候,當他擔心自己的飛行生涯就此結束,還可能沒有退休金的時候,當他接受采訪全身冒汗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他確實“不像英雄,只是個恪盡職守的凡人。”
他在打車的時候被司機贊美,住酒店的時候被服務員熊抱,去酒吧的時候酒吧老板特意為他調制了一種酒——他是所有人眼中的英雄!
只有他的妻子說:我現在才意識到,飛機上有155人,而你也是其中之一。
而當聽證會上的真人飛行模擬扣除掉35秒人類反應的時間,模擬結果發生轉折的時候,遺失的飛機部件被找到,證明薩利機長的判斷沒有失誤的時候,聽證會委員說“是航機通報系統數據錯誤”的時候,我們又能感受到,他雖然不是神,但他恪盡職守、經驗豐富,所以能在危急時刻展現出神一般的操作。
簡單來說《薩利機長》有信息增量,有價值觀增量,而《中國機長》跟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差不太多,缺乏一部電影應有的承載。
《中國機長》塑造了一個英雄,卻不關心英雄。既不關心他牛逼在哪里,也不關心他作為意外事件的親歷者,心中真實的感受。
如果能放下這種自戀的敘事結構,那7分就實至名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