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電影確實很難。
作為精英主義的游戲,電影以前都是趾高氣揚的,現在卻變得低聲下氣。
不僅在網上頻頻賣慘,還不斷地將電影與國家綁在一起,試圖喚起大家對他們的同情。
可電影給出的答案又是什么呢?或許誰也沒有想到,一部爛片“殺”了出來。
在清明檔、五一檔接連出現諸多國產片撤檔,大盤一片低迷,業內哀鴻一片的情況下,《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竟然橫空出世。
逆著不撤檔的反潮流為影院續了一口氣,也讓連續多天單日票房難破千萬成為過去。
甚至讓大家看到了久違的單日總票房達八千萬,檔期總票房接近3億,目前這個數字還在漲。
這樣一部電影能夠在艱難時刻留下來為影院保駕護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影院的燈塔,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微光。
雖說《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沒有做到真正的救市,但至少起到了一定的盤活作用,讓大家沒有忘記電影還在,還有八千多影院在開。
從這個立場出發,《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確實有可取之處。
但能因為此,就為一部爛片喝彩嗎?疫情三年,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
尤其是電影,更是被攔腰斬斷,國內觀眾的觀影習慣也逐漸減弱,影視公司裁員一半以上,電影項目停掉三分之二,影院營業率連續幾個月不足半數。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到,電影很難,值得我們同情。
因為它是普通大眾生活習慣的一種,也是精神文化的一種食糧。
可是因為諸多的不可控因素,讓喜歡看電影的觀眾難以走進電影院,電影進入了艱難時期。
然而我們的同情是對整個電影產業,以及中國電影的未來和自己能否再在電影院看到好電影的同情。
而不是因為電影不行了,就該去支持爛片的同情,《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便利用了觀眾的這種同情。
擺出一副振興行業的姿態,做出一副弱者的楚楚可憐樣,用盤外招的方式將觀眾的同情換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截至目前,該片票房已有八千七百多萬,破億應該不成問題。
票房分賬需扣除國家抽成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六的稅,剩下的89%,影院和制片公司分成,比例是55%:45%。
制片公司再從45%中拿出百分之五給發行方,其余的40%便是制片公司最終的收益。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的制作和發行基本都是某線一家包了,所以該片的收益,某線分給發行方的份額就是左手導右手。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的成本的最大頭就是宣發,制作成本不會超過兩千萬,兩者合計最多四千萬。
假如該片的最終票房是一個億,那么某線到手的票房分賬是四千多萬,這么一算,與成本持平,不賠不賺。
那么《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本身的質量又如何呢?
與《十年一品溫如言》一時瑜亮,稍微比畢志飛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好一點。
劇情俗套狗血,極具套路化,屬于一眼鑒爛,在電影院睡上一覺再醒來都不影響劇情走向,可見其爛穿地心的本質。
為什么這樣的爛片往往能獲得高票房呢?
因為《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完全就是一部為檔期、市場量身定做的流水線產品,而不是一部電影。
“節假日了,總要干點啥,看部電影吧”,人的這種心理造就了檔期式電影的票房井噴,誘發了觀眾的沖動消費。
青春與愛情是《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這個商品的構成元素。
它的顧客特征具有喜歡噱頭,易受廣告宣傳的影響的特征,而且電影又充滿了觀眾的社交屬性和儀式感。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的電影院沒有選擇了,基本上上映的電影除了幾部國外大片,就剩《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了。
爛片擁有高票房只是表象,背后的真相令人發指。
某線出品的青春愛情爛片不止《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這一部,真正做到了某線出品,必屬爛片的行業標桿。
有4.7分的《你的婚禮》,票房7.89億、5.8分的《悲傷逆流成河》,票房3.57億、4.0分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5.53億。
2.7分的《十年一品溫如言》,票房1.67億、4.8分的《怦然星動》,票房1.6億、5.6分的《以年為單位的戀愛》,票房2.32億。
跟《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一樣,這些電影無一例外,制作和發行大都是某線。
而且根據《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的票房分賬算法來看,這些電影很多都跟《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一樣,不賠不賺,或者小賺幾千萬,極少數利潤在億元以上。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電影的票房數字都很漂亮,但一核算成本竟然都不怎么賺錢。
既然大多是賠本的買賣,還要擔著網友口誅筆伐的罵名,為什么某線卻樂此不疲,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部呢?
舉一個例子,A手里有一塊錢,想拍部電影。
于是找來了幾個大明星,還有以前亮眼的電影票房成績,以此背書拉投資,賣份額,最終項目成立了。
之后A把這部片以2塊錢的價格賣給B(A旗下的子公司),B請來大明星X(B旗下的藝人),給他開出了2塊錢的片酬,相當于目前的成本成了4塊錢。
最終電影成型,順利在院線上映。
票房雖然賣了5塊錢,但制作公司的票房分賬只有2塊錢。
可該片的成本是4塊錢,收益只有2塊錢,賠了一半,這該怎么辦?不用擔心,這樣一圈下來,B的賬面流水走了4塊錢,自家藝人捧了。
A虧損了,虧損了怎么辦?
之前答應的分紅自然就不作數了,A的錢也有可能干凈了,還賺了一倍以上。
即使B拍得電影,票房有幸達到了10塊錢,收益也只是4塊錢,勉強與成本持平,也沒有分紅。
如果想要有分紅,票房必須在10塊錢以上。
但是看看某線的愛情片,有哪部電影票房破十億了?這種現象正映襯了那句老話,被人賣了,還在替人數錢。
資本都是無利不起早的,當我們為他們虧錢而沾沾自喜時,人家早已數錢數到合不攏嘴了。
如今的電影早已被玩成了金融產品,某線深諳其道,可謂行業毒瘤。
之前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鎖場現象,后又有《葉問》暴雷,從這之后,電影已經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明擺著圈錢了。
有些時候,某些公司出品的電影可能口碑和票房都很高,但是后續的電影竟然出奇一致的拉垮,這其中也與份額和股價有關。
在《圓桌派》中,姜文喝了點小酒,有點小嗨,說起了拍電影和請吃飯的關系。
竇文濤在一旁不解地問:“還有拍電影不是為了請觀眾吃飯的?”姜文瘋狂眨眼地說:“有啊,為了上市,為了換股票的嘛。”
這一回答又戳到了竇文濤的盲區,“拍個電影,沒票房能上市,能漲嗎?”,姜文又開始答疑解惑,“這事你得問專業的,他們都有辦法,這都不是事兒。”
他們是怎么利用電影把一塊錢變成兩塊錢的?姜文在《一步之遙》中做了闡述。
武七用他爸的軍費換來太平,反對戰爭,提升自身的境界,而馬走日和項飛田為此辦了一場環球花國大選公開賽,把New money變成Old money。
當我們為我們用腳投票改變了影視圈的畸形現象,讓良幣驅逐劣幣的大勢來臨而歡呼時,圈子里早已琢磨出了另一套玩法以應對觀眾的反噬。
讓電影回歸電影,不僅要有關部門嚴查,還要我們擦亮眼睛。
只有我們不當韭菜了,種菜的那片地才可以恢復到養分充足的本來面目。
中國電影會變好的,你可能力量很小,我可能腦子不夠用,但如醬爆所說,“你勒索我,我不怕,就算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