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的網絡大電影《青蛇前緣》上線了。從身材到演技再到劇情,被一頓嘲。
有人說,她快被爛片榨干了。
《青蛇前緣》確實算不得好片子,豆瓣評分4.1,披著經典IP青蛇的皮,實則是偶像劇的套路。
故事發生在青蛇與白蛇相遇之前。
阿嬌飾演的青蛇在稽靈山修行,遇到了天界靈樹幻化的男主道清,二妖生出情愫。
之后青蛇渡劫,由于修為不夠,道清私自將靈樹之果——奇雨果渡給她,自己因此遭天譴,被打入輪回,生生世世死于非命。
青蛇找了愛人三百年,終于又遇見他。但這一世,他已經是捉妖師崔嵐。
一個是妖,一個是以除妖為職業的人。
之后,就是相愛相殺的虐戀俗套了。
經歷一番大戰反派,崔嵐遇害。最終青蛇以自己的千年修為,換崔嵐重生。
這是一對情侶彼此付出的故事,某些角度有點像“麥琪的禮物”古裝版本。
能感受到,氛圍也在力求向輝煌時期的經典港片靠攏。
可是,它唯獨不是一個青蛇的故事。
今天不聊敘事和劇情,咱們聊聊阿嬌。
阿嬌的顏值沒得說,硬是比去年瘦掉幾圈,許多網友給這部電影打分,都會留一分給阿嬌的顏。
鵝蛋臉周正精致,輪廓立體,濃眉杏核眼有種混血感,皮膚白皙透亮。濃顏和清冷在同一張臉上并存,在娛樂圈不多見。
但這張“純正臉”演起青蛇,并不像。
青蛇是野性的,未經社會馴化,要像張曼玉那樣,小腰一扭,風騷入骨,舉手投足都是媚。
阿嬌太正了,神態不像蛇,太像人。她的眼神總是鈍鈍的,沒有妖的媚氣與邪氣。
電影中她有三場戲,盡力往“媚”靠攏。
一是出場時,她裸露肌膚在水中游動,看背影有些青蛇的影子,但轉過頭來卻一臉苦情,叫人跳戲。
另一場,同樣在水中,她剛找到前世愛人,但那人已經沒了記憶,她借酒澆愁。
“青蛇飲酒”明顯致敬“青霞飲酒”,然而一壺酒喝的端端莊莊,沒有林青霞的灑脫和妖性。
還有一場,她故意顯露真身,將蛇尾盤在樹上,勾著崔嵐和他調情,神態上倒是有些俏皮,但還是嬌憨大于魅惑,彼此之間沒有半點情欲游走。
收了尾巴變成人,臉上又立刻恢復了人的分寸與體面。
對“媚”的失敗把握,在她去年的那部《封神·妲己》中早有體現。
故事改得稀巴爛不說,阿嬌的演技也不能算好。
除了開頭這個揭蓋頭的場景有所驚艷,其余不管造型還是體態,都不如人意。
▲這個慟哭的畫面,就還蠻嚇人的
咱們前面說過,阿嬌太正了,有“背德感”的魅惑角色,她演起來太僵硬。
和男人調情時,她不像狐貍精,更像明媒正娶的夫人。
同樣扮過妲己的溫碧霞,媚骨天成,一顰一笑皆是風情。
就像她這個肚兜裝,香肩微露,令人遐想聯翩。
不像阿嬌,香艷一看就是演的,沒融進身體里。戲,她也沒拿出全部的力氣,而是用一半,留一半。
阿嬌并非演不好,一開始twins出道,她五官更成熟,戲路比阿Sa更廣。
2004年,她在《公主復仇記》中搭檔吳彥祖,飾演了一個外表柔弱文靜,實則病嬌算計的女孩。
那時的阿嬌透明得像個瓷娃娃,將失戀女孩的憂郁執拗演繹得非常動人。
憑借這一角色,她提名了第10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演員。
2007年,她在《雪山飛狐》中飾演程靈素。
金庸在原著中這樣描寫程靈素的外貌:
除了一雙眼睛外,容貌卻是平平,肌膚枯黃,臉有菜色,似乎終年吃不飽飯似的,頭發也是又黃又稀,雙肩如削,身材瘦小,顯是窮村貧女,自幼便少了滋養。
阿嬌呢,和金庸筆下的“貧苦村姑”沒半點相似。但導演王晶有他的考慮,選阿嬌演程靈素,是因為她們太像了,都楚楚可憐。
網友也評價阿嬌,艷壓朱茵、安以軒兩大美人。
我還很喜歡她在那部充斥著情欲的電影《前度》中的表演,搭檔還未大火的陳偉霆。
她基本素顏出鏡,好似出水芙蓉,頭發隨手一挽,就是慵懶純欲美人。
這是她受某門事件影響,事業停擺兩年后的轉型之作。
她飾演的周怡是一個和她本人完全不同的人。周怡在愛情中過分強調自我,阿嬌在愛情中卻沒有自我。
但她把一個跟自己完全相反的角色演得好。
這部電影像一個動作,一個阿嬌撕掉玉女標簽的動作。許多親密戲尺度都很大,把愛和欲演得十分自然。
高段位的“大尺度戲”不是為了感官刺激而存在,而是在激情中表達深層的東西——沖突的遞進,人格的演變。
阿嬌借這部作品說,我本來就不是什么玉女。
我認為她最好的表演,是《羅曼蒂克消亡史》。
雖然戲份不多,但這部戲讓她入圍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配角。
電影中,阿嬌飾演陸先生(葛優 飾)不受寵的五姨太“小五”。
出場僅四個畫面,三句臺詞,她卻將一個為愛拔槍的“亂世佳人”演得入木三分。
陸先生是她的恩人,她為他脫鞋寬衣,在昏黃的燈光下,動作慢而柔,輕而穩,自帶一股情意綿綿。
兩人并排坐在床邊,她說“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不會生你的氣”。這話任誰說了都沒人信,但她說就有莫名的說服力。
最絕的是復仇那場戲。
深夜,她被電話鈴聲驚醒,接到丈夫電話,交待她為手下準備一張通行證,并把槍放到水桶里。
掛了電話,得知對方處于危險,她先是在屋內來回踱步,無措而慌張。
拼命壓制住慌亂,靜下來,坐在床邊,眼神飄忽。
鏡頭一轉,她又坐到梳妝臺前,涂口紅,像是準備赴一場約會。
她來到車站,準備赴死。
這場戲阿嬌處理的特別好,她旋開包扣想拿出煙來抽,卻傷了手,眉頭蹙了一下,是緊繃中的一絲絲恐懼。
目標出現后,果斷掏出手槍,為同伴爭取行動機會。她自己也倒在亂槍之下,眼里全是決絕。
這三場戲,眼神,情緒拿捏,細微的動作都十分到位。幾年不見,阿嬌讓人驚艷。
2019年,阿嬌去參加了《演員請就位》。為了演好阮玲玉,她讀了傳記、翻閱許多資料,把阮玲玉主演的默片都看了。
一場對峙戲,阮玲玉被唐季珊扇耳光后,嘴角抽動,甚至自嘲地微微笑了一下。
然后接到電話,唐季珊抱上來,她順勢便妥協了。
最難忘的是,她吃完安眠藥后那段長達一分鐘的眼神戲,從決絕,到自憐,再到認命一般的死寂,表現了三種情緒層次。
最后,她用一滴將落未落的眼淚,展示了一種將明未明的情感。
那一刻恍惚覺得,阮玲玉和阿嬌合體了。
陳凱歌說“阿嬌的表演,最好的地方全在眼神的微妙”。
那個曾處在風暴中心的女孩,眼睛里原來已經裝滿了故事。
阿嬌坦言:上這檔節目,是因為陳凱歌導演,也是為了彌補遺憾。
2007年,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籌拍,阿嬌被選中飾演梅蘭芳夫人福芝芳的少年時期。
本以為這會是職業生涯中的高光,卻突然被一臺壞掉的電腦改變了命運走向。
為了讓電影不受抵制,也保護阿嬌不被二次傷害,臨近殺青的《梅蘭芳》里,她的戲份被刪掉。
陳凱歌說:“《梅蘭芳》里,她其實演得特好。”
對阿嬌來說,這是一份遲來了11年的褒獎。
網友們看過她過去的驚艷,才苛責她如今的擺爛。
打開阿嬌最近網劇的評論頁面,滿屏“可惜了”“出賣色相”“快成‘網大一姐’了”。
阿嬌沒給過回應,只是網劇一部部的上。
從2020年的《女法醫JD》,到2021年的《河豚》《封神:妲己》,再到今年的《青蛇·前緣》,以及尚未上映的《畫皮》。
豆瓣評分沒有超過5分的,“網大一姐”的名號也坐實了。
不僅如此,她也在綜藝中不停刷臉,任憑網友吐槽她的身材,調侃她僅維持14個月的婚姻。
或許,除了影視行業因疫情而一蹶不振的大環境影響,這也與她的心態有關。
她似乎豁出去了,不想再被外界的聲音全盤左右了。
阿嬌的半生,是彌補自己童年匱乏的過程。
母親生下她時才十八九歲,父親在她一歲時早逝。
她從小就被輪流寄養在親戚朋友家,光是幼兒園就轉過6次學,從小十分缺乏安全感。
她和容祖兒、阿Sa一起做綜藝《因為是朋友呀》,不像另外兩姐妹那么活潑主動跟嘉賓互動,總是一個人默默站在旁邊。
姐妹們旅行中討論: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也許是生命的最后時刻,你會給誰打電話?
有人說打給媽媽,有人說打給女兒,阿嬌說:“我不知道我該打給誰,可能是報警。”
霍汶希在旁邊補了一句:“因為報警肯定有人聽電話”。
讓人心酸,阿嬌明明有媽媽和妹妹。
結婚前,許多人說她恨嫁,因為她說“我不想戀愛,只想結婚”,她其實只是想要有人給她一個家。
后來遇到賴弘國,除了對方的體貼,他溫馨的家庭氛圍更讓她向往。
離婚后她曾大哭,并非因為愛情的消亡,而是因為舍不得前公婆。
這看似很“迷”的婚姻訴求,背離了婚姻的本質,更多的是無意識下的取暖需求。
離婚過后,她在采訪中表示自己不會再結婚了。
也不再指望別人給她一個家。她搬到了上海,租了一間房子,為了買房而努力“攢積分”。
她養了兩只貓,自己創造了一個“三口之家”。
仿佛一個渴望洋娃娃卻始終得不到的孤獨小女孩,索性自己動手做一個。
▲前幾天阿嬌曬自拍,瘦掉半個自己的她,似乎減肥成功了,狀態很好。
《前度》中有個巧合,她問戲里的媽媽,“你可不可以帶我旅行”?
媽媽說,“去旅行,你自己去就可以了”。
有些裂縫已經沒法愈合,那就索性讓陽光照進來,就算樣子不夠好看,也不全是壞事。
阿嬌未必是墮落和擺爛,只是向現實狠狠低了頭。
演藝圈如戰場,一將功成萬骨枯,長久站在頂端的才剩幾個人?正視自己的“過氣”,勉力開辟新的道路,不能算失敗。
即使公眾眼里門檻沒那么高、賺錢相對容易的網紅職業,就容易做嗎?
吳曉波老師曾在詳實調研后得出一個殘酷的真相:大部分網紅的職業周期只有6個月。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沒有誰能永遠當紅不讓。
今年初,一份關于網絡大電影的貓眼數據顯示:18~29歲觀眾占比超五成,觀眾觀影與消費習慣已形成,八成以上觀眾可以接受的單片付費金額為10元及以下,47%的觀眾能接受的收費區間僅為3元及以下。
B站網友有個觀點,我覺得還算中肯——
“網大”為什么多數是爛片,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缺錢。
另一個,就是制作人(投資方、制片人、導演等)對觀眾的審美能力存在懷疑,他們錨定的目標觀眾,是那些會掏錢買會員看網大的“小鎮青年”。
不必嘲笑用戶的鑒賞力,對藝術的欣賞和買單,本來就是分層的。
陽春白雪是藝術,下里巴人也是。
很主觀地揣測一下,被大風大浪劈臉砸過的阿嬌,放棄的是“情懷”,撿起的是“生存”。
20年前,她唱“變天后,變新娘,都是理想”。
這些年,小天后做過了,新娘也做過了,現在她做自己。
做個“網大一姐”,比不上走紅毯、捧獎杯的光芒,但也沒什么不好。
每個人的質地和硬度不同,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鞏皇,都是劉嘉玲,都是鄧文迪。
阿嬌或許不夠果敢、不夠人間理想。但就像一邊崩潰一邊自愈的我們,“不成功”才是人間常態啊。
先工作,再求精進。
先爬起,再去追光。
先活著,再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