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典永遠的標桿,87版《紅樓夢》是實至名歸還是被媒體過譽,一直是網友們的討論熱點。
甚至還有人將電視劇的無法超越,歸類為陳曉旭的名人“之死效應”。
那么《紅樓夢》究竟憑什么被稱為無法逾越的山峰?或許可以對比當下一些古裝劇的現象找答案。
橫店影視城的建立,為不少古裝電視劇提供了拍攝場地,雖然減少了實景搭設的投資,但也加大了“穿越”怪象出現的概率。
比如高希希的《神話》和新《三國》實景使用重疊度超過了一半,搞得不少網友觀看時覺得跳戲。
眼見著秦王和易小川對話,卻難免思維延伸成“關公戰秦瓊”。
沒有實景搭設的地方,現代古裝劇會采用綠布摳圖的科技手段,所以不少花絮中的演員是對著綠布展現信念感。
或是山川或是河流,虛擬科技雖然壓縮了拍攝周期,節省了搭建實景的時間,但特效終歸還是有瑕疵。
比如《孤芳不自賞》中的各種五毛錢特效以及《有翡》中的廉價小樹林和湖泊。
反觀紅樓夢的拍攝,沒有高度重合的現有建筑,沒有廉價感十足的簡陋場景,也沒有摳圖技術的加入,有的只是1:1的場景還原。
80年代初,眼見得別國經典都被影視化,而我國相關領域卻一片空白,央媽稍加思索后成立了紅樓項目組。
本著不做則已,做即做經典的原則,劇組要求盡最大力度還原。
話好說事難做,最先擺出來的問題就是場地。
那時候還沒有橫店,也不能像《楚喬傳》那樣牢房墻壁用泡沫板代替,只能用實打實的磚石配混凝土來構建傳說中的大觀園。
好在宣武區正準備建公園,所以劇組“撿便宜”用了人家的地皮,但撥付的94萬元建設款可愁壞了劇組。
大觀園按原著還原的話要數十個景點,最耗費財力物力的場景是黛玉進賈府、秦可卿出殯以及元春省親。
造價算了一遍又一遍,劃去一項又一項,刪刪減減算起來這94萬元都捉襟見肘,思來想去沒辦法只能先建設一部分用以拍攝。
拍攝的途中再請示文件進行門票出售供游客觀光,等賣出來門票錢了再繼續用以實景搭設,如此往復循環將近兩年,才將所需的外景全部建設完成。
不管是因為篇幅過大導致拍攝時間跨度久,還是建設時間久拉扯了拍攝進度。
總之用三年時間雕琢一部36集的電視劇,按現在的古裝劇拍攝周期是萬萬不可能了,一來是資本不允許,二來是演員檔期不允許。
時間被壓縮,質量方面難免受影響,所以經典難以復制。
實景搭設為了讓演員時刻處于沉浸式表演狀態,而道具細節方面的處理則為經典呈現提供底蘊和靈魂。
比如劇中秦可卿自寧榮街出殯的那場戲就十分震撼。
據說除了外景搭建,拍攝需要的道具籌備了一年之久,為了能盡可能還原皇家氣派,劇組請了殯葬文化專家和參加過軍閥吳佩孚葬禮的老前輩進行現場指導。
大到遠親近鄰的服飾穿著和走位,小到紙人紙馬、童男童女等道具的扎成和放置位置,無一例外的都是根據原著描述和專家的指導進行還原。
據說最后拍攝時僅道具就擺放了將近2公里,浩浩蕩蕩的場面不僅讓電視劇呈現出了質量感,也一定程度上的豐滿了劇中人物故事線。
如秦可卿明明是秦家養女,何故如此隆重?
場面謎團重重,十分符合原著風格。
除了場面的真實具有代入感之外,《紅樓夢》能成為經典,演員們值得推敲的服裝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項目組成立之初,服裝設計師對每個角色的造型都進行手稿設計,拍三年就結合描述和古畫修改了三年。
據相關統計整部劇服裝多達2700余套,每套都是根據人物人設、出場場景進行精心設計。
在設計師史延芹的手下,角色們的衣服不光起到了蔽體作用,還有參與表演、升華氛圍的作用。
比如林黛玉,從出場到戲份殺青,服飾基本都是素色打底,最多是加一點繁復的花紋。
為了襯托她的性格清冷孤傲,設計師還別具匠心的多次將綠萼梅花繡在林妹妹的衣服上。
如祖孫相見抱頭痛哭那場戲,柔光布景下披風領口與下擺處的綠萼梅花遙相呼應,就烘托了當時的林妹妹形單影只的處境,讓人多生出一份憐愛。
同理可證的還有潑皮破落戶——鳳辣子。
由于她沒什么文化底蘊又性情潑辣,所以整部劇的服飾都是以貴氣和明艷元素為主。
金絲八寶攢珠髻、亮色云肩、大紅褙子以及昭君套和寶石抹額,無一不彰顯她的華貴和在榮國府的地位。
尤其出場的那件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即便不介紹也能看得出來這人在榮國府的地位不低。
反觀現在的古裝劇服裝,不再追求造型別致,而是開始流水線作業、向潮流低頭。
追求性感的有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露肩V字領;
追求仙氣的有《千.古.玦.塵》里的全員蚊帳大袖;
追求色彩艷麗重災區是《重耳傳奇》,清一色的廉價COS裝。
每一個看起來都不現代,但又距離經典古裝十萬八千里。
何故?
說到底還是沒有時間沉淀、沒有過硬的底蘊支撐,布料往身上一披就敢說自己是古裝劇,結果自然就是難有代入感。
不少人覺得電視劇的好壞,演員才是關鍵性決定因素,“妝造”只是輔料、
但如果說2013年央8播出的8.8分電視劇《舞樂傳奇》,槽點十之八九集中于造型過于廉價時,還會覺得不重要嗎?
《紅樓夢》的震撼之處除了恢宏的實景、演員們的細致入微的眼波流動,絕美的角色妝造也起了很大作用。
據說為了讓劇中的每個造型都別具特色,負責“妝造”的楊樹云前后看了7遍紅樓夢的原著,為每個女性角色設計的發型梳就都需要花費數小時之久,小到銀線都是不假于人一節節纏上去的。
除了設計發型,化妝師楊樹云對各個角色的妝面勾勒也極其下功夫,甚至連一閃而過的手部特寫都不放過。
他覺得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作為大家閨秀的林黛玉,手部細節必然更加精致,所以她出場時的手部特寫,楊老師來回畫了兩個小時。
不是覺得效果過白就是感覺膚色不符,于是洗了重畫,畫了再洗最后才呈現出鏡頭下那一閃而過的纖纖之態。
楊老師妝造設計過程中,為人津津樂道的經歷還有黛玉妹妹的“罥(juàn)煙眉”。
當時的紅學研究者雖多,但沒人知道黛玉妹妹所謂的“罥煙眉”到底長什么樣,讀了7遍原著的楊樹云也想不出來,所以只能停下來翻閱各類史書畫卷進行查找。
遺憾的是并沒有相關記載,最后勉強從曹公好友那里找到了一首和“罥”字相關的詩句,憑借著詩句描繪的靈感才設計出了林妹妹的靈魂之眉。
據說畫出來之后陳曉旭一抬頭看鏡子,眼淚就下來了。
分分鐘代入情緒,可見這對“心靈的窗框”有多重要。
如果當時的楊老師沒有用原著做設計支撐,或者舍不得花時間翻閱古籍,而是直接讓黛玉妹妹直接頂著野生眉出現,或者后期流行的韓式一字眉,甚至是宋慧喬所謂的流星眉。
那么可想而知陳曉旭版本的林黛玉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令人難以忘懷。
經典電視劇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大場面做骨架之外,還需要小細節做血肉,不追隨時下潮流而是用心創作引領潮流。
楊老師的用心讓《紅樓夢》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古裝劇中的造型都以他為標桿,只是后來韓流侵襲一字眉橫行,搞得古裝劇沒了古典美,反而成了COS同人劇。
再后來拍攝周期和投資逐級縮減,幾個小時做造型的主配角換成了清一色的高馬尾或披肩發,楚喬出門左轉搖身一變成了周翡,陳芊芊一抹臉又成了白風夕,各具特色的古裝發型成了歷史。
當拍攝影視劇的目的由呈現經典變成了賺錢之后,不論是資本方還是演員本人,在時間金錢和精力方面的投資就不可避免地減少。
進而流水線輸出模式增加,比如一些流量演員,戲約一部接一部卻絲毫不見演技長進。
第一部作品表演賣萌撒嬌,第八部作品依舊嘟嘴瞪眼,完全沒時間沉淀自己或者是了解角色。
只顧著千人一面的透支名氣、糊弄觀眾,這樣的粗制濫造除了粉絲愛看,何成經典,又如何稱為靈魂人物?
現在有幾個藝人會像吳京那樣,為拍《戰狼》去特種部隊待18個月?似乎上一次聽說演員花時間進行專項培訓的,還是老謀子的《金陵十三釵》。
反觀《紅樓夢》在拍攝前期劇組就請了20多位紅學專家組成顧問組,歷時兩年完成劇本。
而后面向社會各界選拔演員,不要求流量、無所謂是不是錐子臉甚至也不要求帶資進組,只是單純地篩選符合角色的演員。
待演員定型后轉交專家組進行集中培訓,包括劇本整體研讀,單個角色解剖。
甚至在拍攝期間演員也是拍完自己的戲份后,馬不停蹄找專家繼續研討角色,經年累月的研讀,演員與角色融合度大大提高。
甚至在花絮中,卸了妝接受采訪的陳曉旭和鄧婕,一顰一笑還都有劇中人的影子,如此齊心協力的付出努力最終才換得了每個人都是主角的《紅樓夢》。
同樣的情況如果放到現在,恐怕沒多少演員能靜下心來為一部不知能否走紅的電視劇付出時間和精力。
而且也沒有這樣長時間打磨的機會,這也是《紅樓夢》經典無法復制的原因。
后記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所有細節都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過時。
《紅樓夢》當之無愧,無懈可擊且為后世立下了標桿。
那為什么隨著科技的發展,足夠驚艷的積累下,無法再鑄經典了呢?
或許是匠人精神的消逝吧。
利益的催促下,大部分人已經隨波逐流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