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位女演員,在一年內連獲金雞獎、百花獎、文匯獎、政府獎四大桂冠。
同時,她與劉曉慶、陳沖、斯琴高娃、潘虹并稱為“銀幕五花”,是那個時代,許多男人心中的“夢中情人”。
她就是《廬山戀》的女主角—張瑜。
這位出生于五十年代,走紅于八十年代初的女演員,是一代人心中的女神。據說,葛優就曾偷偷暗戀了多年。
只不過,演藝事業順利的張瑜,婚姻生活卻并不圓滿。
1
1957年10月19日,張瑜出生于上海,長相清秀的她,自幼就對熒幕充滿了向往。
1973年,初中畢業后,16歲的張瑜就考入了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培訓班,在培訓班的日子里,張瑜很勤奮,無論是文化課還是表演課,她都會投入巨大的精力和熱情。
1977年,20歲的張瑜參演首部作品《青春》,之后又在影片《啊!搖籃》中飾演了一位延安保育院老師的角色。
雖然那時張瑜演戲很用心,但電影反映平平,張瑜也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但她并不著急,她知道好演員是需要打磨的。
正是這份平和的心態,讓她之后的演藝之路頗為順遂,并成為八十年代耀眼的女星之一。
2
1980年,出道三年的張瑜,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角色,就是《廬山戀》女主周筠。
張瑜的表演熱情而不嬌揉,奔放而不造作,給人以清新質樸之感,最終,她將自小生長在海外,卻對祖國懷有赤子之心的少女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
影片一上映,就轟動全國,特別是片中張瑜扮演的周筠在男主角臉上輕輕一吻的“吻戲”,在那個還相對保守的時代,首開中國電影“吻戲”的先河,引起不小的轟動。
后來,廬山下專門修建了個電影院,每天只放映《廬山戀》,到1999年,這部影片已經放映了6300多場,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隨著影片一起大火的還有張瑜,她憑借周筠,成為金雞獎和百花獎的“雙料影后”,一戰成名。
在信息并不發達的八十年代初,張瑜卻成為了全民偶像,完全靠實力,坐上了一線女星的寶座。
3
《廬山戀》之后,張瑜的演藝事業全面開花。
同年,她參演電影《巴山夜雨》,飾演女主劉文英,在拍戲前,張瑜仔細研究劇本,將人物分析的極其透徹,她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精準地完成了這一角色由惡到善的心理轉變。
1981年,張瑜又主演了電影《知音》,她細膩的把握住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將“小鳳仙”一角刻畫得深入人心。
同年,張瑜又主演了電影《小街》,同樣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張瑜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
成名后的張瑜,片約多如雪片,慶幸的是她始終對表演有一顆敬畏之心,不管什么角色,她拿到劇本后,一定會閉關研究,只為吃透人物。
出道短短幾年,張瑜幾乎開啟了霸屏模式,她又出演了《小金魚》、《清水灣,淡水灣》等一系列影片。
1981年,張瑜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同年連獲四冠的演員,分別為:(金雞獎、百花獎、文匯獎、政府獎),那一年,更被稱為“張瑜年”。
這樣的成績,哪怕放到現在,也是女演員望塵莫及的。
按常理說,演員成名后,為繼續保持熱度會拼命拍戲,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更不會被新人取代。
但張瑜恰恰相反,事業巔峰時,她并沒有順流而上,而是選擇停下來去學習深造,在她眼里,拼命拍戲是在不斷消耗自己,只有暫時舍棄名利,去充盈自己才會走得更穩更遠。
這樣的認知和覺悟,讓我們當代青年,自愧不如。
4
1985年,出道八年,二十八歲的張瑜放下了眼前的光環,遠渡重洋去鍍金。她去美國加州州立北嶺大學,學習電影電視制作,后又攻讀了碩士學位。
雖然在國內是當紅女星,但一回到校園張瑜就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留學期間,她認真刻苦,成績優異,讓人刮目相看。
1991年,結束學業的張瑜,開始進攻臺灣影壇,相繼拍攝了《李師師》、《黃土地外的天空》、《紅花記》等影片,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影壇上的地位。
雖然名氣地位有了,但張瑜一直心心相念大陸,她說:“
人除了物質滿足外,不能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情,一個中國人最難割舍的是山水情、骨肉情。我的事業在祖國大陸,我不會辜負愛我培育我的內地觀眾。”
因為心懷感恩,1993年,張瑜重返內地影壇,選擇的第一部戲是張建亞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并于同年榮獲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會頒發的《表演藝術家特別貢獻獎》之稱號。
名譽地位都有了,張瑜卻對自己的演員夢依然執著,之后她拍攝了“太陽系列”。
1995年,張瑜以制片人身份參與制作了影片《太陽有耳》,在柏林獲最佳導演銀熊獎和影評人最佳故事片獎。
《太陽火》是她第二部“太陽”片,她除了繼續擔任制片人與女主角外,還參與了導演工作。影片出品后,在全國國產影片研討會上引起矚目。
許多演員在成名后,都會轉戰商場,但張瑜卻一直堅守在熒幕上,將演員這個職業做到了極致。
之后幾年,張瑜也屬于多產藝人,相繼主演了電視劇《煙雨紅塵》《危險游戲》《天命姻緣》《風云世家》《奇緣背后》等多部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電視劇中,張瑜不僅是主演,還是制片人,這些片子問世后,不僅表現了張瑜那清新、自然、獨特的表演風格,更顯示出她的制片能力。
而張瑜的成功也印證了那句:“一個優秀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會閃閃發光。”
在同時代女星紛紛淡出熒幕時,張瑜卻一直奮戰在一線,她不斷去嘗試新的領域,新的創作。
2004年張瑜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電影在上海》,這是她首次拍攝紀錄片,片中匯集了各個時代中國電影人在電影藝術上的心路歷程,這是給中國電影百年誕辰的獻禮。
2005年,正值中國電影百年之際,張瑜重返電影圈,參與投資,拍攝了影片《魯迅》,并出演魯迅的妻子許廣平。
同年,張瑜還深情演繹了2005年感動中國第一人的主旋律影片《任長霞》,該片在全國各地先后放映,播放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受到了領導的肯定,觀眾的喜愛和擁護。再次喚起了人們對她的記憶。
同時《任長霞》與《魯迅》分別榮獲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和夏衍劇本文學獎。
直到現在,年過六旬的張瑜,依然活躍在影壇,是許多年輕藝人心中的“前輩和老師”,
一路走來,張瑜不斷給自己設置新的挑戰,,她說“你什么也不必畏懼,真正的敵人只有你自己,你需要做的是不斷跨越自己,開拓自己。”
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堅守和信念,出道四十多年的張瑜,才會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不過,人生少有完美,事業順遂的張瑜,感情生活卻并不順利。
5
此生,張瑜只有過一段婚姻,男方就是上海導演張建亞。
這段戀情開始時寫滿了美好,張建亞是張瑜的初戀,一位是當紅女星,一位是有才華的導演,他們之間可謂是“天作之合”。
婚姻之初,他們幸福甜蜜,但婚后不久,張瑜決定出國,作為愛人張建亞選擇無條件支持妻子的決定。
那會誰也不會知道,正是這次出國,導致二人的婚姻破滅。
自從張瑜出國后,他們開始了跨國婚姻,而且,兩個人都很要強,一個忙于學業,一個忙于事業,在忙忙碌碌中,感情由濃轉淡。
等張瑜回到國內時,他們之間的感情已所剩無幾,面對這樣的婚姻,張瑜主動提出離婚:“離婚吧,太累了,長痛不如短痛。”
就這樣,原本相愛的兩個人,最終敗給了時間和距離。
后來回憶這段感情,張瑜說:“那時真是年輕不懂事,不知道放棄是什么,什么都不怕,堅信彼此深愛對方,時間和距離都不會消滅我們的愛”
但她終究高估了愛情。
和張建亞離婚后,張瑜沒有選擇再婚,而是把自己嫁給了事業,至今仍單身。不過,張瑜也有自己的遺憾,就是沒有要一個孩子。
如今,已經63歲的張瑜,雖然無婚無兒女,她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影視夢,堪稱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