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上映當天,第一時間去影院一睹為快,原因無它,中國女排曾經是中國一代人的精神印記,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說,那是一種信仰。在80年代,女排精神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然而觀影回來后,在網絡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關于這部影片的負面評價,當時就想搖身一變成為一名“鍵盤斗士”和這些人較量一番,后來看到一位網友的評論,又冷靜了下來,他說,如果你一開始帶著偏見看這部電影,你的評論就無法客觀。
他說得很對,看到這些負面評價之所以憤怒,就是因為女排和女排精神在我的心中不容褻瀆。
女排精神拍丟了嗎?
這部電影的時間跨度大概40年,通過三場關鍵比賽,帶著觀眾去感受女排發展歷史。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女排精神在這三個階段的明顯的轉折和改變。
1、80年代的女排精神代表著奮斗拼搏和永不言?。?/p>
第一個階段,80年代五連冠時期,那是一個鼎盛時期,但是卻正值我們國家發展的起步階段。那時候家家戶戶自發組織觀看女排的比賽,為她們搖旗吶喊,那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影片中反映了當年的女排的不易,體育競技的發展其實就是國家資源的比拼,但是我們的資源明顯落后別人一大截。如果要贏,只能靠拼,甚至透支自己的身體?!秺Z冠》前半段描繪了當年的訓練殘酷,相信每個人都會心疼電影里的女排運動員,但是要贏,那個時代唯有此途。
有人說為什么要一定要贏?電影里的郎平說那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個人覺得大體是那個意思。當時的我們被發達國家甩開了好幾條街,我們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我們需要能振奮人心的精神食糧,女排的勝利就是。
某個程度上,那個年代的女排就代表著“勝利”,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種“信仰”。如果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僅僅憑借電影畫面,其實年輕人很難體會。
2、2008年北京奧運背景下的女排精神
祖國發展成為體育大國的最關鍵的標志,大概就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全世界矚目,全世界為之驚嘆。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為國爭光,相信比任何一屆的奧運會奪冠都要更有意義。
電影的主線是郎平,和其他的運動員不一樣,那一年,郎平作為美國隊的主教練,帶領著美國隊征戰北京奧運。
陳可辛選擇了這個片段,選擇了小組賽的中美女排大戰,顯然有他的深意。
他探討新時代下的女排精神,非常大膽地展現了發展中的迷惘、質疑和碰撞。
電影里,中國隊由陳忠和帶領,雖然電影里沒有署名,但是其實電影第三段,那個簽名排球上的簽名告訴了觀眾答案,彭昱暢和黃渤飾演的其實就是陳忠和。不過因為根據影片需求,對陳指導的形象做出了一些改變,所以最后沒有署名以示尊重。
陳指導對女排姑娘們非常照顧,儼然有暖男形象。
這一幕和80年那個片段里的袁指導對運動員的嚴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的氛圍和環境變得更加的輕松,也保留了更多的個人空間。
但是這種改變,時刻都接受著監督和批判,因為那場比賽輸了,輸給了美國隊。這個時候一定會有指責的聲音出現,指女排精神不再在,說新的一代不如老一代云云。這種以成敗論榮辱的觀點顯然過時,但是它依然占據著輿論中不小的比例。
而另一邊,郎平作為美國隊的教練,也是天人交戰,一邊是祖國,她內心希望中國隊贏。另一邊是雇主,她需要保持自己的職業操守,盡全力幫助美國隊贏。
這一幕其實講的就是新時代的質疑和碰撞。
祖國強大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運動員的生存環境也已經不一樣,個人的追求可以包容更多的東西,除了比賽,除了贏,還有自我。
郎平的這一段經歷其實也非常有代表性,其實我國對外輸出的知名教練絕對不止郎平一位,這是體育大國的發展常態。我們不如人家,我們才請外教,其實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那樣反而說明我們的國家強。
3、新時代下的女排精神
電影里的第三個階段,郎平再次回國成為中國隊的主教練。
說到這個階段,真的需要為陳可辛鼓掌,太大膽了,郎平和排管高層的圓桌對話,真的沒想到會被放到大熒幕上,也沒想到“能”放到大熒幕上。為陳可辛鼓掌,也為我們的排管鼓掌,不要小看這一步,意義非凡。
第三個階段其實講的是革新,郎平去了美國其實學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她的回歸為當時的中國隊注入了全新的東西。
電影里歸納出三點,“大國家隊”的選拔理念,聘請國外的教練,更關注運動員的個人全面發展。
前兩個改革針對的是“術”,最后一項針對的是“心”,最后一項也是最難的一項。
在電影里,里約奧運之行的初段并不如意,全隊上下被陰霾籠罩,這是新女排精神破繭而出的艱難過程。
最終電影通過兩幕關鍵劇情描繪了這一幕:
1)為什么打排球
郎平問隊員是為了什么打排球,隊員們都說出除了自己的內心所想,非常真實,比如有人說就是為了從貧困的家庭里走出去。這一點要再次為導演鼓掌。
然而為了這些真實的理由打球,似乎隊員們的拼勁沒有了,所以有了黃渤出演的陳忠和,在80年代的訓練場里,和女排姑娘們的對話。其實陳指導就做了一件事,給女孩們注入了信仰,打球為了自己沒有錯,但是當你代表國家的那一刻,國家榮譽依然是最高信仰。
2)放下包袱
賽前郎平跟姑娘們說放下包袱,包袱留給她們那一代人背。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把責任過度放大,反而變成了一種枷鎖,而是要放開手腳,打出自己的風采。
有人說這里前后矛盾,甚至有人開始討論集體榮耀重要還是個人意志更重要的問題,然而在我看來,這并不矛盾。
女排精神從始至終都沒有丟
其實之所以覺得陳可辛這一回真拍得很不錯,就是因為他敢于去探討女排精神的演變,女排精神其實是隨著時代在進化,它沒有消失,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內涵。
個人和集體本來就密不可分,對于一刀切的觀點不敢茍同。如果完全注重個人,那么組成的隊伍可能更適合打順風局,一旦逆風,拼勁就很難找到了,集體信仰可以為人帶來力量,這一點無可厚非。
反過來也一樣,讓所有人都為集體目標犧牲和讓路的時代也過去了,個體的需求越來越被關注,我們的運動員現在可以有更多的個人追求。如果這些得不到尊重,一味地服從集體意志,那樣的運動員沒有靈魂。
所以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就是一種融合。
我們依然需要女排精神,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以前我們可能需要通過女排的勝利獲得自信。
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人們自信了,但是我們依然需要女排的勝利。
或者說我們依然需要不僅限于女排的,所有運動員的勝利。
運動員們在領獎臺高唱國歌、升國旗的一刻,我們依然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以及一種無以言表的自豪感。
時代是進步了,但愛國之心常在,國歌奏響的那一刻,我們依然熱淚盈眶!
這就是信仰,任何時代都不能丟!
結語
所以陳可辛的這部《奪冠》,個人覺得拍得非常有勇氣,它沒有成為一部一味歌功頌德的套路電影,而是對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做出了深入的探討。新時代的女排,不僅僅有拼搏,不僅僅有奪冠的心,還要有與時俱進的科學手段,而且女孩們還可以有精彩多樣的個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