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光線出品的《五個撲水的少年》原本定檔暑期,卻由于疫情原因改檔,結果在強敵環飼的國慶檔僅僅拿下六千多萬的票房,大大低于業界預期,也讓光線公司懊悔不已。
于是,吸取之前教訓,盡管今年五一檔期再次因為疫情原因導致大部分國產影片逃檔,《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卻仍然選擇堅守,并成為唯一一部如期上映的中等體量國產片。
曾幾何時,光線出品的青春片一度成為爛片代名詞,《同桌的你》、《你的婚禮》、《十年一品溫如言》,雖然票房都不錯,卻因為劇情狗血、俗套而被廣大電影愛好者口誅筆伐,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痛定思痛下,光線請來了《悲傷逆流成河》的兩位主演任敏、辛云來二度合作,帶來這部聚焦異地戀情的《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盡管依然欠缺驚喜,但總算逃離了那種看完就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尷尬境地。
一、接地氣的處理方式
作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戀愛方式,異地戀最怕就是長久不見面造成雙方情感基礎的動搖,從而在互不信任后分道揚鑣。
本片男女主人公是高中同學,他們共同走過初戀的拘謹,也經歷過熱戀中的如膠似膝,可一旦高潮過后,愛情中的各種不如意也漸漸顯露出來,有道是“情到濃時情轉薄”,愛情最怕的不是付出,而是情感在熾熱冷卻后無法做到長期堅守,尤其是異地戀。
因為不在伴侶身邊,他們很難做到與其它正常情侶一樣那般直接溝通,于是產生不安全感,特別女性,很害怕對方生活中會突然闖入競爭者,從而患得患失。
電影真實再現了處在這個階段異地戀情侶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具體事件和細節的刻畫,讓很多觀眾能夠迅速進入劇情,產生共鳴。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女主角趙一一為了給男朋友許嘉樹驚喜,在剛放寒假后來到北京,希望陪伴對方一起共度春節,不料剛好撞見許嘉樹和女性同學一并走出實驗室。于是,三人來到火鍋店,席間各種明爭暗斗,讓場面尷尬不已。
其實,趙一一反應如此之大,并不因為她不相信男朋友,只不過長久不能在一起,已經漸漸磨滅了她的耐心,她很怕就算自己努力,這段感情依舊無法走到終點。而在得知嘉樹為了能夠給自己一個家,甘愿放棄唯一一個去美國進修的機會時,趙一一選擇了成全對方,盡管多么不舍,卻依然義無反顧,這就是一個人的成長。
每段感情都是一場修行,期間有快樂也有爭吵,有甜蜜也有苦澀,愛情不僅改變了很多人,也讓更多人學會了如何去包容、去理解,給對方更多私人空間。愛情,本就不應該是占有,成全對方,同時也是在成全自己。
或許,生活中大部分人本來就很普通,戀愛也一樣,沒有那么多生離死別,更沒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曲折歷程。很多時候,愛情失敗的原因并不是不愛,而是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讓兩個人之間越來越疏遠,直至在對方的世界中被徹底抹去,有些人因為了解而分手,而更多人是因為距離而分開,這是愛情的無奈,也是人生的無奈。
二、俗套、但不狗血的劇情
青春電影,要想讓觀眾理解和共鳴,除了故事本身接地氣外,人物形象塑造同樣十分重要。
本片女主角趙一一,論長相和能力均一般,但她對愛情的那份堅持和勇敢,卻著實令人動容。
高中時代,她是班級里的學渣,雖然愛戀著學霸同學,卻不敢輕易表白,直至畢業臨別時,才勇敢踏出第一步。
之后,兩人又陷入常人無法忍受的異地相戀,兩千公里的距離,隔斷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隔斷了緊緊擁抱的溫度,“打字沒有語氣,電話沒有表情,開心了沒法和你分享,難過了也不敢和你說”,趙一一一遍又一遍的詢問著嘉樹行蹤,想通過周邊人、電話和語音等方式抓牢對方,可她慢慢發現,自己的關心變成對方的負擔,而投入更多的自己,往往成為最容易受傷的那一方。
所以,一一開始改變自己,不再把嘉樹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她學著融入班集體,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享受作為大學生的快樂時光,也許在心底,一一仍然把嘉樹當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但她已經從無法自拔中抽離出來,做回真正的自己。
任敏已經用《悲傷逆流成河》證明了自己的演技和可塑性,這次演繹堅強又敏感的趙一一,從高中時代的青澀,到大學時代的執拗,直至走向社會后的迅速成熟,任敏均把握的細致而準確。相比較來說,另一位主演辛云來則遜色許多,在和任敏的對手戲中都未能形成有效互動,許多情感爆發的重頭戲表演更是干癟,很難讓觀眾對角色生出什么好感。
除此之外的一眾配角,閨蜜喬喬因為個性鮮明、成熟穩重而讓人印象深刻,其余角色卻更多淪為雞肋,李唐戲份雖多卻苦于演技幼稚,與喬喬站在一起不像情侶,更像姐弟;賽赫作為暗戀一一的備胎存在,可這位男神級人物所有行事動機卻表現的莫名其妙,無論出現、亦或離開都讓人摸不著頭腦,也沒有對故事的走向帶來任何影響和變化,就算刪掉也無不可。
同時,電影一直在強調“熬過異地戀,就是一輩子”這個主題,但主角們的各種沖突和選擇,卻越來越與現實脫節,后期為了實現所謂大團圓結局,甚至不惜讓故事走向模式化,雖然有為票房考慮的因素,但無疑減少了真實性和回味度。
三、青春片的迷茫和探索
在商業電影還沒有大行其道的年月,那時的國產青春片,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十七歲的單車》,男女主人公單純青澀,對愛情懵懵懂懂,對生活充滿著熱愛,或許也會犯錯,或許還會犯傻,但都不能阻擋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求,以及對未來人生的期許。可以說,那時的青春片承載著大部分觀眾對逝去歲月的美好和酸澀回憶。
2012年,一部臺灣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橫空出世,讓國內觀眾知道,原來青春片還可以這樣拍,幽默搞笑、熱血感動,就能夠輕易將觀眾俘獲,并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于是,后續跟風者不斷,《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
它們用不斷刷新的票房成績,讓國產青春片搖身一變成為市場寵兒,并且開啟傷痛題材的圈錢模式,可經過短暫的輝煌之后,青春片在市場卻突然遇冷,觀眾也開始重新審視這類作品存在的意義,并且發出“那些無病呻吟,墮胎、車禍、絕癥真是我們的青春嗎?”之類的拷問,也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青春不過就是人生中一個的重要時段,它真實而自然的存在過,不應該被各種狗血橋段所綁架,更不應該成為“爛俗”兩字的代名詞。
如今,國產青春片也在進行各種探索,光線出品的《五個撲水的少年》雖然是翻拍,卻在本土移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也讓觀眾看到青春片可以嘗試涉獵更多不同的領域。
其實,國產青春片走到目前處境,題材變得越來越窄,不僅因為從業者的急功近利,更是市場畸形發展后的必然惡果。試想,一部隨意制作的低成本青春片,就可以在市場拿下幾億票房成績,那些從業者誰還愿意認真去打磨劇本,磨練演技?
國產青春電影這么多年過去,竟然沒有一部能夠從品質上真正超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品,不得不說是全體電影人的悲哀。
無休止的賣慘、不接地氣的故事、偶像劇級別的表演,讓整個題材已經到了無路可退的程度,只希望電影人能夠從中吸取教訓,觸底反彈,認認真真、沉下心來拍出幾部好的中國青春電影,回報一直不離不棄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