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當之無愧的黑白電影之王!無論是他出演的《城市之光》、《大獨裁者》亦或者是《摩登年代》他,都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隨著電影制作水平的提升,黑白電影的時代最終落幕,取而代之的則是彩色電影。但是進入“彩色時代”后,卓別林也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不過當他看到我們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時,竟然淚流滿面!
這是怎么回事呢?
周總理與卓別林
這要從1954年日內瓦會議時,周總理帶來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說起。在會議結束后,周總理風趣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本次大會中國能夠取得成功,多虧了‘兩臺’!一是茅臺,二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沒有錯,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便是所有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而在這里咱們就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經歷了怎樣的困難,才能成功地破繭成蝶!
上世紀30年代初,國外就制作出了彩色有聲電影。但是過了20多年,我們依然沒有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彩色電影問世。由此來看,在彩色電影的拍攝技術上,我們比世界領先的國家落后了至少20年的水平。
這對于國內的電影工作者來說,是無比心痛的。尤其是1948年發生的那件事情,更加堅定了國人自主拍攝彩色電影的決心!
1948年,由梅蘭芳先生主演的第1部彩色電影《生死恨》在上海開機。接下來的拍攝過程無比順利,演員們的表現更是無可挑剔,畢竟梅蘭芳大師的水平擺在那里。
前期的工作完成情況堪稱完美,但是在洗膠片這個環節上卻卡住了。當時國內根本沒有這項技術,于是之能把膠片交給美國人去洗。讓人沒想到的是,即便我們付出了非常高昂的費用,美國人依然給“洗壞”了。
美國人為什么會把膠片洗壞?
這個問題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既然我們沒有這個技術,只能依托于他人。別人想給洗就給洗,不想給洗,誰也沒有辦法。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因為美國人的“操作失誤”,電影《生死恨》的色彩做得很差,這讓梅蘭芳等人深感無奈與失望。
彩色電影箭在弦上,不拍不行!
隨著第1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的“失敗”,新中國成立后,拍攝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彩色電影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程度。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它既可以向世界證明新中國的電影制作能力,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新中國的文化!
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召開,因為我們與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大打出手,所以在這樣的國際大會中我們遭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排斥,局面對我們來說非常不利。除此之外,能否在本次大會上打開局面,對于新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何打開局面呢?僅僅依靠國酒茅臺嗎?很明顯,這是遠遠不夠的。
當日內瓦會議陷入僵局時,周總理亮出了他本次大會的“殺手锏”!
這一天,日內瓦會議的所有與會代表,都看到了一份來自中國代表團的請帖。請帖上用各種語言寫著:
邀請大家欣賞一部來自中國的彩色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此時距離拍攝出第1部彩色電影已經過去了20多年的時間,很多與會代表都是觀看過彩色電影的。但他們并不相信,憑新中國的技術能夠制作出彩色電影。
于是很多人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觀看了中國代表團帶來的這部電影,隨后他們便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所打動,也被電影的拍攝技術所折服,他們也通過這部電影了解到了我們的文化內涵。
一部簡簡單單的電影,成為了日內瓦會議上外國代表了解新中國的“端口”。由此可以看出,這部彩色電影對于當時的新中國來說,究竟有多么重要!
《梁祝》劇照為什么要選《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文學作品,最早產生于明朝的《同窗記》。因為是一部民間小說,所以內容上就沒有那么的文雅。新中國成立后,對傳統文學并沒有全部拋棄,而是取其精華拋棄糟粕。
這個時候越劇泰斗袁雪芬站了出來,為了振興越劇,袁雪芬對最初版的《梁祝哀史》進行了全新的改變,去掉了那些低俗不堪的內容,打造出了女扮男裝機靈乖巧的祝英臺以及憨憨可愛的梁山伯的人物形象,作品名字也更改為《梁祝》。
隨后袁雪芬又找來另外一位越劇泰斗范瑞娟。二人一個扮演祝英臺,一個扮演梁山伯,將新越劇《梁祝》重新搬上了舞臺。
新版的《梁祝》在演出時,幾乎每一場都是爆滿的,而且演出效果空前熱烈,最終《梁祝》來到了北京的舞臺。連毛主席看后都贊不絕口,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
“要是能把它拍成電影,讓更多的人看到,就更好了!”
有了他的指示,再加上本就有將《梁祝》拍成電影的打算。袁雪芬等人回到上海后立刻行動起來,就在眾人擼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時,袁雪芬他們忽然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通知:
毛主席要求,將越劇《梁祝》拍成彩色電影!
這個拍攝任務,后來交給了當時的國內最有名的導演桑狐(原名李培林)。現如今國內的電影導演數不勝數,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名氣比較大的有張藝謀、馮小剛等導演。
桑狐導演
但是在當時,桑狐就是國內最好的黑白電影導演。如果桑狐和袁雪芬他們真能完成毛主席的要求的話,他們都將成為中國電影新時代的開創者,這絕對是每個電影人都夢寐以求的!
但是當大家接到毛主席的指示時,大家的心里卻是沒有任何信心的。國內一部成功的彩色電影都沒有,他們能完成拍攝嗎?他們能夠完成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嗎?
曲折的拍攝之路
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是老一輩的電影人并沒有放棄,桑狐導演決定外出取經。既然國內沒有相關的技術經驗,那么就去有技術的國家學習吧
接下來桑狐導演和袁雪芬等人走訪了好幾個國家,可惜結局卻非常糟糕,有些國家說:
中國還想拍彩色電影?做夢去吧!
與其花費巨資拍攝彩色電影,不如去做個夢。起碼夢里的世界光怪陸離,是彩色的!
而有些國家直接讓桑狐一行人吃了閉門羹。
學習受阻,并沒有擊潰桑狐等人。就如同我們國家造原子彈那樣,沒有計算機,那就用算盤打!無論是彩色電影還是原子彈,對于新中國來說都是從無到有的。
劇照
遇山開山遇水搭橋,有困難解決困難便是!雖然桑狐等人信心滿滿,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卻將他們的信心擊潰了。
對于桑狐和袁雪芬來說,劇本已經有了,演員也毫無問題,都是國內最頂尖的人才,資金更不用說。
雖然彩色電影的拍攝成本比黑白電影高很多,有的時候甚至要高到將近10倍。但是有毛主席的支持,資金迅速到位。“劇本”、“演員”、“資金”,三大要素已經具備,唯獨缺技術!
盡管桑狐在國內已經非常出名,但他也沒有拍攝過彩色電影。無論是布景還是燈光或者其它方面,他都沒有經驗,沒有經驗那就摸索經驗!
緊接著電影開機,拍攝的第1個場景便是著名橋段“十八相送”。為了保證電影能夠“一鏡到底”,由袁雪芬與范瑞娟分別飾演梁山伯與祝英臺,開拍前兩個人又進行了很多次的彩排,確保沒有任何問題后電影才正式開拍。
拍攝過程無比順利,二人真正做到了“一鏡到底”。看著攝影機里的彩色鏡頭,所有人都興奮地歡呼起來。青山綠水,有紅有綠,這不就是彩色電影嘛!原來彩色電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拍。
第1場拍完,眾人信心暴增,緊接著桑狐導演就開始安排第2場拍攝。然而第2天,當大家趕到片場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令人無比絕望的問題:
昨天拍好的膠片有紅有綠,但僅僅過了一夜的時間就變成了“火燒云”,一片灰褐色!
圖片來自網絡
究竟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呢?
為了找出問題,桑狐導演只好下令:
不惜一切代價,一次一次的拍,一次一次的試!
就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小場景演員們可能就要拍上幾十次,浪費的膠片更是無法想象。但即便這樣,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在如此高強度的拍攝下,無論是演員還是劇組工作人員都被徹底地擊潰了。
桑狐導演也不例外,他甚至考慮過一個問題:
實在不行,就寫信告知領導,真的拍不了彩色電影,還是拍黑白的吧!
永不放棄的精神
就在所有人準備放棄的時候,袁雪芬站了出來。作為一代越劇表演大師,她對于藝術,追求的是精益求精,而且她也渴盼著自己能夠開創中國電影的新時代。隨后,袁雪芬找到一位好友求助,就是當時擔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的夏衍。
夏衍趕到片場,當他從攝影機里看到那精美的彩色畫面后,當即表態說:
“拍!繼續拍!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也要堅持下去!”
隨后,國內各大電影制片廠的專家們紛紛趕往上海,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專家們的一番研究后,找出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首先,洗膠片的藥水不行。劇組所使用的藥水,洗洗黑白電影的膠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用來洗彩色電影的膠片,卻不夠好。
其次,攝影棚里的燈光不行。盡管當時桑狐使用的是兩臺,從蘇聯購買的阿克炭精燈,但是亮度依然達不到彩色電影的需求。
圖片來自網絡
藥水的問題,在工作人員的反復調試下,很快就解決了。那么亮度的問題該怎么辦呢?阿克炭精燈繼續從蘇聯購買的話,其中又存在很多問題,這可怎么辦?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上海市市長陳毅親自出面幫他們解決了燈光問題。此時正在抗美援朝,為了避免外國飛機進入上海,上海市依然安裝著大量的軍用射燈。在陳毅市長的幫助下,軍隊的射燈被搬進了攝影棚。
白天的時候,劇組就用這些射燈加上原有的燈光進行拍攝。晚上的時候,戰士們再把射燈搬回基地,進行夜間防空照明。
好家伙!連軍用射燈都搬來了,要是再完不成彩色電影的拍攝實在是愧對祖國。隨著各種技術問題被解決,電影拍攝也慢慢步入正軌。
但是對于所有的演員以及工作人員來說,他們都沒有想到一件事情:
本次彩色電影的拍攝,對于任何人來說都將是一段地獄般的旅程!
為什么這么說呢?
此時已是盛夏,室外溫度已經接近40度,而室內又是阿克炭精燈又是軍用射燈,那溫度就跟烤爐一樣。演員們換好衣服,不用幾分鐘就會汗流浹背,而且一些人甚至對于強烈的軍用射燈產生了應激性反應,很多演員的眼睛都明顯腫了起來。有些人也因為溫度過高,出現了身體上的不適。
但即便如此,演員們依然堅持每天10個小時的拍攝!
劇照
這個過程有多么煎熬,多么痛苦,我們很難用文字來表述。但是沒有人放棄,大家就這樣堅持到了電影殺青。
1953年年底,桑狐導演把所有人喊到一起,大家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歷時11個月的拍攝,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終于殺青。
當這部電影被周總理帶到國際舞臺上時,立刻大放異彩。就連電影大師卓別林看后也是熱淚盈眶,欽佩不已。
時至今日,這部電影問世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了。當年參與這部電影拍攝的老一輩電影人,有些也已經離開了人世,但是他們為了新中國電影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卻不應該被人所遺忘。尤其是現在的一些相關行業從業者,更應該好好地學習,將先輩們的精神繼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