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太空電影爆發的一年。
上個周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
許多電影紛紛發布海報,向此致敬。
僅目前已知的,就有七部太空主題電影正在拍攝或已完成。
除了萬眾期待的《流浪地球2》,沈騰的《獨行月球》和陳思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也瞄準了這個領域。
而另一個導演陸川,則用手機攝制了一部與眾不同的太空作品——
《星夜:歸途》
電影開場,中國宇航員將一個太空艙放置在了月球。
艙門一開,走出一個有些古怪的小孩。
尖耳朵,三只手指,不用宇航服,便可在月球表面自由行走。
這是一個外星的小孩。
他要在這里,等待母星的同類接他回家。
隨著飛船升空遠去,外星小孩對著遠去的宇航員揮了揮手。
過往的點滴,開始不斷地涌上心頭。
原來,外星小孩剛到地球時就被抓住了。
他不會說人類語言,也找不到溝通方式。
多虧了一位女宇航員,將他收留在自己的家中,照顧和陪伴他生活。
盡管外星小孩不會講話,但卻能用手指觸碰的方式跟女宇航員分享自己的情感與思索。
女宇航員原本也是一個人生活。
外星小孩的到來,讓她的屋子多了些生氣。
他們一起欣賞梵高的繪畫。
一起在午后的窗邊,享受著陽光的明媚。
女宇航員將他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對待。
喂他吃飯,結果他一口把勺子咬斷了。
女宇航員先是吃了一驚。
隨即又笑出聲來。
外星小孩每一次施展的奇異能力,都能讓她多一份了解與驚喜。
在她感到心情低落時,外星小孩也能感同身受。
一聲不吭地依偎在她的身邊,輕輕地給她一個擁抱。
在收到要將外星小孩送回太空的命令后,女宇航員用手機留了一段留言和告白,并將手機留給了外星小孩。
外星小孩需要在母星來接他之前,在月球度過一年的過渡期。
這一年間,地球上的女宇航員,仍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月球上的外星小孩。
有時候,她會盯著墻上的油畫陷入回憶。
有時候,她會抬頭仰望天空中的月亮。
也許,月球上的外星小孩也在看著她。
一年之后,母星的飛船終于來接外星小孩了。
臨走前,外星小孩回頭望了望那顆蔚藍色的星球。
他用那臺手機給女宇航員送去了一份禮物——
一幅永恒的用月表隕石堆砌起來的星空畫作。
女宇航員沒繃住,滿眼淚水涌出眼眶。
因為那副畫,就是她家里墻上掛的那副。
也正是在那副畫下,兩個語言不通的生命,打破了隔閡,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
隨著飛船飛遠,鏡頭也逐漸拉遠。
我們這才看到了微電影中最大的驚喜——
那副《星空》,是外星小孩這一年里親手堆砌起來的。
從地球望去,依舊清晰可見。
這個溫馨治愈的結局,為這個科幻故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星夜:歸途》是陸川的首部手機微電影。
即使是用手機拍攝,呈現出的效果也絲毫不亞于院線的大片。
但陸川沒有選擇將其拍攝成一部太空視效大賞。
而是用不到8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情感細膩的故事,凸顯了「穿越星空,愛是歸途」這一主旨。
整部微電影幾乎沒有對話,全憑鏡頭語言,渲染出一種「星空下的孤獨」。
開頭即是黑夜中的月球,緩慢而寂靜地旋轉著。
飛船離開后,有一長段月球太空艙的特寫。
頭上是漆黑深邃的太空,腳下是荒蕪青白的月表平原。
萬籟俱寂,只有外星小孩孤身一人獨立于黑白之間。
當他望向地球時,那里的蔚藍多彩與點點燈光,更加映襯著月球的清冷與岑寂。
同樣的,女宇航員也在地球仰望月亮。
盡管后來成了家,身旁有家人陪伴,但外星小孩的缺席還是讓她的內心缺了一塊。
遺憾的是,回應她的只有冷冷的月光。
曾經,他們通過欣賞繪畫,來分享各自的情感。
尤其是在看梵高的《星空》時,女航天員觸碰到外星小孩的手指,讀懂了他的內心——
「孤獨」
過去,外星小孩感到孤獨,是因為與家人分離,身處異鄉。
而此時,兩人再次感到孤獨,是因為,他們早把對方當做家人一般。
家人離去,思念自然涌上心頭。
或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
但這一點,恰恰是這部微電影的「科幻」之處。
它幻想并非未知的科技節點,而是永恒的情感命題——
跨越血緣的情感,真的存在嗎?
魚叔想到了電影《小偷家族》。
幾位毫無親緣的人們走在一起,相互扶持,組成歡樂恩愛的一家人。
它告訴我們:
成為家人,最重要的是陪伴與理解。
在這部《星夜·歸途》里也一樣。
女宇航員與外星小孩語言不通,但卻依靠陪伴與理解,凝結出了強烈的情感紐帶。
兩人共同創造的許多美好時光,都將融入各自的記憶中,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早在初次見面時,兩條完全不同的生命線就開始有了交集。
女航天員出現,讓關在透明封箱里的外星小孩,看到了希望。
她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孤獨無依的外星小孩,帶他走出了黑夜。
離別時,女航天員離開時留給他的是一部手機和一件毛衣。
手機,存儲著那些回憶。
毛衣,夾雜著她的味道。
這是在告訴外星小孩,即使分開,也不要忘記彼此。
而回到地球的女航天員總是一個人出神。
當她站在畫前的一幕,跟后面抬頭仰望星空的場景形成有趣的互文。
兩個孤獨的靈魂,被同一片星空聯系在了一塊。
于是,當片尾的《星空》再次出現在月球上時,兩個深夜低落的靈魂都逐漸釋然。
分離沒有打破他們之間的紐帶。
這份永恒的情感,穿越了地月之間的38.4萬公里。
還將繼續穿越數以萬計的光年,將宇宙兩端的個體緊緊抓牢,永不相忘。
如此一來,整個短片就化作了一首情感充沛的詩歌。
讓人回味無窮。
陸川導演談及拍攝這支作品的初衷,「這支科幻電影短片,靈感來自最近的疫情,來自那個和崇明島隔海相望的城市,來自身邊所有處于靜態管理下的朋友們,他們的生活…如何溝通,如何重新獲得生命的溫度?一點感受,拍進了電影短片中。
這是我用手機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通過這支片,我感受到手機拍攝的無限可能,依然可以做自己的導演,記錄自己的內心。」
這個星夜系列,還有另外三部作品。
雖然都是加載了科幻的外殼,但它們反映的情感內核,無一例外與現實中的我們所共通的。
《星夜:奇遇記》圍繞友情,講述三個搖滾青年在遭遇挫折后,重新燃起夢想的故事。
《星夜:夜色燎原》聚焦愛情,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講述一個女孩跨越時空追尋自己的真愛。
《星夜:飛翔的馬拉糕》,以親情為核心,通過一個小小馬拉糕,訴說著對父親的掛念與不舍。
這三部作品都由陸川監制,毛柄璋、趙麟、蘭城序三位青年導演執導。
尤其是《星夜:飛翔的馬拉糕》,陸川對導演贊賞有加,「這次毛導演,最重要的是,扎實的敘事,細膩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力。」
整支影片將孤獨拍得富有童趣,且幽默荒誕。
如今,對于當代的年輕人,早已自己掌握了記錄生活的權力。
這份溫暖美好的品牌內核,都被融入到四部微電影中。
從微小的情感故事涉獵到宏大的宇宙命題,深度洞察親情、愛情、友情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切入社會普適性痛點,用新銳而真摯的創意內核,定格夜晚那些值得紀念的瞬間,與觀眾激蕩出深刻的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四部短片的故事都發生在黑夜,故事中的人們都在夜晚表達脆弱,宣泄情感。
這也映襯出了當下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詞——「emo」。
深夜的emo,正象征了現代人的脆弱與敏感。
但,emo無罪。
因為充滿期待才脆弱,因為在意才emo,因為憧憬光明才珍視黑夜。
人生不止有脆弱的時刻,也有溫暖的時刻。
親人的掛念,友人的問候,愛人的擁抱……共同將黑夜中emo的人拉了出來。
讓我們重新面對明天,燃起生活的希望。
就像每個故事的結尾那樣。
所有人走出低谷,走出黑夜,走向光明。
內心的空洞得到填補,黑夜的低迷消散殆盡。
它想說的,恰恰是當下年輕人最需要的慰藉。
在所有的宣泄后,依然炙熱地愛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