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一舉斬獲31.69億票房。
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和2021年《我和我的父輩》,延續了這類型影片,并獲得不俗的成績。
2022年,《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重磅來襲,此次將聚焦“青年”,一眾優秀青年演員加盟,勢必刮起一股旋風。
影片分為三個單元,圍繞北大荒開發時期,西部大開發時期和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期來展開,講述不同時期年輕人的感人故事。
作為一部主旋律色彩的時代影片,演員陣容相當豪華,周冬雨、王一博和張藝興三大頂流、外加俞灝明、邢昭林、宋軼、邢菲、章若楠等明星,也有高亞麟、李琦等老戲骨保駕護航,很有可能是今年的票房黑馬。
01、不平凡的“開荒時代”
東北大米,大部分產自“北大倉”。國家把這片區域稱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在過去的70多年里,北大倉用全國2%的農田,養活了9%的人口,生產的糧食累計有7800億多斤,給國家交售商品糧高達6400多億斤。
而在北大倉成為舉國聞名的糧倉之前,它叫“北大荒”。
“北大荒,一片衰草枯萎塘。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詩人聶紺弩的《大荒歌》,就是1947年北大荒的真實樣子。
18歲,梁軍從黑龍江明水縣來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沖破阻力報名,成為70多位拖拉機學員里的唯一的女學生。
“蘇聯女孩子能干的,我也能干!”
只因為看了一部《巾幗英雄》,梁軍就決定學電影里的蘇聯婦女芭莎,開著拖拉機種地,為祖國拓荒種糧。
梁軍的原名叫“梁寶珍”,名字是自己做主改的,她要像軍人那樣去工作,為社會奉獻力量。
于是,北大荒成為了梁軍追夢的“戰場”。1947年,梁軍所在區域的糧食單產排名東北地區第二,1950年,她帶頭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女子拖拉機隊,并在北京接受了教員的接見。
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上,畫的就是梁軍開國產東方紅拖拉機時的颯爽英姿。
同樣是青春姣好的年紀,另一群知青姑娘們的經歷卻成為了北大荒時代的遺憾。
1970年11月7日,知青們在東北虎林燒荒的過程中,意外引發森林山火彌漫,馬玉蘭、耿淑媛等人,奮不顧身撲火,英勇為國捐軀。
走的時候,馬玉蘭和耿淑媛才16歲,最后被戰友安葬在當地的小山上。
按照一般的山火撲救方法,是可以等火勢小一些,再進行撲滅的。難道知青們不知道火情兇險嗎?
因為著火地點的對面,就是當時的蘇聯。
山火發生時,上級領導發出的指令是:女戰士都不要去!但如果大火燒過國境線,影響的是國際和外交工作,還有中蘇之間的關系。
意識到這場大火將會觸及國家利益和尊嚴,附近的連隊紛紛派人支援救火,拼死也不能讓火燒過烏蘇里江,于是兩位女知青也毫不猶豫地跟著大部隊,跳上了開往火海的汽車……
耿淑嬡的父親聽到噩耗高燒不止,她16歲的弟弟前往東北照料了姐姐的后事。后來,耿淑嬡的弟弟入伍參軍,成為了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繼承了姐姐的未完成的“開荒夢”。
《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的第一個單元,演繹的就是“北大荒”時代的知青故事。
去年12月,電影還專門在北京組織研討會,主創們將把“每個單元故事在內容上強連接”“增強影片的思想性和真實性”。
在“向北大荒進軍”的過程中,這樣的無畏青年還有很多。
東北抗聯領導人馮仲云,頂著零下低溫,在螞蟻河邊播下了開荒第一顆種子。
特等功臣遲子詳身上帶著5處重傷,堅持趕制出1200多件拓荒小農具。
北平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劉岑,離家到北大荒試辦國營農場,一待就是36年,終生奉獻給了墾荒事業。
這些年來,一共有14萬轉業復員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陸續來到北大荒。在北大荒博物館的故人墻上,至今還留有為建設北大荒而犧牲的12342名拓荒勇士的英名……
如果能把他們的“黑土地青春故事”都展現在觀眾面前,那今年的“淚目”片場,非這部電影莫屬!
02、動人的支教之旅
陳獨秀曾說,青春如朝日,如利刃之新發于硎。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1999年國家發起西部大開發計劃,一群有志青年變成了推進計劃進程里最活躍的“細胞”, 主動選擇扎根西部,去支援貧困地區的教育、衛生、農技、扶貧。
影片第二個單元,帶我們重新回憶這段艱苦而充滿大愛的故事。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那時的青年,并沒有留戀曾經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有的人甚至再也沒有返鄉,選擇一輩子和荒漠大山里的人民奮斗在一起。
2002年,在西藏日喀則教育局的保定招聘會現場,出現了畢業生爭相報名需要競聘的場面。
兩名數學與計算機系的畢業生,為了拿到去雪域高原支教的名額,都非常堅定不肯放棄。
你肯定想不到,最后的結果是用“投硬幣”的方式來選拔的。
那名叫甄紀兜的青年從此開啟了自己在日喀則市三中的教學生涯。
和甄紀兜同一批去西藏支教的校友,還有徐建旺、閆俊良、岳剛三個年輕人,他們被分配到了南木林縣中學。
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住著長滿蒿草的廢棄土坯房,漏雨、落土是常有的事。
三個剛畢業的青年,還得學著藏民用牛糞生火做飯,去河里挑水,穿過只有幾尺寬的鐵索橋去學校上課。
日復一日,以校為家,三個小伙沒有再回去,岳剛現在擔任著二中的副校長,而徐建旺和閆俊良做了教導處副主任。
和他們同樣畢業于保定學院的年輕人,至今還在源源不斷地跟隨著【西部青年】學長的腳步,到西部支教。
奮斗是青春最靚麗的底色,這群在西部計劃里教書育人播撒大愛的青年,或許不會被太多人關注,但對于西部渴求知識澆灌的貧困兒童來說,他們是值得畢生感恩和尊重的偉人。
03、中國新時代青年群像
什么才是新時代青年最好的青春?影片用第三個單元做出了回答。
生逢偉大盛世,當以青春之小我,扛擔當之大旗。
疫情爆發初期,基層民警涂可藹奉命執行關閉華南海鮮市場的任務,連續加班熬夜后,他發燒、咳嗽癥狀逐漸加重,最后被送到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隔離。
“不要怕,不管到哪里,警察都為你們保駕護航。”盡管當時涂可藹的病情已經影響說話了,他還是笑著安慰身邊4名華南海鮮市場的商戶。
治療出院后的他被安排回恩施老家休養,籌備自己的婚禮。但聽說武漢封城了,涂可藹和愛人商量后,決定逆行回到方艙醫院參加抗疫。
“我是黨員,體內又有抗體,請組織首先考慮我!”回到武漢的涂可藹,接到了2月25日的物資轉移任務。
為了保護暴雨交加中的方艙醫院醫療物資,他和戰友們連夜來回跑了近5個小時,直到清晨才把所有的醫療物資和病人行李轉移到安全地帶。
曾經被人保護,如今則守護著自己的同胞;經受了疫情的考驗,也在磨難中收獲了成長。
和涂可藹一樣的90后、00后,已經成為了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的主力軍。
汶川震區獲救的男孩馮維,現在做了人民解放軍。2020年8月四川省綿竹市的特大洪災中,他每天搬運80多袋填沙石,瘦了整整7斤。
長安大學19歲的學生徐卓立,跟隨父親共同前往雷神山醫院參與建設工程,連軸轉施工6天,加急安裝了240多套淋浴間的設備,拿到阿里巴巴的萬元獎金后,他又把錢全部捐給疫區。
熱血青春故事的主角都有著煙火氣般的質樸,而平凡的背后則是一代代中國青年的家國情懷,始終不曾改變: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和國家人民同奮斗,用自己的青年力量推動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憶往昔歲月崢嶸,看今朝風華正茂。
“小我”同“大國”本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
這種使命感,在北大荒和西部開發的時候如此,在當今亦如此。
我們處在一個最好的“黃金時代”,物質基礎堅實,衣食住行都是先輩們無法企及的優越和豐盛,精神文化空間更是多元,有無數的選擇讓我們能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綻放個人絢麗色彩。
正因為如此,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要做引領時代進步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讓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火種繼續燃燒,也讓“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西部大開發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無論是你身處何地的青年,都值得去影院看完這部《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在未來準備創造出屬于你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