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志飛又拍片了。
播放渠道,從院線淪落到手機。
作品質量,從電影降級為短視頻。
仔細一看。
畫面,是晃動的。
故事,是混亂的。
演員,是不專業的。
電影的三板大斧,被他拋在腦后。
評論區何種風景,完全可以想象。
“拍的很好,下次別拍了。”
“畢導,鏡頭一直晃,好暈。”
“學生作品都不如。”
畢志飛通通無視。
繼續自嗨,轉發抽獎,玩得不亦樂乎。
一時興起,還揚言要拍第二部。
得意的勁頭,將人帶回《逐夢演藝圈》的荒誕現場。
就像不清楚,如何拍好一部電影,畢志飛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挨罵。
常有人好奇,這部《逐夢演藝圈》,究竟有多爛?
居然持續5年,雷打不動,穩居豆瓣爛片榜TOP1。
一個溫馨小提示送給大家:
如果不是眼球需要刺激。
身心過于健康需要挑戰。
這邊是不太建議以身試險的。
但總有些冤種不信邪。
冤種1號想找虐,跑去領略了一番。
“呸!聽說你爛,沒想到這么爛!”
冤種2號不服氣,生怕錯過了經典。
“我真的被喂了一口屎。”
冤種3號我本人,看完只想摳眼球。
如果時間能倒流,我一定不會點開。
劇情有多爛俗?
每隔幾分鐘,就要來一段潛規則。
沙灘比基尼舞蹈秀。
女的想紅只能賣身。
男扮女裝xing騷擾。
全片11條線,條條通往陰曹地府。
爛俗至此,說是網大都算抬舉。
此處應有李雪琴的聲音:畢志飛,你看這網大的門檻,多高?!
畫面更是詭異。
演員講話不對人,到處尋找攝像頭。
本色出演鏡頭追蹤儀。
乘客從后座下車,駕駛座上卻沒人。
好一個幽靈車漂移。
電影演到一半,甚至還有30秒的歌舞表演,作為中場休息。
一星拿去,慢走不送!
劇情爛俗。
畫面離譜。
觀念迂腐。
看不到四年磨一劍的誠意。
只看到滿屏的低級趣味。
橫掃全線“最令人失望獎”,全因《逐夢演藝圈》值得。
到這一步,炮火還只集中在影片層面。
畢志飛不服氣。
得意地說:“一般電影最多三條線,《云圖》有六條線,而我的電影,有十一條,還在95分鐘內闡明。”
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能耐。
面對2.0的評分,畢志飛按捺不住了。
都怪豆瓣鎖分,告它!
都怪媒體誹謗,罵它!
都怪中國青年報毀我名譽,再告!
總有刁民想害畢志飛。
他泣血而書,寫下一封長信,寄給國家電影局。
要求徹查豆瓣這股“境外勢力”。
信件公開,全網嘲諷。
“爛片導演碰瓷豆瓣”,成了畢志飛永恒的笑料。
電影爛到撤檔。
評分穩居谷底。
融資千萬,血本無歸。
畢志飛卻愈發膨脹。
喊話戛納。
喊話姜文。
要名氣,要合作。
這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不愧是先鋒藝術家!
直到2019年。
畢志飛才松口承認,《逐夢演藝圈》是部爛片。
但這時,潮水已退。
大家只當是看一時樂呵。
畢志飛也學聰明了些,不再執著與網友對線、與平臺對噴。
轉而走上了另一條路——影評人。
他選擇了以寡敵眾的方式,迅速洗刷口碑。
別人看好的,他潑冷水。
別人諷刺的,他灑熱血。
附帶一句橫批:《逐夢演藝圈》天下第一。
《我不是藥神》,喜提9分,票房暴漲。
在畢志飛看來,評分虛高,不夠客觀。
“電影語言手法使用上,我客觀覺得不如我們的《逐夢演藝圈》。”
而對上映兩天,立即宣布撤檔的《阿修羅》。
畢志飛力排眾議,卯足了勁給出褒獎。
“這是我在電影院所看過的,最具好萊塢國際水準的中國大片。”
靠著一些看似專業,實際無厘頭的評論,畢志飛在挨罵與被嘲之間來回穿梭。
真正讓他翻身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電影以營銷出圈。
多數觀眾進了影院,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一時之間,眾說紛紜。
有人酷愛影片的文藝范,有人憤怒自己被騙了錢。
對電影的觀感,立在兩個極端。
畢志飛洋洋灑灑,拋出一篇長影評。
這一回,他不再高高在上,謙卑了起來。
先稱贊畢贛,有大師的影子。
后指出缺陷,形似而神不似。
最后,不忘貶低自己,抬高畢贛。
突如其來的謙虛,也讓口碑跟著逆轉。
網民驚呼:原來畢志飛這么會寫影評。
過于傲慢,飛揚跋扈。
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足夠謙遜,掩飾鋒芒。
反而更能讓人接受。
畢志飛很快學會了這點。
上《吐槽大會》。
觀眾想罵的,他搶著先說。
還勇于自嘲:狗栓個攝像機,都比自己拍得好。
被問及自身作品時,畢志飛收起了那份執念,以“給自己打分不客觀”,作為對話的收尾。
“我連門都沒入,又高估了自己。”
說得誠懇又心碎。
他站在臺上,拼了命吐槽自己,有種舉刀自戕般的壯烈。
脫口秀藝人見了,都很驚訝:“別人只是玩玩,畢老師居然玩真的。”
無數觀眾,臉上也寫滿了心疼二字。
畢志飛,又重新回到風暴中心。
這一回,罵聲消散。
過往的負面標簽,皆成為他郁郁不得志的鋪墊。
嘲點搖身一變,成為圈粉利器。
畢志飛似乎真的要翻身了。
但這條路,遠遠還沒望到出口。
2021年。
《導演請指教》一封邀請函,送到畢志飛手上。
節目組很懂,說想看到他的進步。
這么一句,正中下懷。
畢志飛來了。
他試圖以作品,給自己打一場翻身仗。
第一輪,翻拍經典。
畢志飛瞄上了百年百大電影之首《小城之春》。
影片放映結束,他雙眼泛淚花,緊接著——
醞釀哭腔。
開啟自嘲。
熱愛電影。
吹噓專業。
誤以為一套流程走完,就能獲得想象中的通關令牌。
但畢竟是專業舞臺。
導師、影評人,不似觀眾那般好忽悠。
臺上,口若懸河。
臺下,暗流涌動。
北電教授孟中怒了,他指出:畢志飛根本沒學好中國電影史。
影評人王旭東接下話茬,斥責他作品“媚雅”。
專門扎人肺管子的李誠儒,更是坐不住了。
直言《新小城之春》毫無創新,不承認是他的作品。
面對爭議,畢志飛或狡辯,或逃避。
接受提問,要么答非所問,要么胡編亂造,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費穆的《小城之春》,意在表達人文主義的覺醒,追求人倫與人欲間的平衡。
而畢志飛的《新小城之春》,女性被當作附屬品,被丈夫轉贈到他人手里。
剛脫下百年的裹腳布,又被畢志飛給穿上了。
冠以“新”的名號,觀念比“舊”還要迂腐。
爛片之王的頭銜,雷打不動。專業影評的人設,一崩再崩。
畢志飛當真熱愛電影嗎?
看了拍攝花絮,心底略微存疑。
演員走戲,他在一旁玩手機。
開會講戲,他幾度忘了劇本內容。
女演員幾次提醒,他仍云里霧里。
最后落得,演員對他不尊重,他對演員心存戒備。
導演與演員,互不信任,成片又怎會動人?
他熱愛的,或許只是拍電影帶來的身份,帶來的光環。
畢志飛走上電影之路,純屬意外。
“做夢”兩個字,涵蓋了他的整個人生。
出生于河北一個貧困縣,貧窮沒有限制他的想象力。
少年懵懂時,畢志飛接觸了校園民謠。
他迷戀歌曲中,狂妄的青春,是這片貧瘠土地,不曾有過的熱烈。
“清華有了老狼,但北大,還缺個畢志飛。”
畢志飛在心里,悄悄立下誓言,他要考北大,要與老狼齊名。
但從一開始,他就錯了。
老狼,不是清華的學生。
考上北大,也不意味著就能成為好歌手。
畢志飛的第一個目標, 就帶著堂吉訶德式的荒誕。
他考北大,兩次落榜,仍想再拼一把。
然而,少年的白日夢境,與貧窮的家庭,成了最大的矛盾。
拗不過父母,畢志飛只得退而求其次。
去不了北大,那就去同樣在北京的北方工業大學。
“到了北京,就能出人頭地,就能變成明星。”
畢志飛懷揣著這樣的心思到了首都。
只是,命運之神,不會眷顧沒有天賦的人。
當歌手,想出名,不是報個音樂培訓班,就能成的事。
現實這一巴掌,沒有叫他清醒。
一次聊天,畢志飛從同學那里得知,北電學生的奇聞逸事。
他又萌生了考北電的念頭。
新的人生路徑,在畢志飛面前鋪開。
他把目標瞄向了北京電影學院。
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沒有過目難忘的外表。
初試,畢志飛就被涮了下來。
他苦苦哀求,求來一個北電旁聽的機會。
然而,機會來了,卻沒錢交學費。
畢志飛走投無路,以鬧絕食的方式,逼得父母轉賬兩萬五,拿到了報名旁聽的學費。
而后,又為了所謂的“熱愛電影”,繼續一頭扎進考學的大部隊,一路死磕,熬成影視專業的博士精。
以為學了出來,就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就能將知識與實操,畫上完美的等號。
卻發現,自己一無才華,二無情商。
拍的電影成為史上最爛爛片。
上個綜藝成為眾人群嘲對象。
終于在一記記重錘之下,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
不可否認,畢志飛是可笑的,也是幸運的。
靠著父母,死磕出學歷。
靠著背景,拉千萬投資。
但幸運遇見才德之士,才能出奇跡。遇見無知之徒,全都變成鬧劇。
鬧劇之后,笑聲散去。
他不去反省。而是馬上與現實間,設立一道屏障,彼此不能互通。此后繼續做夢。
這個夢,他做得太久了。
在他的夢里,有苦學多年,終于熬出頭的自己。卻沒有,在小鎮里苦苦支撐他追夢的父母。
有12年來,一心拍電影的自己。卻沒有,因為他賠得血本無歸的投資人。
后者,才是電影的骨與魂。
投資能撐起拍攝。
苦難人生能撐起內核。
看不見這些,電影必將成為浮末和幻夢。
夢醒時分,擺在他面前的,沒有紅地毯,沒有領獎臺,依然是藝術的末路窮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