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是一個讓無數國人揚眉吐氣的日子。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領土被英國占據。而在回歸的這天,香港的天空下著綿綿細雨,就像是在洗去這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的陰霾。
而當國歌響起,米字旗與五星紅旗交替的時候,香港回憶中心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掌聲。就在掌聲過后香港行政長官致辭時,一位81歲的老人則被他邀請到了儀式臺上。這位老人,正是為香港回歸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鄧小平的夫人——卓琳。
作為改革開放的設計者,鄧小平同志在人生的最后時刻,最希望的就是能親自看到香港回歸,在這片屬于中國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遺憾的是命運弄人,鄧小平同志在1997年2月19日便在北京逝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切。而卓琳,此行便是來滿足自己丈夫的心愿。
一、初見相識,二拒絕求婚
談起這對佳人,那還得從1939年的秋季說起。根據卓琳本人晚年的回憶,當時的鄧小平年紀輕輕便嶄露頭角,在革命隊伍內頗有威名,當上了八路軍129師的政委。而此時的卓琳只是一個剛剛加入革命隊伍的女大學生,也對這些前線下來的干部們缺乏認識。
當時的鄧小平正好結束了前線的戰事,陪著鄧發撤了下來,而此時卓琳因為文憑高,知識好,因此被分配到了女同志較多的公安部里擔任文員。
剛回來的鄧小平等人在結束匯報的閑時,便會偶爾去公安部找老朋友聊天說地,也就是在這一來一回之間,鄧小平便暗中喜歡上了年輕又具有知識的卓琳。
然而戰場得意的鄧小平在情場上卻沒有那么敏銳。在喜歡上卓琳之后,便悄悄找來卓琳的同學,并請她向卓琳傳話,直截了當地表示想和她結婚,不知道卓琳同不同意。
對這個還沒見過幾次面的人,卓琳也直截了當地表示,自己的年紀還小,戰爭年代國為先,還沒有這么早結婚的計劃,再次讓朋友回去拒絕鄧小平。就這樣,卓琳直接拒絕了鄧小平的第一次求婚。
從卓琳朋友那邊聽到了回復的鄧小平也不氣餒,反而吸取教訓,做好心理準備后便再次托人傳話,詢問卓琳能不能自己直接去找她。卓琳一聽,這位領導還挺有耐性,于是便答應了下來。
對于當時并不了解鄧小平情況的卓琳來說,她并不認為他是自己理想中的對象。這并沒有看不起這些延安老干部的意思,只是卓琳認為,自己沒上過戰場又讀過大學,而那些長征過的老干部沒有上過大學但卻經歷過生死,雙方對上眼的機會實在不多。
因此當朋友向她傳達鄧小平的愛意和求婚一事時,卓琳還是情不自禁地笑了出來,反而對這位老干部的印象變好了起來。可惜鄧小平的第二次求婚,卻還是失敗了。然而失敗是成功之母,第三次,鄧小平沒有失敗。
在第二次失敗后,鄧小平還是沒有放棄,開始定期約卓琳出來約會并暢聊人生和世界。在三番兩次的邀請當中,卓琳驚訝地發現這個長征的前線干部,雖然飽經戰火,但談吐之間卻充滿了文雅,行事彬彬有禮。
在深入了解之后,卓琳這才發現鄧小平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樣,反而越加貼近她心目的理想型。就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雙方的情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最終在1940年的春天,鄧小平再次求婚,而這次,卓琳終于滿面含羞地答應了他。
就在延安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前,毛澤東與八路軍的老戰士們,用工農人民純樸熱情的方式為這對新人獻上了誠摯的祝福,特地為他們舉辦了婚禮。而從此刻開始, 這對鴛鴦眷侶則在風風雨雨之中,互相依偎地度過了58年。
二、同甘共苦,恩愛不渝
然而隨著戰事不斷加劇,恩愛夫妻相聚的日子也逐漸變少了起來。前方戰事吃緊,鄧小平就得緊隨其后在司令部里開會討論戰略,能和卓琳見面的機會也只有開會結束的短短十幾分鐘。
但在漸漸適應了鄧小平性格的卓琳看來,這就是他表現出來的愛意。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有著一個默默支持的女人,從延安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卓琳總是帶著孩子呆在丈夫的身后。
在新中國成立后,卓琳考慮到自己丈夫地位特殊,于是便打消了出外工作的念頭,轉而幫助丈夫處理工作中的文件。等到鄧小平看完了文件,卓琳便會將其收起來做好登記,然而坐著三輪車送到辦公廳。在后來人們統計時,只有鄧小平的文件是最多、最全的。
但之后的日子反而過得越加艱辛,隨著思想和時代的激烈轉變,鄧小平短短二十余年間,便經歷幾度沉浮。為了不拖累朋友和家庭,鄧小平更是答應只身前往江西。可就在鄧小平動身前的早上,卓琳也早早收拾好了衣物跟著他出發。
見到卓琳如此,鄧小平只好軟磨硬泡,想讓妻子留在北京。但卓琳卻堅定地說:“我是你妻子,我不陪你,還有誰陪你?”見到拗不過的卓琳,鄧小平只好和她一起前往江西。
就這樣,鄧小平和卓琳,在飄搖風雨和境遇沉浮當中,非但沒有成為別離鳥,反而真情更勝金堅。到了生命的后期,鄧小平身體不堪重負,當病魔在折磨他的意志時,鄧小平便會呼喊妻子的名字,而卓琳來到他身邊時,他就會緊緊攥住妻子的手,不愿放開。
此時,只有卓琳能夠緩解這位偉大先驅的病痛,愛人和家庭的溫暖,是支撐這位領導者度過人生低谷的最大動力。而卓琳,則是撐起這個家庭的支柱,也是支撐鄧小平后背的女人。這一陪伴,就是58年。
三、小結
在鄧小平過世后,卓琳卻依然遵守丈夫的遺愿,喪事一切從簡,除去港澳回歸和祭日紀念等事情外,很少離開她和丈夫共同生活了20余年的院子。為了紀念老伴,她每日都會打掃丈夫的書房,并將書房簡單布置了一下,方便親友悼念。
直到今日,米糧庫胡同的院子里,鄧小平的書房依然保持著原貌,寫字臺上堆滿了孫輩送來的紀念品,臺歷則永遠定格在1997年2月19日這一天。
晚年的卓琳,對于自己的生死早已視之坦然,多次囑咐孩子們要一視同仁,讓她和丈夫一樣一切從簡。2009年7月29日,93歲的卓琳在北京因病逝世,這一對革命伉儷,都在相同的年紀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