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公牛》是由保羅·安德魯·威廉姆斯擔任編劇兼導演,尼爾·馬斯克爾和大衛·海曼主演的影片,片中體現了一種復仇思想。
公牛是影片的主角,并非真的公牛,而是綽號叫公牛的男主人公。他曾經為自己的岳父做打手,為了逼迫肉聯廠的主管人員簽字,公牛直接剁掉了他的四根手指,公牛的岳父帶著簽了字的合同揚長而去。只是,在公牛殺死奧利和杰瑪的時候,他岳父諾姆才意識到事情很嚴重。警方要要了解情況,卻抓不住公牛。諾姆用計帶走公牛的兒子艾登,而公牛被他脅迫在摩天輪上,不能動彈。
公牛成了岳父諾姆的一顆棄子,已經被認為沒用了。但是,公牛偏偏要找到兒子艾登。在游樂場,公牛結果了諾姆的兩名打手,獨立離開。他的復仇并沒有結束,而是朝著迪廳里的販毒分子而去。
他找到販毒分子戴夫,砍掉了他的一只手,還要攥著他的斷手臂在火上炙烤。公牛開車,拉著戴夫去找他的妻子。進入戴夫家中之后,公牛殺死了戴夫的妻子。而公牛卻被他的岳父諾姆帶人綁架,被塞在后備箱里,帶到一處閑置的房車。
公牛的妻子艾瑪早就領走了她的兒子艾登,而公牛卻認為艾瑪不能撫養艾登。他想自己撫養,卻不被認可。
公牛被灌了汽油,房車里也被澆上了汽油,然后,在諾姆的授意下,手下人點著了房車。
公牛早就逃走了,而當他殺了杰瑪并隱藏在杰瑪的屋中的時候,諾姆帶人來復仇。不料,在壁櫥前。諾姆被公牛擊倒,回憶起以前在房車殺害公牛的情況。
他們點燃了房車之后,公牛從房車中逃出來,卻渾身著火,逃了出去,被諾姆開了幾槍。不料,公牛活過來了,要給當年謀殺他的人以顏色看看,同時還要殺了他的岳父諾姆。
公牛并沒有立刻殺了杰瑪,而是從她嘴里套出了兒子在哪里的情報。他干脆跑步,要親自要救出兒子。
他兒子還是學生,并不知道父親公牛要找他。公牛已經沒有什么容身之所了,但還是要復仇,要找到兒子。他找到教堂,見到了當年殺害自己的女人,要問出實情,卻發現已經回不了頭了。
公牛的復仇已經完全超出理性的范圍,要讓當年圍困自己和兒子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等到公牛發火,逼迫知情人的時候,他的眼睛就全都變黑了,預示著他已經完全處于憤怒之中了,而不是原來的自己了。
公牛的復仇很簡單,就是找到當年要燒死自己的人,即便他岳父諾姆是頭子,也是下達命令的人,公牛也并沒有手軟,而是一個一個殺掉,有點像貍貓捕鼠一樣————逮耗子也是一口氣只能逮一個。公牛做到了“一個都不放過”,似乎有些過,但公牛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而要制造更多的殺人事件,從被殺人的嘴里套出情報。
只是,公牛的想法一般都比較單純,就是為了復仇,不會干些別的什么,心無旁騖,當然也就能干好了。
公牛的復仇是單獨復仇,沒有組隊打怪,當然只是促進了內心的成長與成熟。直到他殺完最后一個自己認為的兇手,才算終止了殺戮,而公牛卻失去了對手,大獲全勝,也只是等于自娛自樂。
公牛的復仇并非簡單的復仇,而是要以一己之力挑戰規章制度,甚至要拿性命來威脅恐怖分子。比較理性的是,他成功了,具備革命英雄主義情結。
或許在市場經濟發達以后,我們能夠輕松娛樂了,社會治安也好了,不會出現提倡復仇的宣傳。那么,公牛的復仇讓人們看到了父愛,卻被父愛整糊涂了。需要人們看準了社會價值觀,并且要睚眥必報,而不是被人捅了一刀還要聽別人勸“你要大度。”
魯迅主張還之以牙眼,并且一個都不放過,把這種精神用在影片中,卻正好體現了公牛的執著與堅強,但血腥畫面就不用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