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熱映,上映4天,即將破4億,成為清明檔的票房大贏家。該影片是由張子楓主演,一部講述父母身亡后,一位姐姐面對撫養弟弟時如何抉擇的故事。
以下內容含劇透,不喜勿閱!
電影故事概述
姐姐安然從念大學開始,就一個人生活,從念大學開始就自己養活自己,最后成了一名護士。她有一個家境很不錯的男友,他們相約一起考研,一起去北京開始兩個人的新生活。
然而某一日,安然的父母因車禍意外離世,安然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弟弟的撫養任務,在旁人看來,理所應當地要落在安然的頭上,然而安然不愿意。
安然和弟弟并沒有生活在一起,在她看來,弟弟其實只是陌生人。而如果她負責撫養弟弟,也就意味著她要改變計劃,放棄夢想,所以她決定要把弟弟送出去。
然而在找到寄養家庭之前,弟弟還是只能和他生活在一起,短暫的日子里,天使般的弟弟獲得了姐姐的喜愛,親情也由此滋生。就在安然簽下弟弟的收養協議的那一刻,她猶豫了,簽下去她可以自由翱翔,不簽,她的人生軌跡將會成為犧牲者。但是在親情的發酵下,姐姐還是沒有簽字,她決定和弟弟一起走向未來。
關于結局的爭議
這部電影其實反映了中國式家庭里,重男輕女的現象,為了弟弟犧牲姐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一種理所當然。
為了讓弟弟念書,姐姐沒有書讀,這樣的實實在在的事情,發生在每一個貧困的角落。但是姐姐為什么就必須犧牲呢?她也一樣是父母的孩子。
電影的結局,最后安然還是選擇了親情。
其實如果你真去電影院看了,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答案,然而部分觀眾則認為,安然其實被親情道德綁架了,她最終還是成了犧牲者,她還是走上了姑姑的老路。當年她的姑姑,也是為了安然的父親,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假設把電影拍成《我的哥哥》,觀眾又會如何評價呢?
其實在討論安然的命運之路的時候,或多或少能看到性別之爭,這似乎并不是安然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千千萬萬的女性處境的問題,也是這部電影值得討論的地方。
那么如果安然不是姐姐而是哥哥,故事會變得怎么樣呢?
大家還會不滿嗎?你覺得呢。
如果安然是哥哥,很多問題似乎都不再是問題,男人養家似乎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哥哥已經大學畢業,那么他負責撫養未成年的弟弟,是理所應當的,他可能連作為女性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換個角度是不是挺有趣,當我們在對女性處境如何不滿的時候,又是否看到男性身上無形的偏見和莫須掙扎的責任。
電影里的安然,她可以耍橫,但長輩們都必須讓著她,即使都認為她不對。而且劇情的發展,雖然充滿矛盾,安然最終還是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選擇權,只是最后她自己放棄了。
有些人說這叫妥協,不認同,這叫成熟的選擇,而且這種選擇并不等同于放棄夢想。
在我的身上其實有類似的一種糾結或者煩惱,的父母都八十多歲了,父親中風后不是十分清醒,母親的記憶力也嚴重衰退,他們時刻需要我的照看。坦率地說,很喜歡旅行,以前也到處游玩,但是現在真的不行了,一天都不行,有點無奈。但是難道我說,這是親情綁架了我嗎?換個角度,我選擇自由飛翔,也許也能做到,但是能快樂嗎?
其實安然的處境非常類似,最終她可以簽字,可以去讀研,但是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快樂,因為她不再是那個了無牽掛的安然了,弟弟就是她的牽掛。
這個故事里,弟弟其實是關鍵
電影的故事,其實有真實原型,姐姐最終的選擇,是把房子賣掉以后,錢都給了弟弟,她自己遠走高飛,選擇過自己的人生。
這無所謂錯對,姐姐這么做,也是有她的道理的,因為那是真實故事,我們并不知道姐姐真實的處境。
而在電影里,安然之所以最終被改變,和弟弟有很大的關系。
改變安然的是親情,而讓安然快速產生親情的是弟弟!
在電影里沒有人和安然講大道理,大人們都非常氣憤,姑姑罵了又罵,但是這些價值觀都并沒有改變安然分毫。
真正讓安然改變的,其實就是她和弟弟共同生活的那短短的日子。
金遙源小朋友飾演的弟弟,真的太“天使”了。
他長相可愛,雖然有時候也挺氣人,但是心地不壞。
弟弟在影片里,毫無疑問是可憐的,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估計很難抵擋這樣的孩子的委屈。看到弟弟在這一場意外以后,要被送養,坦率地說于心不忍,姐姐追求夢想沒有錯,弟弟只是想留在最親的人身邊,又有什么錯呢?這是一種關乎血緣的本能。
而且弟弟真的太懂事了,當他可憐地喊一句“姐姐”,當他和姐姐爭吵時大聲說“你喜歡我”,誰又受得了。
特別是片尾,弟弟知道了姐姐很想去北京,還在幼兒園的他選擇了放手,那么小的孩子主動選擇了成全,如何能不讓人心疼,又如何能不讓姐姐產生對弟弟的愛護之情。
所以在電影里的故事,最終改變姐姐的其實就是弟弟,是弟弟讓姐姐在那么短的時間里,產生了非常濃厚的不可割舍的親情。
每一個案例都是獨立的,姐姐安然的情感不存在綁架的問題,由始至終,她是有選擇權的。如果生活中你所面臨的選擇叫綁架,那么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被生活綁架著。
選擇弟弟難道就是放棄夢想嗎?就不能兩全?
如果在舊社會,如果安然是一個沒有什么勞動能力的女子,那么“犧牲”的成分確實更大,但并不是這樣的,安然很能干。
選擇了撫養弟弟,也許計劃被迫改變,但是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棄。
安然賣掉房子以后,兩姐弟一共有100萬現金,安然依然可以選擇讀書,依然可以成為醫生,只是路難了一些,需要同時安置好自己的弟弟而已。
比如在完成學業的時間里,弟弟完全可以在全托幼兒園念幼兒園,也可以在寄宿學校念小學,念大學有多輕松大家都知道,抽點時間看弟弟,真心不難。
類似的解決辦法真的還有很多,并不是一條獨木橋。
所以安然選擇是否撫養弟弟,其實并不是在選擇是否放棄夢想,而是在選擇,是否接受這份陌生的親情。
在電影里有很多預設前提,父親拼命想要兒子,傷透了姐姐的心,姐姐念大學以后沒有生活在家里,之后弟弟才出生。
所以安然和弟弟確實沒見過幾面,這才是安然最難接受的東西,這個男孩再可愛也是陌生人。
然而當他們一起生活以后,天使般的弟弟融化了姐姐,母性光輝這個東西真的存在于DNA里,是純天然的東西。顯然姐姐的母性光輝被激發了,所以最后她接受了這份親情,選擇了另外一種活法。
結語
非常贊同導演的說法,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其實并不是想給觀眾一個固定的答案,只是把問題拋出來。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個安然,她們未必遇到這么好的弟弟,她們也未必有100萬存款,她們生來就被“犧牲”,她們需要我們所有人的關注和關愛。
安然讓人想起孫儷扮演的房似錦,她原名房四井,原因是她的媽媽不想要女兒了,差點把她扔進井里淹死。這種重男輕女,毫無人性可言的愚昧,才是最可怕的東西。
言歸正傳,電影《我的姐姐》你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