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 蜜桃视频,国产在线精品露脸ponn,a v麻豆成人,AV在线免费小电影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ylptlb.cn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1998
  • 待審:31
  • 小程序:12
  • 文章:1030137
  • 會員:747

4月15日深夜,周杰倫突然在社交平臺發文:

“工作結束有點累,但今天很值得,請期待周游記,嚇瘋大家。”

當粉絲興奮周董終于要出新歌之際,得知“周游記”原來是一個綜藝節目,白白空歡喜一場。

不少人在下邊留言,追問周杰倫為什么還不出新專輯?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疫情當下,全球演唱會無法展開。

如果沒有演唱會助力,出新專輯很難賺錢,即便這個人是頂流周杰倫也不行。

看到這個情況,鯊魚突然想起另一個問題:現在的臺灣娛樂圈,除了周杰倫等少數幾人外,好像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藝人了。

遙望當年,臺灣娛樂圈是多么的輝煌。

電視劇有《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一剪梅》、《流星花園》。

歌手有羅大佑、齊秦、鄧麗君、張惠妹、周杰倫、蔡琴、張雨生。

演員有王祖賢、林青霞、任賢齊、舒淇、賀軍翔。

綜藝有《康熙來了》、《我猜》、《超級星期天》、《非常男女》。

不管你是70、80還是90后,腦海中肯定有著關于臺灣娛樂圈的回憶。

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臺灣娛樂圈不再有現象級的影視作品,還有點名氣的都開始往內地跑,至于那些沒名氣的18線演員,要不干脆轉行,要不只能上綜藝節目露肉博眼球。

一切現象都在向外界透露,臺灣娛樂圈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曾經他們看不上的內地娛樂圈,卻已是后來居上,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龐然大物。

臺灣娛樂圈為何會落寞至此?

今天我們花點時間,從電視劇、電影、綜藝、歌手四個方向切入,結合經濟大環境,找出臺灣娛樂圈被困住的原因。

今天的文章有點長,勞煩您給個面子耐心看完。

01電視劇

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行業是香港TVB的天下。

《大俠霍元甲》和《上海灘》為港劇打下了夯實基礎,現象級作品一個接著一個。

同一時間段的臺劇,還在采用邊拍邊播的方式,一部電視劇能播幾年,因此也被稱為“鄉土劇”。

代表性作品有《再見阿郎》、《天下父母心》、《意難忘》等。

直到柴智屏的出現,才撬開了臺灣偶像劇的大門。

從80年代開始,柴智屏就一直擔任《鉆石舞臺》的劇本寫作和執行制作,也是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的制作人。

多年的綜藝制作經歷,讓她非常了解年輕觀眾的胃口。

她的劇本寫得簡單又細膩,同時大膽啟動新人,而這些新人全是俊男靚女。

2000年,臺灣的第一部偶像劇《麻辣鮮師》播出,雖然翻拍自經典日劇《麻辣教師GTO

》,但播出后反響一般,也遭到了同行和大眾的質疑。

然而這部劇有著一個巨大的貢獻,讓潘瑋柏、羅志祥、安以軒、藍正龍等一眾新人,成功進入了娛樂圈。

一群俊男靚女的加入,給臺灣娛樂圈注入了無限活力。

柴智屏本人,也并未因《麻辣鮮師》的失敗意志消沉。

第二年再次親自操刀,拍攝了改編自日本漫畫的《流星花園》。

《流星花園》的播出,引發了現象級的觀劇熱潮,在臺灣省本土,創下了6.43%的最高收視率。

這部劇的成功,讓柴智屏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亞洲之星”也得以自立門戶,創辦可米瑞智。

劇中的4位男孩言承旭、周渝民、吳建豪、朱孝天成了大火的“F4”,接著電視劇的熱度,在亞洲范圍內開了19場巡回演唱會,所到之處座無虛席。

2003年的美國《福布斯》權力榜,F4是首位入榜的華裔藝人。

且這部劇被日本、韓國、內地、美國先后翻拍,除了美國版本外,每一版本都收獲不少流量。

《流星花園》的大火,讓資本看到了偶像劇的潛力。

半年后,又一現象級作品《薰衣草》播出。

許紹洋和陳怡蓉的虐戀,不知道讓多少人落淚。

當年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裝薰衣草的瓶子。

在這部劇扮演小配角的陳喬恩,在幾年后和明道合拍了《王子變青蛙》。

以7.09%的收視率,打敗《流星花園》成為新的收視冠軍。

也是在這一年,鄭元暢和林依晨主演的《惡作劇之吻》,同樣火遍了兩岸。

特別是鄭元暢扮演的“江直樹”,直到現在仍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男主。

《王子變青蛙》之后,陳喬恩的演藝事業迎來。

2008年和阮經天合作的《命中注定我愛你》,再次刷新自己創造的收視記錄,以10.91%的收視率拿下冠軍。

這個記錄保持了十幾年,直到如今都未被打破。

后來的《海豚灣戀人》、《公主小妹》、《籃球火》等同樣優秀。

這些劇的劇情簡單且類似,男主是高富帥,女主是灰姑娘,經歷了喜怒哀樂后,最終修成正果。

偶像劇的爆發,讓臺灣娛樂圈進入了“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階段。

可觀眾是會有審美疲勞的。

偶像劇能夠大火,一是演員養眼,二是新鮮感。

可縱觀臺灣偶像劇,雖然每部劇男主都換人,可灰姑娘永遠是陳喬恩、大S、林依晨、王心凌、張韶涵、楊晨琳6人之一。

制作越來越精良,可終究是“換湯不換藥”。

他們也嘗試過轉換題材,比如美食偶像劇《愛的面包魂》、《翻滾吧蛋炒飯》。

也有運動偶像劇《籃球火》、《斗牛要不要》。

賽車類偶像劇《愛神奔馳》、《極速傳說》。

等等……

基本各行各業都拍過,總有一款白馬王子是你中意的。

但除了少數幾部收視率說得過去外,大部分都未掀起多大波瀾。

危機感在不斷襲來,直到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播出,再次讓臺灣偶像劇重回巔峰。

不同于以往白馬王子灰姑娘的套路,這部劇男女主都是30+的都市青年,更加成熟、有深度的感情觀,讓人眼前一亮。

再加上陳柏霖和林依晨的精湛演技,才打造出了新的爆款。

《我可能不會愛你》也成了臺灣偶像劇的轉折點。

當所有人認為,臺灣偶像劇會重回巔峰時,沒想只是回光返照。

2011年之后,印象中沒有哪部臺灣偶像劇特別火,曾經那些偶像劇中男女主,也一個個開始另謀出路。

林依晨去了英國留學。

大S嫁給了汪小菲。

楊丞琳和李榮浩談起了戀愛。

陳喬恩來到內地發展。

張韶涵重心放到了歌唱事業上。

王心凌緋聞纏身無心工作。

六大女主演的離場,對外宣告了臺灣偶像劇的落寞。

反觀內地電視劇行業,和臺灣的情況剛好反了過來。

臺灣偶像劇大火的那幾年,內地也嘗試拍過偶像劇。

模仿《流行花園》拍攝的《紅蘋果樂園》,五位男主號稱“A5”,直接對標“F4”。

還有《星夢緣》中的男主許俊基,靠著這兩年的表情包又火了一把。

這些偶像劇當時播出后,收視率確實可以,但看劇中男女主的造型,和臺灣偶像劇還是有差距的。

反倒是11年之后,古裝劇《步步驚心》和《宮》的熱播,讓劉詩詩、楊冪等人走紅。

《古劍奇譚》又成就了李易峰和陳偉霆。

剛好那幾年,鹿晗、吳亦凡等頂流從韓國歸來,帶來巨大流量的同時,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場。

如今內地電視劇動不動幾個億的投資,對于臺灣娛樂圈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這也是為何臺灣藝人都選擇將工作重心放到了內地。

拍一部戲的片酬,頂得上在臺灣干幾年,換誰都是這樣的選擇。

陳喬恩來到內地后,靠《東方不敗》成功翻紅,手上的片約不斷。

趙又廷搭檔楊冪合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網總播放量超過400億。

如果把這些數據,和現在的臺灣娛樂圈放到一起,完全是不匹配的。

不過對于這種情況,其實并不驚訝,可以說在預料之中。

以前內娛發展緩慢,是因為我們的主調一直圍繞著“紅色”。

可如今內地經濟發展迅速,與國際化接軌后,各種題材的電視劇百花齊放。

以我們強大的歷史底蘊,足以支撐文化產業的持續進步,而這些剛好是臺灣電視劇的“硬傷”。

特別是18年,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鼓勵內地、臺灣在影視劇上加強合作。

此舉,或許可以幫助臺灣電視劇重回巔峰。

但在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內娛,將會是永遠的“大哥”。

02綜藝

2007年,臺綜《超級星光大道》的播出,捧紅了楊宗緯、林宥嘉、蕭敬騰三名有實力的歌手。

按理說,臺綜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可沒想,《超級星光大道》后,臺綜再也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新綜藝。

2016年,隨著蔡康永的出走,王牌節目《康熙來了》宣布停播,距今已過去了6年。

這6年內,沒有任何一檔節目,能像《康熙來了》一樣,與內地王牌綜藝節目一較高下。

為何臺綜會落寞至此?

鯊魚總結了四個原因。

一、內卷嚴重

臺綜有一個特點:喜歡花300塊錢,干500塊的事。

臺灣制作人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算錢。

大到明星出場費,小到工作人員工資,能少一點是一點。

《康熙來了》的制作人詹仁雄曾曝光過這樣一段對話。

員工:“老板,我想搞個新綜藝?!?/p>

老板:“需要幾臺攝像機?”

員工:“14臺。”

老板:“攝影師的工資誰來付款?”

員工:“……”

本來那邊的老板就有點“摳搜搜”的意思,類似于西方資本的“嘴臉”。

再加上后來《康熙來了》的大火,開啟了臺綜之間的“內卷”。

很多同行都在大罵康熙,破壞了臺灣綜藝的生態平衡。

康熙這種棚制錄制,不需要外景,也不用搭設舞臺。

只需幾張椅子,幾臺攝像機,只要主持人有話說,節目就能一直錄下去。

偏偏康熙的收視率一直都不錯,這對其他節目來說,就是一種壓力。

慢慢地,其他節目也開始以康熙的制作費為標準。

《康熙來了》一期的制作費用大概是多少呢?

據悉,平均每期節目的制作費用是50億新臺幣,約合10萬人民幣。

14位攝影師,一人拿一萬新臺幣。

像蔡康永、小S這種能說會道的主持人,每期能拿走25萬新臺幣。

邀請的嘉賓,費用一般在1萬至2萬新臺幣之間,大多都是友情價。

如果是來做宣傳的,或者是新人,統一1350新臺幣演出費。

所以說,如果你是個18線,上一期康熙的片酬,還不如在廠里打工來得實在。

抵扣掉造型方面的花費,18線上康熙可能還要倒貼。

不過為了名氣,上節目的人大有人在,等積攢了點名氣,再從其他地方撈金。

這也是為何近些年內地綜藝節目中,多了很多臺灣藝人。

即便是前段時間被查封的“麻豆傳媒”,也是臺灣的公司,女演員大多都是臺灣藝人。

對比內地綜藝動不動上千萬的片酬,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以羅志祥《極限挑戰》2400萬片酬為例,如果他不來內地發展,在臺灣得錄多少起節目。

臺灣綜藝之所以投資少,也因為賺的少。

廣電法嚴格控制廣告時間,除了規定的廣告時間外,其他時間禁止植入任何形式的廣告。

以前只有幾家電視臺的時候,每家大概能分到50、60億新臺幣左右。

現在一家電視臺能分幾億新臺幣,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

且這幾億新臺幣,是所有領域的總和,其中電視劇占大頭,綜藝最多排第二。

本來就賺不到錢,“內卷”還非常嚴重,落寞在意料之中。

二、新創意不足

臺綜火了20年,能想到的點子都用了,還在播出的節目,也大多是在“炒冷飯”。

當初蔡康永和小S決定離開康熙時,一眾高層直接傻眼。

節目的收視率還算可以,不明白為何會做出這個決定。

老板親自打來電話,詢問二人請辭原因。

對于這個問題,蔡康永只回答了一句話:

“當一個節目做到重復性時,就表示該要收了?!?/p>

如果是愛看綜藝的朋友們,對這句話應該深有體會。

不管是內地《快樂大本營》,還是韓國《無限挑戰》,這兩個曾經最火的節目,在收視率還算可以的時候,突然宣布停止錄制。

原因無他,節目做的時間太長了,實在是玩不出“新花樣”了。

《康熙來了》的大火,帶出了一大批同類型訪談類節目,最多時有30多檔。

要知道臺灣的電視臺有100多個頻道,其他類型的綜藝節目也有很多。

可臺灣總人口也就2千多萬,當商品太多的時候,顧客也就失去了新鮮感。

最終的結果就是,批量生產,批量滅亡。

康熙播出的12年,一直在想盡辦法增加新鮮感。

康熙是日播節目,剛開始時每期都要請一位嘉賓,一年下來請了300多位明星。

臺灣藝人總共就那么多,人都請完了,后邊的節目要怎么錄制呢?

只能增加嘉賓的數量,先是增加到2-3人,后又增加到4人,再到最后的一批嘉賓。

解決了嘉賓問題后,在內容方面又推出了“康熙調查局”、“女星素顏”、“道歉大會”等新單元。

甚至為了追求新鮮感,小S的尺度變的越來越大。

可即便如此,節目在錄制12年后,還是陷入了內容匱乏的境況。

就拿周杰倫為例,總共上了11次康熙,第一次聊音樂,后來聊魔術、電影,凡是有所涉略的領域,基本上都聊了好幾遍。

王力宏、蔡依林的情況都差不多,可像他們這么火的又有幾個?

還有SHE的Selina曾想在宣傳期上康熙,卻遭到了節目組的拒絕。

節目組的回答也很直接:

“我們也想讓你來(畢竟能節約一大筆費用),可是還能聊什么呢?姐妹情和父女情已經聊了好幾次?!?/p>

此外,近幾年互聯網興起后,出現很多不錯的新創意。

內地的綜藝節目是誰火抄誰,可臺灣那邊的制作人們,心里有著幾分傲氣,總喜歡鉆研屬于自己的原創。

可他們腦子里的原創,這些年早已經被榨干了。

三、造星能力變弱,娛樂資源政治化

前面也說到了,臺灣的偶像劇能大火,離不開他們的造星能力。

不管是服裝還是造型,臺灣的藝人一直走在亞洲前列。

但隨著內地與國際接軌后,造星能力早已趕超臺灣娛樂圈。

《超級星光大道》捧紅的三人,可以稱之為臺灣娛樂圈“最后的歌手”。

后來在內地活躍的張韶涵、周杰倫等人,均是早已成名的“老藝人”。

仔細回想一下,好像只有“hold謝依霖”發展的還算可以,不過和紅的發紫還有不小距離。

現在的臺灣媒體,貌似不太喜歡捧新人。

反而是更喜歡邀請一些政治明星,在舞臺上大放厥詞,以此來博眼球。

間接導致了另一種“內卷”出現,不靠節目效果比賽,反而以“誰被罵得多”為榮。

四、內地綜藝的崛起

當《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在臺灣電視臺播出的時候,收視率直接碾壓《康熙來了》。

這樣大制作的舞臺,燈光、舞美,都是臺灣觀眾之前未見過的。

更不用說《浪姐》這種“王炸”級別的錄制,撇開費用不談,規模之大、細節之繁,已經超出臺灣制作團隊的能力之外。

我們隨便打開一個播放器,綜藝一欄里有著五花八門的節目,對于我們來說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對于臺灣觀眾來說,卻是一種“奢侈”。

有臺灣制作人表示,以前有康熙的時候,我們偶爾還會看看綜藝,但是康熙停播后,還有誰看綜藝?

反觀大陸,隨隨便便一個節目,效果都是現象級的。

《奔跑吧》、《跨界歌王》、《極限挑戰》、《最強大腦》、《王牌對王牌》等等,每個電視臺都有幾個黃金節目。

站在臺灣觀眾的立場,自然更愿意觀看大陸的綜藝節目。

03電影

臺灣電影的落寞,犯了和綜藝一樣的問題“藝術化過?!薄?/p>

相反,內地則是“商業化過?!薄#▋H代表個人觀點)

上世紀70年代,由于瓊瑤劇的盛行,導致了電影產業的軟化。

直到1982年,《光陰的故事》上映后,成了新浪潮的代表,一改之前的鄉土氣息,帶來了一種被異化的文藝氛圍。

這也導致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新興導演鉆進了拍文藝片的“深坑”。

后來電影《一個問題學生》走紅,學生題材的電影又開始成為主流。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

這些內地票房還算可以的電影,均屬于學生題材。

都帶著濃濃的文藝氣息,也全是小成本制作。

和內地投資幾個億的商業大片比起來,格局上略小了不止一點。

著名導演侯孝賢說過,在他和楊德昌等人大火之后,臺灣的新興導演們的想法發生巨大轉變。

他們認為:只有拍藝術片才算是拍電影。

這種情況和前些年的韓國差不多,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在內地反響一般,但在臺灣和韓國卻是異?;鸨?。

連周杰倫跨界都要拍文藝片,可知臺灣的文藝氛圍有多濃厚。

如果偶爾拍拍文藝片,著實是不錯的現象。

文藝片拿獎,商業片賺錢,魚和熊掌兼得也。

然而臺灣的導演不愿意討好觀眾,拒絕拍攝垃圾電影。

后來出了個愛討好觀眾的朱延平,卻被其他導演當成了“異類”。

試想一下,如果你每次走進電影院,發現正在上映的電影,全部都是文藝片。

時間長了,會不會有審美疲勞?

不用想,這是肯定的。

當文藝片一擁而上涌入電影院之后,迎來的就是臺灣電影的落寞。

我們內地熟悉臺灣電影,很多都是83年《龍的傳人》之后。

可如今40年過去了,我們對臺灣電影的記憶,還停留在80年代。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內地電影該注意的問題。

臺灣電影因為過度文藝,導致導演出現斷層,一個個文藝片拍得都不錯,可操作起商業電影來,卻是生疏不已。

內地則是過度商業化,近些年票房高的幾部電影,《你好李煥英》、《捉妖記》、《唐人街探案》、《港囧》等等,無一不是商業片。

堅持拍文藝片的導演少之又少,寧浩、陸川,再加個韓寒。

韓寒前兩部電影票房還算可以,投資人賺了不少。

但最新的《四?!贩错懸话悖灰蛭乃嚪諊^于濃重。

內地和臺灣電影,剛好走上了兩個極端。

如果我們不注意,或許今日臺灣電影的現狀,就是他日我們的困境。

04歌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臺灣樂壇的黃金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歌手。

齊秦、羅大佑、李宗盛、童安格、王杰、周華健、張雨生、齊豫、鄭智化、蔡琴、趙傳、伍佰、張信哲等等……

隨便一個單拿出來,放在現在仍是天王級人物。、

即便隔壁的香港封了“四大天王”,但以樂壇地位來說,還是差了臺灣樂壇一點。

21世紀之后,更是出現了周杰倫、蔡依林、張韶涵、陶喆、王力宏、五月天等等,這些人的歌曲,涵蓋了80、90后的青春。

特別是李宗盛、齊秦、羅大佑和周杰倫,每個都當得上引領樂壇的先鋒人物。

即便是外籍藝人林俊杰、孫燕姿等,也主動跑到臺灣開始歌唱事業。

周杰倫、王力宏、林俊杰等人的“交手”,本以為會帶著華語音樂走上巔峰,沒成想卻是最后的“諸神之戰”。

轉折點還是《超級星光大道》。

捧紅了楊宗緯、林宥嘉、蕭敬騰三人后,盛產明星的臺灣娛樂圈,進入了“明星慌”時代。

反倒是內地的歌手開始頻頻做客臺灣綜藝。

以前在臺灣火起來的歌手,在內地的名氣都不會差。

現在情況卻成了,在內地火的歌手,去到臺灣就是大牌。

自打陶喆、羅志祥、王力宏一個個出事后,曾經的臺灣歌壇“四大天王”,也只剩一個周杰倫孤軍奮戰。

且這位這幾年產量大減,只不過之前的作品影響力太大,才能一直保持熱度不減。

可看看內地,07年之后又出了多少優秀歌手,張杰、周深、毛不易、華晨宇、梁博、張碧晨等等。

概括華語樂壇的歷史,大概就是80年代的華語音樂屬于臺灣音樂,90年代臺灣香港樂壇互相較勁,00年代臺灣音樂人“諸神之戰”,10年代內地崛起。

肉眼可見的,臺灣樂壇正在沒落。

總結:

不管是電視劇電影,還是綜藝歌手,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原因。

大陸的娛樂圈包容性更強,在網絡高度發達的當下,凡是優秀的元素,很快便能吸納進來。

反觀臺灣娛樂圈,礙于本身市場的狹小,本來內容就不豐富,他們還要強調專注本土文化。

自然而然的,就在大環境中失去了競爭力。

分享到:
標簽:臺灣 娛樂圈 康熙 新型冠狀肺炎 電影 電影資訊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1998

    網站

  • 12

    小程序

  • 1030137

    文章

  • 747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