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的院線已落下了帷幕,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電影院開放率不足五成,中國電影再經歷了一次寒冬。
即便如此,也沒影響爛片對院線和流媒體的狂轟濫炸。
今天,番茄君就以豆瓣評分為標準,以觀感為輔助,為大家盤點一下2022年開年后的10部爛片。
這10部片,既有網絡電影,也有院線電影,排名分先后:
十、《反貪風暴5:最終章》豆瓣4.6
從2014年到2022年,8年反貪,笑話一場。
這個系列拍了整整5部,只有第一部評分在6分以上,其他的都在5分左右徘徊,到了最有噱頭的《最終章》評分直接降到了4.6分。
亂七八糟的劇情設置,同質化的扁平人物,過家家似的槍戰,毫無邏輯的動機,再加一個極其敷衍、套路化的故事。
這部《反貪5》就像是用一個模板,套寫出來的一篇拙劣的港片八股文,沒有任何新意。
槍戰,
追車,
甚至連港片最基本的動作打斗,都做不到賞心悅目。
帥帥的古天樂,這次成了007,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有網友笑稱,這明明就是:《陸志廉:無暇赴死》。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它終于不拍了。這個系列的終結,對影迷來說,也算是一大幸事。
九、《亮劍:決戰鬼哭谷》豆瓣4.6
神劇《亮劍》都過去17年了,它的羊毛還沒薅完呢。
這部網大,幾乎集齊了《亮劍》的所有配角,楚云飛(張光北),孔二愣子(由力),張大彪(戰衛華),丁偉(王全友)……除了李云龍,幾乎齊活兒了。
就連劇情,也被戲稱為“攻打平安縣城”的高配版。
標題用巨大的“亮劍”標識出來,生怕觀眾不知道它與那部神劇的關系。
整部電影故事沒什么邏輯,強行插入感情戲,為了讓幾個《亮劍》演員露臉可謂下足了功夫,最終拍成了只為蹭經典的不倫不類之作。
當然,如果不帶腦子,就為了看打鬼子和戰爭場景,本片還是值得一看的。
片中有不少跟電視劇一樣的戰爭場景。
日本人戴著防毒面具沖進去的那一刻,看著多少還有點戰爭片的質感。
可各種黑屏、閃回以及慢鏡的運用,又瞬間將這種質感消弭。
如果你是《亮劍》粉,或許可以借助這部拙劣的網大回憶一下里面的經典人物,畢竟他們在其他影視劇中,還真不可能聚這么齊了。
八、《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豆瓣4.5
國內情人節定制,是情人節檔期的特供愛情小品,嚴格來說這并不算是一部電影作品,更像是一個不講邏輯的奇幻喜劇。
故事講的是中國和德國的兩個人因意外腦電波相連,從而實現了感官互通。
這邊覺得冷,那邊也會發抖;這邊喝了咖啡,那邊就睡不著覺——以此引發出了一系列戀愛故事。
單從設定上來說,情境還算有趣,但電影的表現力和講故事的能力捉襟見肘,國內愛情片慣用的傻白甜女主讓人厭惡,強行開啟的冤家模式也極為降智。
如果實在要為這部影片找一個拍攝理由,可能就是在情人節給年輕情侶們一個在影院約會的借口吧。
畢竟如果為了看電影,誰都待不了多久。
七、《張三豐》豆瓣4.4
沒猜到吧,這竟然是一部奇幻片。
熟讀金庸的觀眾應該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張真人的IP也會被網大蹭走。
《張三豐》的配置其實不低,柳巖、吳樾主演,都是院線片經常看到的明星,無奈影片的質量實在不敢恭維,不僅沒有像樣的武術指導和打斗場景,浪費了吳樾的天賦;
就連劇本,都是十分“和稀泥”的故事。
看完后,番茄君竟然十分認同反派的做法,在這個劇情推動十分生硬的情境里,一不小心就會無聊地睡去。
更讓人驚訝的是,當這個滿嘴長著牙齒的怪物出現時,我內心竟然浮現出一絲對武俠片的感懷。
看這段武打戲,最重要的動作,竟然是拿著大毛筆在地上劃拉。
我就想問問:什么時候我們的武打電影,需要拿這種五毛特效的怪獸撐場子,需要單純靠運鏡去營造氛圍了?
六、《紋身:西部縱橫》豆瓣3.9
網大是一個圈,前腳糟蹋完吳樾,后腳就糟蹋趙文卓了。
這部《紋身》早在2017年就拍完了,壓了5年上映,不知是什么原因,直到最后看了一眼,方知是為了觀眾的眼睛。
影片《紋身》于1月14日正式上映,到2月24日下檔為止,累計票房僅有186萬。
3.9分,顯然跟趙文卓在功夫電影界的地位是不相配的,這也證明明星固然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但如果電影太過拉胯,這種號召力也終會成為反噬自己口碑的迷局。
《紋身》的整個故事十分套路化,講的是一位名叫阿昌的紋身大師,遭遇了神秘勢力的無端迫害,就連兄弟也跟他反目,最后身陷絕境并絕地反擊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動機十分迷惑,打斗也沒有看點,透出一股濃濃的網大質感。
全片最吸引觀眾的不是趙文卓的拳腳,而是徐冬冬的美艷。
整部電影看下來,除了記住王圣迪小朋友,就像翻了一本極其無聊的流水賬。
趙文卓,不要再拍這樣的電影了,好嗎?
五、《倚天屠龍記》兩部豆瓣3.5
今年最讓人匪夷所思的電影,就是王晶的《倚天屠龍記之九陽神功》和《倚天屠龍記之圣火雄風》。
兩部電影,一部3.5,一部3.8,加起來才7.3分,還不及《魔教教主》的7.8分。
93年李連杰版的《魔教教主》,最后張敏飛走的時候明顯是有下部的,但無疾而終。本以為王晶這次重啟是想彌補影迷的遺憾,沒想到卻是對經典的“糟蹋”。
電影的選角就很迷,42歲的林峯演20出頭的張無忌,狠厲的甄子丹演張三豐,古天樂頂著泡面頭演張翠山。
女演員中,除了文詠珊的趙敏還看得過去,云千千的小昭和邱意濃的周芷若,人工痕跡太明顯,讓人出戲。
動作戲上,這版《倚天屠龍》完全沒有武術指導的存在感,所有打斗基本都用特效完成。
少林龍爪手改成了三頭六臂般的無影手,
大力金剛指從天而降,
魔教絕學像印度閱兵……
另外,在觀眾們最期待的劇情上,第一部《九陽神功》,幾乎就是換了一波演員,把《魔教教主》的劇情完全重復了一遍。
而《圣火雄風》算是補齊了《魔教教主》的故事遺憾,可在這幫演員的演繹下,也變得有點像過家家。
總之,這兩部《倚天屠龍記》,與前面的《亮劍》《張三豐》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依舊是依附一個大IP,打各種情懷牌,借勢圈一波而已。至于影片的質量,想必王晶導演是沒怎么在意的。
四、《不要忘記我愛你》豆瓣3.1
這是情人節爛片三兄弟的第二部,古力娜扎憑借這部電影,幾乎耗光了自己的口碑。
本片又是一個奇怪的設定,跟《土撥鼠之日》那般,娜扎和劉以豪每天醒來都會忘記昨天發生的一切,從親密愛人變成陌生人并一次次重來。
故事就是在這種尷尬的設定和氛圍中繼續。
電影全片充斥著一種對愛情的虛假浮華和不現實的粉色泡泡,聽到片中劉以豪的哭腔,有些觀眾甚至會被逗笑,因為這種表達完全沒有任何劇情和情緒支撐。
導演和編劇黃真真,在一種《小時代》般的自我感動里創作出了這樣一部懸浮的作品,但在作品中,卻看不到基于愛情這種人類最古老情感的一丁點真摯。
尷尬的演技和不知所謂的劇情,更是讓情人節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們如坐針氈。
《不要忘記我愛你》不僅毀了國產愛情片,更毀了情人節檔期一定要看電影的這種約定俗成的慣例。
因為每一個情人節,大家想起這部電影,“看電影”這種約會方式都將變成一種可怕的精神折磨。
三、《封神:妲己》豆瓣2.8
這部影片是因為阿嬌出名的,不少觀眾將阿嬌調侃為“肉裝妲己”。
猙獰的表情,發福的身材,扭曲的五官,以及虛假的狐貍尾巴……這一切成為了《封神:妲己》這部影片的注腳,也成了阿嬌職業生涯的缺憾。
事實上,看完全片你會發現,對阿嬌容貌的抹黑是無端的,至少在鏡頭里,她不像劇照和截圖那般讓人驚恐。
但接拍這樣的網大,或許也從側面證明了阿嬌最近事業的不順利。
這部《妲己》擁有和所有蹭IP網大一樣的特點:粗糙的特效,毫無邏輯的劇情和魔改的神話。
雖然《封神》系列一部比一部爛,但影片主創們似乎樂此不疲。
或許他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改好一部電影,而是通過這些電影,去充實只屬于自己的拍片成就感吧。
二、《十年一品溫如言》豆瓣2.7
作為情人檔期萬人吐槽的爛片,《十年一品溫如言》能達到豆瓣2.7的高度,全靠自己的實力。
“除非黃土白骨,守你百歲無憂”,這是這部影片官方介紹的第一句話,聽到是不是頓時泛起一身雞皮疙瘩。
故事依舊沿襲著傻白甜女主的人設,講述男女主在十年前相遇后,在之后的十年里無法擺脫的情感糾葛。
又臭又長的愛情片套路,各種狗血片里應有盡有的元素:癌癥、苦情、身世、默默扛下所有的自我感動,以及填鴨式的充滿各種疼痛文學的旁白,無時不刻不在告訴你,愛情這件事是有多么艱難和狗血。
電影中充斥著霸總式的壁咚,疼痛青春片式的打光,無處不在的大特寫以及對愛情的各種刻板印象。
導演仿佛在告訴大家,知道什么是愛嗎?這就是。
電影沒有劇情BUG,因為整部電影“”就是一個“大BUG”。
這部電影用一己之力,創造了國產愛情片的反向神話。
一、《鐘馗伏妖》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是一部院線片,更想象不到它竟然至今沒有分數。
或許是因為打分的人不夠,或許是因為分數顯示不出來,但評論區一水兒的一星告訴我們,它并不簡單。
2015年陳坤曾演過一部《鐘馗伏魔》,這部《鐘馗伏妖》,聽起來就像那部電影的姊妹篇。
但并不是的,我們只能說在影片標題上有碰瓷嫌疑,但在故事、演員和主創方面,兩者沒有任何共同點。
影片營造了一個人妖共存的世界,讓每一千年一次的陰氣最盛之時發生在片中,這樣終南山進士鐘馗才能和師父一起出場,斬妖除魔。
這所謂的魔,一眼看上去就是帶了個面君的群演而已。這部影片造型浮夸,故事套路,特效三毛,簡直比網大還差。
尤其這個鐘馗的造型,總感覺像現代人穿著戲服出現在了影片情境中,尷尬到讓人摳腳。
那頁游般打斗場景實在辣眼,看完第一眼不忍看第二眼,誰能想到這還是一部院線大片。
來,近距離體驗一下:
在奇幻片這個類型上,《鐘馗伏妖》又創造了一次下限。也讓觀眾對“國產奇幻”這個類型,有了“國產恐怖”一般的“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
結尾:我們盤點爛片,并不是說爛片沒有存在的必要。
客觀的“爛”當然可以接受,但主觀的敷衍,目的不單純,虛偽的扭捏作態和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卻讓人討厭。
從很早開始,有些打著電影旗號的“電影”,早就脫離了影視藝術作品的范疇,只是一種縫合拼貼,流水賬般的長視頻而已。
所以說有的爛片,從拍攝動機上就沒有對觀眾保留基本的尊重,它們也別奢望觀眾會對它們嘴下留情。
不過,慶幸的是,“爛”并非國內院線的常態,開年后的第一季度,國產院線也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好電影,在默默支撐著疫情中的院線前行。
春節檔有《水門橋》,有《笨小孩》,還有切口很小,藝術性很強的《狙擊手》。
有日本華人題材,十分輕盈、真實且細膩的《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
以及在柏林電影節大放異彩的《隱入煙塵》。
好的華語片都還在,只不過比起爛片,它們并沒有獲得自己應得的關注。
總得來說,國產電影的水準是在進步的,從這個春節檔我們就能看出端倪。無論在制作水準上,藝術表現上還是在講故事的能力上,國產電影都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穩。
番茄君當然相信,好的國產電影終將會取代這所有的爛片,成為院線的主流。對國產片來說,“爛”只是暫時的。
因為觀眾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對爛片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這意味著爛片終將會被市場淘汰,而百花齊放的好片時代,也遲早會踏春而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