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吶喊,失獨的痛苦,漫長的告別。
地久天長,已經成為了一個小人物終身不能擺脫的詛咒。當時光變遷中的人情冷暖漸漸消散,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道又一道難以撫平的傷疤。耀軍所做的一次次無奈之舉,卻道出了小人物內心深處的無奈之情。
影片講述了中國90年代北方的兩個工人劉耀軍以及沈英明30多年來的感情糾葛,年輕的劉耀軍以及沈英明兩家本是摯友,二人在同一個工廠工作,兩家的孩子劉星和沈浩一起出生,長大,兩家人也像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時常聚會,外出游玩。
但是,在一次水庫的嬉笑中,劉星的意外死亡打破了兩家人的關系,也改變了兩家人的命運,劉耀軍夫婦來到南方生活,期間領養的孩子直到臨近成年,依舊無法融入家庭,而沈英明夫婦雖然生活比劉耀軍夫婦強,但因為當年的意外其實一直另有隱情而未能安寧。
在收養的孩子也離家之后,劉耀軍“中年喪子”,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到鎮上去刊登尋人啟事。期間,劉耀軍當年的“徒弟”沈茉莉曾找到劉耀軍,將當年劉耀軍離開之后的事情告訴劉耀軍,兩家人的關系再一次得以聯系,而沈茉莉指著腹中之子,又讓劉耀軍陷入了家庭的漩渦之中。
偶然中,沈茉莉與劉耀軍之妻王麗云曾僅僅相隔一船的距離,但二人在命運的安排之下,沒有碰面。而劉耀軍也從未嫌棄過自己的“糟糠之妻”王麗云,斷然拒絕了沈茉莉。
多年之后,他們已容顏不再,重逢之時,真相得以大白,而多年的好友卻不能如初,友誼地久天長,終究比不過兒女情誼,比不過歲月的淘洗。
回過頭來,劉耀軍的悲劇只不過是一個縮影,有多少像劉耀軍一樣的普通人被歲月鞭撻,被時代碾壓,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得喘不過氣。而我們這些千千萬的人們,在影像之下得以偽裝,用一聲聲嘆息給自己加油打氣,借此,似乎才有勇氣睜開眼睛,咬著牙繼續自己的生活。
當歲月已成云煙,清沏一壺熱茶,撥開云霧,找到各個時空節點中的地久天長。而電影中時空的錯亂,也正是所謂的地久天長。
在影片中,閃回和插敘的敘述方式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各個節點通過這種方式拼接在一起。耀軍夫婦被時代束縛著,反抗無效,最終妥協著經歷了四次“喪子”。
前三次,為了彌補心中的空白。最后一次則是透過時光的年輪,反映成長與接受。
當地久天長成為一種詛咒,當失子之痛在耀軍夫婦心頭縈繞,這錯亂的時空又似乎是耀軍的一聲聲嘆息。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下,邊緣小人物內心被無限放大了。在同為第六代導演的婁燁的作品《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同樣表現了城市邊緣的小人物在錯亂的時空中兜兜轉轉,隨時代之風漂泊搖曳。
時代的歌,是交響樂,百家齊鳴,百花齊放。時代的歌,是進行曲,氣勢磅礴,激情澎湃。時代的歌,也是送葬曲,令人落淚,撫平傷痛。
仿佛友誼地久天長已經成為縈繞在耀軍一家生命中的桎梏,每一次哀婉流轉的大提琴音響起,都是他們面對的重要時刻,而前兩次的歌頌友情與后兩次喪子形成的悲痛仿若都在以一種特別的視聽方式將導演所要表現的時代流轉,命運漂泊,生命撕扯,靜默妥協直接傳遞于觀眾的內心。
那份來自時代節點的無可奈何配合著音樂,也成為一首時代悲歌。然而,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劉耀軍的痛苦與掙扎。失獨的地久天長,讓小人物的內心多了一份痛苦與迷茫。
黑暗中的一絲光明,是耀軍走過一條又一條“隧道”的倚靠。但“隧道”的盡頭是光明?亦或是黑暗?匆忙的腳步聲在隧道里不斷回響,逆光下的人群如同奔赴戰場的士兵。微弱的亮光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代表時代洪流的火車已經開動,但這群勇士只管向死而生。哪怕粉身碎骨,哪怕希望渺茫,也只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這就是處在時代洪流中的人們最真實的寫照。
第一次穿越隧道——逆光,凸顯了小人物在命運下的那種渺小與無奈?;疖國Q笛的聲音,是時代洪流的怒吼,更是劉耀軍身上的恐懼,忐忑,焦慮。
導演通過一條條象征希望與失望的隧道,且加入音響的方式將人物情感細細解剖。觀眾在靜默中的參與,也加深了影片中呈現的那種悲劇。在恍惚中,觀眾與耀軍一同進入了一條又一條的隧道,在無奈中一次又一次地妥協。
在時代的洪流中,耀軍寬厚的臂膀在奮勇前行。這是對抗,也是告別。與時代對抗,與孩子告別。
盡管時代在變遷,手機也從按鍵變成了智能,唯一不變的是這首鈴聲,是對命運的呼喊,是時代帶給他的苦澀。麗云做飯的場景反復出現。在那些失去孩子的歲月中,她僅存的希望來自于丈夫。女性角色在電影中因時代的變遷,留下傷痛后,失去方向的人生狀態被無限放大。
不斷輪回的時間,一次又一次的喪子,不斷沖擊著耀軍的心。王景春憑借對于電影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成功塑造了劉耀軍這個人物形象,同時也斬獲了金雞獎影帝。而他平實的演技,也與本片產生了共鳴。一個迷失在時代浪潮中的失獨者,一場告別,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