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在全國各地蔓延。
很多小伙伴都進入了居家隔離狀態。
而尚未隔離的,也紛紛開始未雨綢繆。
囤貨,就成了大家不言而喻的默契。
國產老劇里哄搶物資的場景,又一次照進生活
《一年又一年》
但囤什么,怎么囤,其實大有學問。
《浩劫求生》就擬定了疫情背景,提供了一些囤貨知識。
在疫情大面積擴散即將被封鎖在家之前,如何在超市有目標地搶購。
首先,需要根據食物的優先級,制訂囤貨清單。
最必不可少的,當然是碳水。
怕長胖的人看到這兩個字就慌了。
但碳水化合物,本身是提供人體能量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燃料。
最常見的就是米、面這些能長期保存的主食。
一方面,它們所富含的能量很高。
BBC紀錄片《食物的秘密》就非常直觀地展示了米富含的能量。
10g的米磨成粉狀物再經過高溫,會產生巨大的火焰。
而這個實驗得出,大概10g重量(生)的大米就能提供35大卡能量。
一碗煮熟的大米飯,能提供約200大卡的能量。
另一方面,它們能做成各種各樣的食物。
大米能做成米酒、米布丁、鍋巴……
面粉就更是全能了。
可以做成面條、包子、點心、面包等等美食。
而且都相對容易保存,放入冷凍室便可。
絕對是疫情隔離期間的MVP。
除了生命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補充也不可缺少。
肉類和奶是囤貨清單里的好物。
有條件的情況下當然可以全部收入囊中。
但存儲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就要綜合決定囤貨的主次。
此時雞蛋就脫穎而出。
它不僅能補充蛋白質,蛋黃還含有礦物質、維生素、脂肪和膽固醇。
與面粉相結合,能做出各種主食和點心,實乃居家必備良品。
同理,牛奶也屬于高效補充蛋白質并且一物多用的食材。
估算下來,大概9公斤的米、20多升的油和17公斤的蛋白質類食物,就足以維持成年人三個月的食物攝入量。
當然,有了吃的,怎么吃其實也有講究。
我們的目標是在滿足人體所需的前提下,盡量延長囤貨的使用期。
因此,首先要避免過量進食帶來不必要的食物消耗。
《揭秘食物真相》里的冷知識這時候就派上了用場。
實驗搭配了三組熱量相同的食物。
一個是面更多的高碳水餐,還有一個是奶油醬汁更多的高脂肪餐,一個是肉比較多的高蛋白餐。
對照結果,高蛋白餐的飽腹感時間更久。
選對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消耗速度。
用小盤子裝菜和飯,甚至能減少比平時少22%的攝取量。
容器越大,就會不知不覺吃得越多。
這一點其實參考餐廳的餐量就不難發現。
國外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向電影觀眾隨機發放大、小份的爆米花。
結果發現,無論大份小份,觀眾都表示能吃飽。
而這運用的就是視覺對于大腦的影響。
「當更多食物擺在眼前,即便吃飽了也無法停下」
但當食物較少,大腦產生食物珍貴的信號,反饋出飽腹感。
不僅如此,注意力集中也有助于提升飽腹感。
平日里,很多人都習慣看視頻「下飯」,不知不覺中就食量超標。
在食物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專注干飯」才能最大程度實現高飽腹感、低消耗量。
對此,也有一組對比實驗。
節目組為實驗的孩子準備了披薩和一臺電視。
在有電視節目可看的情況下,孩子的進食量比不看電視多吃了3塊披薩。
其次,還要避免因變質而產生的食物浪費。
囤得太多來不及吃,是很多囤貨黨容易犯的錯誤。
對于保質期較短的食物,我們可以通過二次處理,延長其保存時間。
像蘑菇這種菌類產品,曬干后也可以保存一年的時間。
水產可以做成上海人愛吃的糟貨醉蟹、或是蝦糕、蝦醬長期放置。
肉類腌制曬干后可以放置更久,做成臘腸、臘肉、肉脯……
雖然蔬菜是最容易壞的,但也有對策。
想必大家都見過方便面搭配的脫水蔬菜包,它其實是囤貨黨的「神器」。
含水量高的蔬菜,如西紅柿、萵筍、西葫蘆等,可以徹底風干、烘干成蔬菜干常溫保存,使用時只需用水復原。
大大節省了存儲空間。
含水量較低的蔬菜,比如花菜、西藍花等等,可以裹上保鮮膜放入冷凍室長期保存。
而豆角、土豆之類的食材,最好是切分、煮熟、放涼后,再放入冷凍室。
通過大量的鹽分腌制,也可以有效延長蔬菜的保存時間。
白菜做成泡菜后,可以存放數月之久。
并且它既可以當調料,也可以是涼菜輔食,還可以煎、煮、燉。
在「節流」的同時,還可以「開源」。
水培蔬菜,就成了這次疫情期間的當紅炸子雞。
只需要一個礦泉水瓶和一把帶根的小蔥,就能實現「小蔥自由」。
兩三天便會長出鮮嫩的新茬。
當然,段位更高的「囤貨黨」已經開始自己種菜了。
小白菜的一些早熟品種,只需要半個月就能長成。
生菜、菠菜、羽衣甘藍等等蔬菜,也只需要一個月左右的生長期。
孫儷也在水培小蔥
國外還有專門囤種子的大佬。
為了應對未來核輻射危機,直接回到農耕時代。
做起可以隨時移動的帳篷,搭起了蔬菜棚。
還搞起了種子銀行,緊握生存源頭。
400種蔬菜種子、200多種土豆種子、340種南瓜種子,還有750種香料種子。
他還會經常練習打包速度,以確保能盡可能帶走這些。
囤貨的好處,不只是保證口糧。
到了物資短缺時期,囤貨還能用來「以物換物」,派上大用場。
正如《一出好戲》當中,眾人流落荒島,煙、酒、茶成了稀缺資源,可以換到一切。
疫情時代,咖啡、可樂和煙酒變成了硬通貨。
上海一棟樓里戶主用12聽可樂最后置換出一個小超市。
因此,羅列囤貨清單時不妨打開思路,也將這些商品考慮進去,多留一手。
這次疫情,讓許多市民都有了「生存焦慮」紛紛囤糧。
不過,其實囤糧不是我們的獨有現象。
國外很多人也有囤糧的習慣,甚至比我們更夸張。
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了「末日」在未雨綢繆。
這樣的新聞并不少見。
有國外38歲女子自建地下堡壘,囤積了未來兩年的食物和戰斗武器的。
有擔心發生空難而挖地洞,建造地下生存避難所的。
在地洞里儲備了三四年的食物,還放置了四千多升的水。
還打算把房車放在這個地洞里,以備隨時跑路。
雖說「末日」或許離我們很遠。
但對于物資短缺、足不出戶的焦慮情緒是共通的。
《末日求生者:囤貨大作戰》里的男主人也在為經濟崩盤形成的末日做準備。
他家的地下室擺成了一個應急超市,物資豐富,夠十個人吃兩年。
就連過期食品罐頭也都留著,做好最壞的打算。
不僅囤物資,還把紙屑壓成燃料,自制儲備物資。
和家人定時溝通末日計劃。
不僅是美國,瑞典政府也鼓勵人們做好末日準備,以防止戰爭的發生。
他們中也有08年金融危機后就開始開展自救的人。
在山林里建造了小屋,防止受到炸彈的威脅。
并且儲存了0.25噸的大米、40公斤的糖和42公斤的餛飩。
所需的物品都被他制作成了表格。
并且,他的儲備量以四年起步。
就連世界富豪們也都是囤貨黨。
比爾·蓋茨也早早因為擔心傳染病等疫情陷入末日危機。
于是他建造了不止一處的避難所,準備了大量生存物資。
美國富豪拉里·霍爾用30萬買下了一坐發射井作為囤貨基地。
甚至還建造了除了廚房休息室以外的教室、影院、健身房等設施。
充足的生存物資,是安全感的源頭。
正所謂有備無患,未雨綢繆。
特殊時期,囤貨既是為了飽腹,也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
愿疫情早日轉好,我們還能抓住春天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