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呢?下面我們來解讀一些吧!
首先,奧斯卡獎被稱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雖然面向國際、在世界范圍內也屬于電影行業首屈一指的大獎,但其本質上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電影展,自然也要遵循美式的世界觀和文化審美。
電影藝術自從被大眾所接受以來,始終在堅持著沖奧的目標,然而,結果遠沒我們預期的那樣好,31年的沖奧時長,近有8部電影獲得過奧斯卡提名,1部電影獲獎,這樣的成績也令中國電影人看清了現實,于是近10年來,我們選送奧斯卡的電影為:
2021年《奪冠》;2020年《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邪不壓正》;2018年《戰狼2》;2017年《大唐玄奘》;
2016年《滾蛋吧!腫瘤君》;2015年《夜鶯》;2014年《一九四二》;2013年《搜索》;2012年《金陵十三釵》;
這些電影從外觀到內核無不宣揚著中國的價值觀。
此外,近年來,國內媒體對中國電影獎項的宣傳力度也是之先提高,尤其是對“金雞”、“百花”2大獎項的關注,反而對奧斯卡和歐洲3大電影節的關注度顯然沒有之前那么高了。
第94屆奧斯卡頒獎禮如若不是因為威爾史密斯的驚天一拳,很多人可能都不會關注它,可以說,對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奧斯卡更像是一種極度娛樂式的存在吧。
其次,奧斯卡的評委們偏愛批判類電影,且要求“未公映的影片不能參加奧斯卡評選”。
僅這2個門檻就足以看下去很過符合美國價值觀的華語電影了,更何況即便能送到奧斯卡,也不見得能入圍,所以又何必費那個勁呢,把海外版權賣到其他地區,既開展了文化輸出,又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游說公關”的影響。所謂游說公關就是在不違規的情況下,得到更多評委的支持,那你就能極大地提高自己電影的奧斯卡獲獎幾率。
奧斯卡每年有上千名評委,簡單地說,只要你有人有錢有資源,就可以通過“游說公關”的方式讓自己的作品斬獲小金人。
說白了,奧斯卡還是個“金錢游戲”,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獲得一個國外的電影獎項,實在和成本不成正比。
如今,我們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輿論也開始愈發強調文化自信,早年就有人質疑諾貝爾文學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對于國人的意義。
的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憑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就像了解中國簡直是天方夜譚,拿獎與否真的不能代表什么。
莫言和李安拿了獎不代表他們拿獎之前就沒有成就,阿城和張藝謀沒拿獎也不代表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就不是一代宗師。
與其陪著外國人玩獎項,不如各玩各的,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因為市場以外的因素而看重我們的作品的。
對此,大家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