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
關于《親愛的小孩》到底有沒有販賣焦慮,應該一分為二來看:生過孩子和沒生過孩子的,單身的和戀愛的,結婚的和沒離婚的,以及離過婚的,男的和女的,當了爸爸和沒當爸爸的……對這部劇的感受會有很大不同。
近些年“生育率”是個熱門話題,中國的新增人口數量非常夸張的斷崖式下跌,2021年全國人口僅增加了48萬人。
這種勢頭引起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甚至是恐慌,各種宏觀論調、道理分析此起彼伏。
但就像馬克思評價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時說的:“我從這里(指《人間喜劇》),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聽一百句大道理,不如看一部現實題材的文藝作品。為什么不生?為什么恐婚、恐育?這部劇用生活中的細節呈現出來。
如果你想知道真正的懷孕、孕晚期到生育到底是什么樣子,剛出生的小孩抱回家第一天怎么辦,如何跟月嫂相處,什么是產后抑郁,為什么老公怎么看都不順眼,為什么婆媳關系那么難相處等等,那么看一遍這部劇就會得到答案。
不排除結婚和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有美好的一面,但同時也有痛苦的一面。
所以《親愛的小孩》就像“把丑話說在前頭”,集中表現了婚姻和生育中那些不怎么美好的真相。
劇版的故事改編自王小帥的電影《左右》,其中秦昊和飾演謝丹的劉威葳都曾經出演過這部電影。
不過當時秦昊還不如現在出名,只演了一個邊緣小角色,連個正臉的鏡頭都沒有。
而劉威葳是電影的女一號,叫玫竹,也就是現在劇版的方一諾,張嘉益演的肖路。
《左右》的故事主要集中在“離異父母(肖路和玫竹)為了拯救白血病女兒無奈再造娃”的故事上。
電影劇本只展現了女兒禾禾5歲時得了白血病,但此時父母已經離異,并各自組建家庭。
為了治療禾禾的白血病,兩人在試管多次失敗后,只能無奈選擇“最原始”的方法完成受精,這件事本身就有強烈的家庭倫理道德沖突。
電視劇《親愛的小孩》將《左右》的故事進行了擴充,從女兒禾禾出生那天開始講起,選擇了方一諾“新手媽媽”的視角。
從新手媽媽的孕晚期開始,一直到分娩、坐月子、周歲、出軌、離婚、再婚……以完整的時間順序講述來龍去脈。
劇集的信息量比電影大很多,創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很多電影中沒有的細節,也就是我們在前8集中看到的那些令沒有結婚和生育過的觀眾感到恐懼和憤怒的橋段。
關于開篇:
很多觀眾都被開篇任素汐那個孕晚期的形象嚇到了,因為這些現象非常真實而且殘酷。
臉上長斑,妊娠紋,小腿和腳腫脹,腰疼等等這些消耗,都是孕期后期會出現的現象。
這些身體上的變化都是孕育新生命的代價,而且很多都無法恢復,造成的是永久損傷,并不是像懸浮劇演的那樣干嘔兩下就叫懷孕了。
關于分娩:
分娩當天自然是全家最緊張的一天,速度因人而異,但是是真的疼,而且特別消耗體力,要帶著巧克力和紅牛在身邊,防止虛脫。
那么分娩到底有多疼呢?就是不想再經歷第二次的疼。有些產檢機構和醫院有疼痛模擬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下,就知道女性承受了多大的疼痛。
當然現在醫院都有無痛,也就是麻藥,如果是順產還符合無痛的條件,可以果斷上無痛。
但整個過程都因人而異,有非常大的變數,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能順利生產非常難得。
關于胎盤:
劇中出現了一個橋段,就是方一諾剛生完,肖路沒有第一時間出現,而是把新鮮的胎盤拿給了他媽,這樣做確實讓人很不舒服。
關于生育完胎盤到底要不要帶走,怎么處理,醫院都會征求家屬的意見,可以選擇自己拿走,也可以直接就留在醫院銷毀,還有收購以及把胎盤做成膠囊的產業鏈。
如果有備孕計劃或即將生育,也要提前查一查這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和老輩的意見達成一致。
關于老輩:
在這部劇中聽到最讓人生氣的一句話就是李勤勤飾演的肖母不斷重復,我當年帶大了兩個孩子,有經驗,現在還帶不了一個孫輩?
其實這個邏輯就像父母參與孩子家的裝修一樣,過去的經驗對現在并不適用,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被子,父母輩更多起輔助作用比較好。
尤其是片中肖母又是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人設,表面上是打著為誰好的理由,實際行動卻一直在添亂。
關于焦點:
生育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慶祝以及迎接“新生兒”。
當全場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只有方一諾的母親關注到了新手媽媽口渴卻無力勾到水杯。
而包括爸爸、丈夫、閨蜜、岳母等其他人,都不約而同地忽視了產婦的感受,全場的聚光燈都是孩子的。
相信很多觀眾看到上面這個細節既氣憤又辛酸。
關于抑郁:
產后抑郁也是一個熱詞,個人所理解的產后抑郁是一種新手媽媽面對生育這件事思緒萬千,同時又不知所措,并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的各種情緒。
另外再加上疲勞、激素大起大落、驚嚇還未消退等等,當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過于強烈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時,就抑郁了。
實際上,如果看過原電影《左右》以及《親愛的小孩》后面的情節,會發現這個故事暗中有一點鼓勵生二胎的意味。
就像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個道理,如果肖路和方一諾本來就有第二個孩子,又保存了臍帶血,就能很快治愈第一個孩子禾禾的病。
但我們都不能預測自己的命運,誰也不會提前想到這么多,當二人已經離婚多年各自成家,又突發了這樣的情況,于是就產生了故事中那個非常尷尬的結局方案。
不過,電視劇版《親愛的小孩》前幾集把生育和婚姻拍得太可怕了,以至于勸退了不少觀眾。
如果細品后面的情節就能看出故事對鼓勵二胎的暗示。
總結來說,《親愛的小孩》有很多優點,比如劇中人不懸浮,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細節都表現的很真實,而且視覺方面也很重視調色,每場戲都以各自不同的調色來烘托氛圍。
這部劇是把“父親”的角色進行了很大的“弱化”處理,當然這也是寫實的,畢竟當下社會“喪偶式”育兒并不是少數。
許多觀眾說:這是結婚生育的反向宣傳片。
但這部劇出現是為了讓更多的女性做好心理準備,生育絕不是游擊戰,而是持久戰。
婚姻也不是兒戲,現在年輕人閃婚的多,雖然離婚冷靜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閃離的概率還是相當高的。
婚姻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么美好,校園到婚紗,攜手就能白頭,而是客觀存在著太多的“雞飛狗跳”,太多的“雞毛蒜皮”。
謹慎地進入婚姻,成熟地完成生育,每一步都清晰地知道后果,這才是維系穩定家庭、穩定親子關系的良好心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