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國產劇引起了爭議。
有媒體指出,熱播劇《親愛的小孩》的劇情過于狗血。
是在「販賣焦慮」,請適可而止。
然而,低頭一看評論,卻發現沒有太多附和文章的觀點。
比如高居第一位的,就表達了相反的意見。
「狗血嗎?極端嗎?現實生活比這抓馬的多了去了……」
這條評論,已經得到了1萬+的點贊
緊隨其后的多條高贊評論,也都認為說本劇「狗血」并不合適。
表示,劇中的情節是真實地反映了現實本身。
魚叔印象里,往年國產劇的爭議焦點都在「懸浮」。
沒想到,這一回卻為「真實」的問題而吵了起來。
《親愛的小孩》是真的為了收視率,才故意制造的狗血劇情嗎?
「販賣焦慮」這個罪名用在這部劇上,到底合不合適?
今天,魚叔就來和大家說說。
《親愛的小孩》是根據王小帥的電影《左右》改編而來。
電影曾在第58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劇本銀熊獎。
故事講述了一對夫妻離婚后,各自組成了新的家庭。
《左右》
然而,跟著母親生活的女兒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普通化療控制不住病情,又找不到合適的骨髓源。
母親只能去找前夫,再生一個孩子,用新生兒的臍帶血去救現在的女兒。
經過多次人工授精失敗后,他們決定來真的。
從而,引發了兩個家庭的倫理難題。
《左右》
這樣的劇情乍看起來的確夸張,但絕非虛構杜撰。
《左右》的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曾經在CCTV-12播出過,節目名為《法律講堂:兩個家庭救一個孩子》。
在畢淑敏的長篇小說《血玲瓏》中,也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同樣是一位母親為了給女兒治病,決定再生一個基因相同的孩子。
只不過,女兒的親生父親不是前夫、也不是現任,而是一個強奸犯。
同名電視劇《血玲瓏》
不過,《親愛的小孩》的劇情還沒到這一步,就已經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電影的基礎上,電視劇補寫了不少前傳,讓劇情從夫妻離婚之前開始講起。
治病的焦慮還沒到,先說了生育的焦慮。
故事開篇,方一諾(任素汐飾)擦掉自己的妝,臉上的妊娠斑一點點顯現。
解開上衣,望向鏡子里的自己。
一道道妊娠紋,如同閃電一般排列在巨大的肚子。
她的臉上先是掠過一絲驚異。
緊接著眼眶濕潤,委屈卻又堅韌。
最后她對著鏡中的自己,擠出了一個帶淚的微笑。
在過往的影視劇中,孩子的到來總伴隨著歡欣鼓舞。
驗孕棒上的兩道杠,小兩口的幸福相擁,簡單的幾個場景將懷孕這件人生大事一筆帶過。
即使小腹漸漸隆起,依然有精致的妝容、姣好的身材。
但,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并不現實。
在《親愛的小孩》中,懷胎十月,是個扒掉「體面」的過程。
畫面中的方一諾,呈現出奇特的形象。
她深深地駝著背,仿佛整個人下一秒就將被大肚子拉扯到地上。
此外還有手腳的浮腫,使得自己行動十分不便。
生產后,所有人都圍著孩子轉。
沒人注意到力竭口渴的方一諾。
只有親媽看到她伸手夠水杯,趕緊跑上前給女兒遞水。
此外,孕婦還要忍受心理上的折磨。
產后傷口還沒愈合,不能隨意走動。
方一諾一向愛干凈,但由于打了麻藥,即使排泄了孕婦也無從察覺。
直到丈夫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
「什么味兒?」
她才意識到,自己在親朋好友面前,失禁了。
這一幕幕,讓不少網友炸了鍋。
有的人表示懷疑:生活中哪有這樣的?
認為這是刻意制造沖突,煽動恐婚恐育。
殊不知,現實只會更加觸目驚心。
之前有一則視頻火爆全網。
3分鐘,5位母親。
講述了生孩子前從未有人告訴她們的痛苦經歷。
其中大部分都是「冷知識」,比如:
生完孩子后,你基本上要再痛一遍!把一袋叫做胎盤的肉「生」出來。
之后最多長達六周里,會在半夜睡醒,汗流浹背,也有可能是冷汗。
出院后,當你以為一切都正常了,但你上廁所時,可能會把子宮「拉」出來。
還有產后惡露、痤瘡、妊娠紋,以及腹部皮膚松弛等等。
妊娠紋、皮膚松弛,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但當視頻中的女性坦露肚皮,仍然觸目驚心。
更震撼的是,當她們描述完,都會風輕云淡地說一句「normal(正常)」。
而評論區里,很多網友表示:
「全他媽是真的」
既然這些都是真的,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呢?
我們總是歌頌母親的偉大。
對于偉大背后的痛苦與不堪,卻避而不談。
馬伊琍曾在微博轉發過一篇「陰道啞鈴」的文章。
本想提醒女性同胞,注意調養恢復。
不料,評論區里的熱評,滿是質疑。
「一定是被盜號了」
痤瘡、漏尿、子宮脫落,都是正常的。
但女性公開討論生育的代價,卻成了不正常
僅憑他們的口述與坦露出的腹部,就能深切感受到一種痛感。
而更多的,還是是鏡頭下無法記錄的。
除了生育焦慮,《親愛的小孩》還刻畫了各種家庭矛盾。
比如,婆媳之間的矛盾。
婆婆當著兒媳婦的面,把生孩子比作老母豬生崽。
兒媳婦剛生,等不及探望一面,火急火燎地就拿走了自己孫女的胎盤。
為的是燉給自己的小兒子,補身子。
聽上去不可思議,但找到共鳴的人不在少數。
除了婆媳關系,夫妻之間的關系也遭到了挑戰。
在電視劇中,丈夫肖路是一個不著調的男人。
生產前,妻子想吃一碗辣椒面。
肖路卻以孕婦不能吃辣的理由,給她帶了一碗不辣的面
嘴上還說著好話,自己陪著她一起吃不辣的。
但實際上,肖路已經在面攤那兒吃了一碗辣椒面。
在他心里,或許還以為這樣的行為是出于好意。
陪老婆在醫院待產時,肖路突然接到了一個工作電話。
一諾嘴上讓他回去先忙工作,沒想到他還真的拋下自己走了。
回到家,肖路發現同事已經幫忙解決。
他也沒立即返回醫院,而是在家喝起了啤酒,看起電視。
等到一諾要生產時,肖路還在家待著。
直至接到丈母娘的電話,才急急忙忙往醫院趕
老婆生產完,他第一時間是想著把胎盤送給母親。
所以,當一諾從產房出來時,他又是不見人影。
生產后,兩人的矛盾日益加深。
先是對月嫂喂奶粉的問題產生分歧。
后是夜里起床照顧孩子,發生爭吵。
肖路認為妻子和自己不同,可以白天補覺,而他需要白天上班
在照顧孩子時,也不知道很多事情。
如何換尿布,什么是爬服,完全不清楚。
顯然,對于經歷過生育的家庭而言,這些大大小小的雞毛瑣事,并不顯得夸張。
雖說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會那么不著調,置老婆于不顧。
但像肖路這樣把自己排除在生育、照顧嬰兒之外,還認為自己理所應當的老公,并不在少數。
他們渾然沒有發覺到自己的自私,只是想當然地將妻子的焦慮,看做是一種過度的緊張。
最終制造出一場「喪偶式育兒」。
肖路看上去溫和冷靜,不喜跟人爭執。
遇事就說「好的好的」,被罵就說「我錯了我錯了」。
但這一切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種逃避的心態,不想讓自己有更多的麻煩。
而不是站在妻子這邊,一起為孩子的事出力。
而一諾看上去個性比較急,生產后顯得比較緊張,說話也有些咄咄逼人。
但這恰恰是新手母親最真實、普遍的狀態。
如果這份焦慮,沒有得到身邊人的理解和分攤,自然會被更加放大。
最終只能在一場喪偶式育兒中,無法抽身。
與其說,電視劇是在「販賣」焦慮,不如說是將這種焦慮「分享」出來。
讓更多人看到廣大產婦真實的心理狀況。
這并非是為觀眾「上刑」,而是呼吁人們「直面現實」。
莫言說過一句話:
「我有一種偏見,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影視劇也不可能永遠只用來歌頌美好的生活,也不可能都成為消遣放松的娛樂。
暴露社會的問題,揭開生活的酸苦,也應當成為現實主義影視作品的擔當。
近些年,涌現出了不少直面現實焦慮的國產劇。
如《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聚焦年輕女性的「年齡焦慮」「職業焦慮」。
《小歡喜》《小舍得》則關注教育問題,直面「雞娃焦慮」
焦慮,本是人生常態。
它不是一部影視劇就能制造與放大的,也不是一部影視劇就能解決與逃避的。
而是現實生活中,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綜合的結果。
而影視劇能做的,是將它們暴露出來,分享出來,從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理解
當然,在不斷觸碰到觀眾情緒痛點的同時,如何把控好「度」也成為了一道難題。
很多時候,影視作品需要強烈的戲劇沖突,從而達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在這一點上,觀眾們對國產劇總是更苛刻些。
同為育兒題材,《親愛的小孩》完全可以對標日劇《坡道上的家》。
后者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
而劇中全職媽媽的經歷更是讓人感到深深的絕望。
她產后抑郁,奶水不足。
孩子半夜又哭又鬧,她沒睡過一個好覺,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可她的丈夫非但不曾幫手,還甚至總是貶低她的價值,對她PUA。
她的婆婆則處處替自己兒子說話。
孩子夜哭,她擔心影響兒子休息,居然提議讓他出去住酒店。
對兒媳則是冷嘲熱諷。
孩子發育緩慢,她就指責兒媳做得不夠好。
一面指點江山,一面又冷眼旁觀。
最終,她被逼瘋。
在精神錯亂中親手將自己的孩子,淹死在浴缸里。
這部劇用極端的情節,控訴了喪偶式育兒模式下,對女性的剝削。
同時,也呼吁更合理的男性產假制度。
影視劇作為受眾面最廣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本事就承擔著監督社會的功能。
在反映社會現狀時,它需要照顧到公序良俗,這不假。
但有時就像魯迅說的,需要一些過火。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
任何時代,我們都不需要粉飾太平的贊頌歌。
一部好的現實題材作品,應當為觀眾的生活照明出口。
很慶幸,在一些國產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微弱星火。
而這火光,正是生于焦慮。
作為看客,影視作品的沖突矛盾,讓我們看到了他者的困境。
可以選擇不屑一顧,大罵一句「極端」。
也可以繼續忽視,裝作瞎子信步向前。
但誰也無法預料命運的前路,當困境出現在我們自己的周遭,誰也不能再假裝沒看見。
何況,今天被人們熱議的「焦慮」,是多少人要緊牙關走過來的昨天。
也是無數人將要踏上的明天。
是方一諾一人的生育焦慮,也是千萬人的「困境」。
焦慮,源自關注。
若真能販賣,應當是無價的。
正如百年前,孫瑜導演說的。
「影戲假如能用來描述民間的痛苦,至少可以促進社會的自警。
讓社會自己想一想,應該如何的改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