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4年,魔法世界再次歸來。
只可惜,這全球最大IP吸金力不再。
上映快一周,離破億還有一段距離。
口碑更是崩了。
豆瓣評分一路下跌到6.2,很快就要不及格。
這個成績,也將成為包括《哈利·波特》系列在內最差的一部。
海外口碑同樣慘不忍睹。
IMDB評分6.7,爛番茄新鮮度僅有58%。
而今天更是傳出驚人新聞——
#華納或提前終結神奇動物系列#
自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中國正式上映,銀幕上的魔法世界已經伴隨了我們20年之久。
誰也想不到,這個火遍全球的大IP,居然在今天淪落到如此地步。
真是讓無數哈迷感到心酸無奈。
借這個機會,魚叔也跟大家好好聊聊這部翻車的新片。
以及,這個頂流的崩塌。
《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
Fantastic Beasts: The Secrets of Dumbledore
《神奇動物在哪里》第一部上映于2016年,恰是《哈利波特》系列完結五年之后。
魔法世界的大門再度開啟。
對于廣大哈迷來說,如同久旱逢甘霖。
由于它將時間線放在了《哈利波特》之前的70年,劇情完全獨立。
所以,對于路人來說,《神奇動物》系列也毫無門檻,無需補習前作也能輕松踏進魔法世界。
而對于哈迷來說,則擁有更多的樂趣。
一來,可以進一步擴充魔法世界的了解。
比如,第一次出現的美國魔法部。
就跟英國魔法部的風格截然不同。
二來,也可以從種種細節中尋覓《哈利波特》中的熟悉元素。
像親切的霍格沃茨校園、脫口而出的常用魔咒、書本中反復念誦的歷史人物……
任哪個哈迷,都會心中一顫。
《神奇動物在哪里》原本指的是魔法世界的一本暢銷書,也是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入選教科書。
書中詳細記載了魔法世界中各種神奇怪獸的資料。
書是真實存在的,各位麻瓜也可以購買。
作者是神奇動物專家,紐特·斯卡曼。
也就是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的主角。
跟隨他的歷險,我們可以看到本系列最大的樂趣——
神奇動物。
早在《哈利·波特》中,我們就見過零星的神奇動物。
如需要先鞠躬才能馴服的兇猛動物,鷹頭馬身有翼獸。
或是見過死亡的人才能看見身形的神獸,夜騏。
這一次,更多的神奇動物悉數登場。
生怕觀眾單個看不過癮,這回直接弄了一個動物園。
比如全片最萌、沒有之一的,嗅嗅。
它非常調皮,喜歡收集發光的東西。
再比如,護樹羅鍋。
體型瘦小,方便攜帶,是開鎖的一把好手。
還有,鳥蛇。
可以任意伸縮,變大或變小。
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蛋殼是銀。
此外,還有專家親身示范如何溝通交流、捕獲馴服。
讓無數哈迷,姿勢大漲。
故事從紐特來到紐約開始說起。
他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對神奇動物的尋找和研究。
在許多關鍵時刻,這些神奇動物都大顯身手。
紐特一度被魔法部抓住,還被判了死刑。
全靠護樹羅鍋開鎖,救回一命。
逃離魔法部時,又得到了「卷翼魔」的?幫忙。
在第一部結局,則依靠「雷鳥」來收拾大戰后的爛攤子。
大翅一揮,風暴便來,所有麻瓜都被施加了遺忘咒。
除了紐特尋找神奇動物這條主線,影片還暗藏著另一條正邪大戰的輔線。
即史上最危險的黑魔法師——格林德沃。
前兩部,格林德沃都是由約翰尼·德普飾演
早在《哈利·波特》中,格林德沃與鄧布利多的過去就曾被多次提起。
兩人從密友,到戀人,再到最后分道揚鑣,相互對抗。
不僅是魔法歷史上的一段傳奇。
也成了魔法世界外,哈迷們最愛磕的一對CP。
第三部,格林德沃改由麥斯·米科爾森飾演
但,這條暗線也埋下了一個糟糕的敗筆。
讓它與原本的主角——紐特和神奇動物,形成怪異的矛盾拉扯。
從而導致系列逐漸走向崩壞。
《哈利波特》系列八部電影,均分達到8.5分+,最高9.1。
而到了《神奇動物》系列:
7.7,7.0,6.2。
三部連著大退步。
究其原因,首先就在于趣味性大大降低。
人們之所以對《哈利波特》著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書中構建的這個神奇而有趣的魔法世界。
而《神奇動物》原本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借紐特的視角,進一步拓展魔法世界。
第一部,還算是用嗅嗅、護樹羅鍋等神奇動物,貢獻了一些新鮮感。
可到了續作,只讓人眼前一黑。
第二部拿出了騶吾,第三部奉上了麒麟。
其他,就沒了。
甚至于,神奇動物,不再是《神奇動物》的主角。
騶吾
這也就是系列的第二大弊病——
主角漸漸邊緣化。
片名還叫《神奇動物在哪里》,官方男主是紐特。
第一部姑且還是他在找尋神奇動物的路上,碰巧遇上了格林德沃。
但到了后面,他則完全成了鄧布利多的手下。
先是調查格林德沃的線索,后又跟著一同阻止格林德沃的陰謀。
明明是主角,干的卻都是配角的活兒。
就連海報也從C位,一步步「靠邊站」。
第三部女主都幾乎消失
就這樣,紐特成了「假男主」,神奇動物也紛紛成了「工具獸」。
第一部中跟劇情緊密關聯的巧妙安排消失殆盡,幾乎所有的神奇動物都變得毫無趣味,缺乏新鮮感。
曾經的片名「神奇動物在哪里」是一句設問。
讓觀眾帶著好奇心,在尋找神奇動物的冒險中,獲得新知識、新趣味。
如今的片名,成了一句滿臉懵逼的疑問:
「神奇動物在哪里?」
紐特與神奇動物已經不重要了。
故事的重點,已經都要讓位于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恩怨情仇。
當然了,在原作中,兩人的故事只是一筆帶過。
如果想重新好好講,足夠精彩,那也可以。
但影片在這一方面也非常糟糕,這就是系列下滑的最后一點——
劇情太敷衍。
《神奇動物》系列的故事,已經不再有《哈利波特》中那種細膩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
也沒有完整刻畫一個核心人物的內心沖突與成長變化。
而僅僅是流于臉譜化的勾勒。
第二部中,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嚴重。
除了更加炫目的特效,全片幾乎沒有留下深刻的記憶點。
到了第三部,問題繼續加劇。
增加的一系列新角色新故事,只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冗余。
毫無存在感的中國巫師,毫無意義的小隊任務,毫無價值的臥底反水。
所有的故事都像是一場接一場機械化地堆砌。
它們存在的價值,除了增加電影時長,就是給CP做陪襯。
內地院線版刪了這句話
而對于鄧布利多的刻畫,也遭到了諸多詬病。
在《哈利·波特》中,他一直以極其睿智、縱觀大局的形象。
一個眼神,簡單幾句臺詞,就足以讓人感到高深莫測。
但在《鄧布利多之謎》中,鄧布利多只讓人感覺扁平無力。
善良、聰明,全靠自己說。
可看到最后,也沒發現作用到底在哪兒。
缺乏了細膩的刻畫,只讓人感到進入了耽美偶像劇。
傳奇魔法師的形象,只剩下先入為主的名號這一空殼。
《哈利波特》系列從來不是簡單的爆米花娛樂片。
從小說到電影,都是借助了一個新奇有趣的魔法世界,來表達一種深刻的主題思想——
既表達了JK·羅琳對多元文化、反種族歧視的呼吁,也包含了對所有青春少年成長之痛的撫慰與鼓舞。
這,也是許多人對《神奇動物》不爭氣的憤怒。
因為后者已經淪為一個大IP收割情懷的商業套路,不再對深刻主題抱有任何的努力。
當初第一部的推出,還算是兼顧了對非粉絲的考慮。
用千奇百怪的神奇動物,奇幻詭譎的神秘魔法,讓人們繼續被這個魔法世界深深吸引。
到了續作,它徹底變成了獨屬于粉絲的狂歡。
霍格沃茨、魔法石、鄧布利多、鳳凰、點燈器……
一眾熟悉的元素,足以讓每個粉絲歡呼雀躍。
可惜,再多的彩蛋,也救不回故事的平庸。
劇作上的乏力,就靠特效拉回顏面。
尤其到了第三部,魔法的施放到了一種近乎濫用的地步。
但他們似乎忘了,《哈利波特》吸引讀者的從來不是花里胡哨的視覺特效,而是打破常規、顛覆常理的想象力。
很難想象,這樣的作品,依然是出于原作者羅琳之手。
在第二部失利時,有人歸因于羅琳只會寫小說,而編劇能力不足。
于是,第三部請回了一位曾擔任過《哈利·波特》系列的編劇。
最終成果也都看到了。
《鄧布利多之謎》全面崩潰。
而且新編劇的加入,徹底打亂了J.K.羅琳對整個系列的構想。
其關鍵一點,就是鋪墊了兩部電影的「默默然」潦草收尾。
「默默然」是年輕的男女巫師在過度壓抑自己的魔法力量之后,表現出的一種不穩定的、無法控制的黑暗力量。
在電影中,一個年幼的巫師遭到麻瓜的霸凌后,體內的魔力變得難以自控,爆發了默默然。
它的存在,代表了當時麻瓜對于巫師的排擠與歧視。
在前作中,他一直是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爭奪的焦點。
鄧布利多的妹妹,因為「默默然」而死。
而格林德沃則是想利用「默默然」,徹底消滅麻瓜。
顯然,它才是前兩部中最重要的「神奇動物」。
有了它,整個系列才能真正扎根于「神奇動物」這個核心。
才能讓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有了根本性的沖突。
而第三部這番大刀闊斧的改動,無疑于自毀長城。
不光辜負了過去所有的鋪墊,也浪費了觀眾的一片真心
導演大衛·葉茨曾解釋為什么J.K.羅琳會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它宣揚一種精神,你可以與眾不同,做想做的自己,你應該為做真實的自己感到驕傲,無論你有多古怪,無論你如何感知自我,你在世上總有一席之地。」
《哈利·波特》系列給了那些「不合常規的人」提供了一個避難所。
就像書中被麻瓜歧視的巫師,又或是只會跟動物打交道的紐特。
那些「異類」,都能在這個包容的魔法世界中找到共鳴。
那些無處不在的包容理解,各種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才是這個系列經久不衰的真相。
而如今的《神奇動物》系列卻將這些一一拋卻。
只剩下無聊爛俗的套路玩法。
意想不到的是,崩潰的不僅是銀幕上的魔法世界。
銀幕之外,劇組也遭受著巨大危機。
J·K·羅琳,因為跨性別言論而引起爭議,幾近要被哈迷封殺。
約翰·尼德普,因為家暴的官司,退出劇組,導致大反派格林德沃臨時換角。
埃澤拉·米勒,因為尋釁滋事在首映前被捕,為整個劇組摸黑。
戲里戲外,都深陷困境。
怪不得,華納打算提前結束這個系列。
將原本計劃的五部曲,以目前的三部曲告終。
糊弄觀眾,最終必然得到反噬。
然而。
投資方可以把爛攤子一撂,拍拍屁股走人。
廣大粉絲卻只能愣愣地發問:
那個美好的魔法世界還會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