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圈又曝出一起性丑聞。
日本名導園子溫,借職權之便強迫女演員發生關系。
基本上對主演過其電影的女演員都下過手。
甚至許多三觀炸裂的爆料。
《愛的曝光》
幾天前,園子溫手寫道歉信。
默認了潛規則行徑。
以往,類似的性丑聞都會遭到全網的口誅筆伐。
然而這次,網友們的反應卻是「毫不意外」。
因為在大家眼中,園子溫就是一個拍「變態片」的「變態導演」。
他的作品中充斥著大量色情和暴力。
那么,生活中能干出這樣的事似乎也并不奇怪。
同理,人們對金基德的性丑聞也抱著類似的看法。
這就牽涉到一個經典的話題:
導演本人的品行與作品內容的道德性可以等而視之嗎?
今天不妨借著這次事件來聊一聊。
先來回顧一下園子溫性丑聞的來龍去脈。
3月底,演員松崎悠希在社交媒體上曝出猛料。
聲稱園子溫性侵女演員,而且公開表示「跟我發生關系我就給你工作」。
他甚至曾放出豪言,自稱基本上對主演的女演員都下過手
據爆料,園子溫在說服女演員時的常用話術是「如果讓我住下的話,明早給你做松餅吃」。
他還有很多怪癖。
比如,要求女演員一邊給男友打電話,一邊和他發生關系;
遭到拒絕后,會當著對方的面與另一個人發生關系…
最可怖的是,還利用其他演員幫他設局誘騙女孩。
爆料者表示,他認識的人中,受害者就有幾十人。
他也借此呼吁更多受害女性站出來,揭發園子溫的惡行。
4月6日,園子溫作出回應。
他在道歉信中寫道:
「針對此次2022年4月5日發布的周刊女性文章對所有相關人員、以及作品觀眾等各位所造成的困擾,我感到非常抱歉。我缺乏作為電影導演的自覺,沒有周全考慮周圍人,今后會重新審視這點。」
雖然信中也提及「雜志報道中有很多與事實不符」。
但整體態度是默認了性騷擾和性侵的指控。
后續,是枝裕和等日本電影人紛紛發文斥責。
讓這件事進一步出圈。
原本屬于小眾圈子里的園子溫,也被曝光在了大眾視野當中。
類似的性丑聞,在演藝圈時有發生。
最出圈的是哈維·韋恩斯坦事件。
一度只手遮天的好萊塢大佬,對女演員威逼利誘實施性侵。
受害者超過100人。
引發娛樂圈大地震,由此衍生出著名的「metoo」運動。
還有享譽國際的導演伍迪?艾倫,曾被指控性侵韓裔養女。
還在62歲時與養女結婚。
在影壇上引起軒然大波,一時眾說紛紜。
除此之外,還有鬼才導演波蘭斯基。
他在好友杰克·尼科爾森家中,誘奸了一名未成年模特。
以及執導過《末代皇帝》的大師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曾經公然欺侮女演員,未經溝通安排了一場真實的強奸戲……
這些性丑聞曝光后,顛覆了不少人的認知。
但園子溫的情況則有所不同。
很多網友基于「人如其文」的態度,表示毫不驚異。
還有人說「什么樣的人,拍出什么樣的作品」。
韓國導演金基德也屬于類似的情況。
作為韓國情欲片大師。
他的作品尺度極大,充斥著暴力和情色元素。
即使在電影市場相對開放的韓國,很多都未能上映。
而現實中,金基德也曾被指控品行不端。
據傳拍戲過程中,有過毆打女演員的行為,甚至還強迫女演員拍劇本中沒有的大尺度戲份。
三名女演員曾當面作證指認他的罪行,詳細揭露受侵害過程。
金基德因此被首爾中央地方檢察院立案調查。
園子溫事件爆發后,有網友稱他為「日本金基德」。
因為他的電影也都是「三觀不正」的黃暴內容,從不掩飾對原始的欲望的表現。
畫面也都十分生猛,充滿大尺度情色畫面。
比如,改編自真實血案的電影 《冰凍熱帶魚》,在香港上映時,被定為「三級」。
片中,有赤裸的床戲和強奸片段。
還有,同樣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戀之罪》。
女演員全裸出鏡,演繹了私生活混亂的站街女的故事。
最為諷刺的是電影《埃舍爾街的紅色郵筒》。
片中的女演員為了電影夢,將導演視作上帝,匍匐在地上崇拜,赤裸地表達愛意。
對照新聞來看,如同導演的一場意淫,諷刺十足。
也難怪不少網友調侃,他的電影早已暴露了本性。
當「無恥」的藝術照進荒誕的現實。
該如何看待創作者和作品的關系呢?
的確,我們很難徹底將導演與作品剝離。
畢竟作品很大程度上基于創作者個人的現實經驗。
園子溫也不例外,他直言他在電影中燃燒著自己的全部欲望。
他也的確把自己的成長經歷都拍進了電影。
比如,他的作品中常見的十字架和教堂等宗教元素。
源于他曾加入宗教團體的經歷。
還有,《冰冷熱帶魚》開場時,三口之家在壓抑沉悶的氛圍中咀嚼速食飯菜的場景。
正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失望。
但對現實的反映并不等于現實本身。
一如柏拉圖最為著名的洞穴理論。
電影更像是洞穴里的陰影,折射了一部分現實,但不等同于真正的現實。
除了導演的個人經驗,更投射了普遍性的社會情緒、復雜人性。
就像園子溫的電影,早年就在許多國際影展中頻頻嶄露頭角,如今已在影壇自成一派。
正是因為在情色和血腥之下,人們看出了日本現代社會對人性的長期壓抑和規訓。
而且,羅蘭?巴特最有名的「作者已死」的觀點認為,創作者在完成作品后就與作品脫離了關系。
對作品的主宰地位也由創作者讓渡給了接受者,即觀眾。
就像很多人對某個作品的喜歡,是因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駕駛我的車》
正如園子溫的電影之所以受到推崇,并非是因為它反映了導演的個人經驗。
而是觀眾從血腥、殘暴的故事中,窺見了自己內心的陰暗面。
也從短暫的柔光中,體會到自己與人物共通的深深的愛與孤獨。
金基德的作品同樣如此。
他的作品并沒有因濃艷、大膽的情愛片段流于膚淺。
反而以獨特的電影美學,呈現了邊緣人的生存困境,探索著人性與欲望的永恒話題。
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
他也因此早已位列電影愛好者必看的亞洲導演序列。
這都是作品本身產生的客觀影響,很難被創作者的劣跡真正抹煞。
其實縱觀影史,不少大師級導演都是世俗意義上的「品行不端者」。
比如希區柯克就對女演員PUA、性騷擾。
日本大導北野武,現實中更是公認的「流氓」。
但顯然,這些并沒有妨礙他們的作品在影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
戴錦華老師曾說,人品和文品要分開。
人品指個人對待他人的品行。
文品指創作者對待作品的態度。
固然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最值得尊敬。
但藝術和現實一樣,不盡完美。
單就藝術而言,作品才是重中之重。
現實是復雜的,電影卻濃縮了更復雜的現實。
至少不應因個人的過失,徹底抹殺作品的價值。
何況藝術常常產生于偏執、狂熱的創作者。
「天才」與「混蛋」,有時只是一線之隔。
當然,將導演和作品分開看待,并不意味著縱容惡行。
韋恩斯坦、伍迪·艾倫等導演的例子就敲響了警鐘。
早些年他們沒有被聲討,但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各自付出了代價。
韋恩斯坦被判監禁23年,驅逐出美國制片人工會,終身不得加入。
伍迪·艾倫的丑聞令他面臨拍不了片、作品難以登陸北美院線的窘境。
貝托魯奇在丑聞曝出之后,也在外網遭到一眾名人的抵制……
不夸張地說,希區柯克如果放在如今,肯定也是生涯盡毀
本是大師,卻落得如此慘淡。
這在創作層面,無疑是可惜的。
誠然,對觀眾來說,私德和作品可以分開看待。
但對創作者來說,私德和作品同等重要。
畢竟,如今環境下,丑聞足以斷送一個人的藝術生涯。
偉大的作品不一定源于偉大的藝術家。
但藝術家一旦隕落,偉大的作品自然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