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2年第7期
張嘉佳:小世界的一枚創可貼
文/本刊記者 陳敏
“書里有我的病和藥” 作家張嘉佳生病了,瘦了20多斤。 2021年6月27日,他心悸、出汗、手震顫到拿不住手機,“‘水泥’從脖子往下灌到胸口,只有心臟跳得異乎尋常,激烈又疼痛”。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后,他被確診為焦慮癥、抑郁癥、驚恐癥三癥齊發。 最壞的時候,張嘉佳一日要吃11種藥16顆,說自己“精神不能集中,情緒紊亂,別說寫書了,打兩行句子,都會不自禁地落淚”;他一邊定期服藥,一邊完成了新書《天堂旅行團》,“這本特別的書里有我的病和藥”。 “病”是顯而易見的,整本書似乎烏云壓頂,讓人有點喘不上氣。 主人公宋一鯉,單親家庭,一顆26歲的老靈魂,掙扎在生活底層。和大學戀人林藝結婚后,起早貪黑地工作,想讓未來好起來。然而,經營著小飯館的母親忽然病倒,甚至大小便失禁。愛人不堪重負,轉身離開……宋一鯉賣掉飯館換來60萬元,送母親去了療養院;多次求復合無果后,他萬念俱灰,開著破面包車晃蕩,意外遇上了小聚,一個得了腦癌的7歲女孩。她天天纏著他,警告他不要死,直到宋一鯉答應她好好活著,“遇見你,就像跋山涉水遇見一輪月亮,以后天黑心傷,就問那天借一點月光。” 張嘉佳用自己親歷的痛苦,創造了宋一鯉,也用一貫的善意,塑造了月光女孩小聚。他指望這本書能照亮孤獨者的一角,并在后記里委托了這個信任: “《天堂旅行團》寫于掙扎求生,只有自己聽到了那一聲‘砰’,然后心碎了一片片撿起來。每撿的一片,就是一行字,所以最后會有人說那段話:你的心在我這里,我會拼了命地保護它。那么,我把心交給你,它很脆弱,你也可以保管好它嗎?” 該書編輯李穎告訴《中國青年》記者,說作家構思了兩年,但真正寫書很快,10萬字也就幾個月。寫到一半時,張嘉佳因病停了下來,當時大家都比較擔心他的身體狀況,看完書稿后好一番感慨。 “雖然張嘉佳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個流行符號,但不管是劉十三還是宋一鯉,其實都有他自己的一部分,他都在堅持寫普通人。書即將印刷前幾天,他才把后記寫出來,應該是在他情緒的頂峰寫的。他毫不避諱、非常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包括脆弱。我發給一些同事看,所有人都被后記看哭了。” 學會和悲傷共處 張嘉佳走進會客室時,穿著寬大的黑色帶帽衛衣,一路帶風。人瘦了很多,眼睛和皮膚仍然發光。 事實上,就在幾個月前的春節,張嘉佳和父母一家三口分別去了三家醫院,“父親曾經心梗腦梗,做復查。母親心臟搭橋,而我去了精神衛生中心,繼續治療俗稱的‘精神病’。”
張嘉佳 “你燃燒,我陪你焚成灰燼。你熄滅,我陪你低落塵埃。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發。你歡笑,我陪你山呼海嘯。” 9年前出版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讓這位“80后”江蘇作家一炮而紅,400萬冊的年銷售額讓張嘉佳文體一度風靡。7年前他自編自導電影《擺渡人》,灰色收尾,此后繼續寫作,《讓我留在你身邊》講述寵物的人間童話,《云邊有個小賣部》記錄“生活在故鄉的外婆”,《天堂旅行團》則抒寫陌生人在命運低谷的互為光芒。 9年,4本書。上升期的張嘉佳并不高產,也為游戲、旅游和美食消磨時光。李穎笑著說:“張嘉佳很健康的時候,可能又想不到寫,去玩了。我在生活中不太敢跟這樣的人交朋友,因為他的心理情感太細膩了……但又是讓我挺敬佩的地方。出版社一般會安排冷靜理性的編輯,對接情緒豐富的作者,形成互補。” 雖然習慣社交隱遁,微信不回,突然消失,但天性敏銳的張嘉佳,將情感譜系越擴越寬,身邊的愛人親朋,遠方跋涉的陌生人,都在他的生命底色里流淌,融匯成文字的河流,流轉出無常里的世間情。 談及累計2000多萬冊的銷量,他自稱無大使命,只為傳遞一點善良,幫助跟自己一樣的普通人,學會和悲傷和希望共處,“回頭就是起點也沒什么,其間有星海山巒。”“你總會去到那些地方,雪山潔白,湖泊干凈,全世界都在對你唱情歌。” 給這個世界貼一枚創可貼 《中國青年》 : 《天堂旅行團》里的每個人物,幾乎都有不幸的故事。在多聲部交響樂的設計里,“不幸”是最初的基調,還是寫著自然發生的? 張嘉佳 :書里的角色,每一個都有原型,都有真實的成分。包括宋一鯉和小聚的經歷,都是這十幾年來對我沖擊最大的……這些故事對年輕讀者可能就沒那么友好,雖然主人公一個26歲,一個7歲,但承載的分明是老靈魂嘛。 《中國青年》 :天使小聚,也是身邊的原型嗎? 張嘉佳 :有新聞講述過一個女孩,“我很乖,我來過”,當時看了很難受。身邊也有一個朋友,從小身患絕癥,后來走了。所有這些,都融到了小聚的身上。有的讀者認為現實中小孩不應該說大人話,我也不想解釋。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有特別的地方,小聚的特別就在于,這么小,就那么懂事。 《中國青年》 :悲傷是一種生命常態,還是說,恰好“我”遇上了? 張嘉佳 :二三十歲時覺得悲傷是常態,會害怕或者想逃避。但到了今天,我覺得無論悲傷還是痛苦,我都沒有什么方法解決,就讓它自然而然發生吧。 我父親是好多年的心梗,后來又腦梗……有一年,我跟母親兩個人守夜,在醫院過春節。父親推進手術室之前,躺在擔架上面,還很努力地要掙扎著坐起來,跟我揮揮手說,兒子,再見。 在醫院里我守著父親,待了很長的時間。此前參加朋友的葬禮,也不是一次兩次。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會讓人越來越確定,悲傷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中國青年》 :你曾寫下,“希望父親病情穩定,不要走丟;希望母親不要流淚,我在的”。接納了這種悲傷之后,對于寫作會有什么影響? 張嘉佳 :我對自己認知很清晰,我沒有能力去做世界的一輪太陽,我能做的是什么?給這個世界貼一枚創可貼。如果再往前走,寫作方向很有可能會走歪掉。 《中國青年》 :歪掉是指什么? 張嘉佳 :我知道自己是一個脆弱的人,容易變主意的人,知難而退的人。所以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告訴自己,你要熱愛生活,你要堅持,你做的是對的……我才會變成現在這樣的矛盾體。如果想做太陽,很容易黑化。但寫一本書,給這個世界貼一個創可貼,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 子彈打過來時,我嘗試理解它的意義 《中國青年》 :距離《云邊有個小賣部》出版三年后,才有了這本《天堂旅行團》,其中三年是“躺平”了嗎? 張嘉佳 :不可能老是在半空中漂浮不定,讓很多人都能看到。做了出頭鳥,一定會有槍,對不對?那子彈打過來,就算打不死你也會把你打疼,所以那幾年是“躺平”的,我也只是想過普通人的日子,走到世界安靜的深處。 《中國青年》 :你剛才提到的“槍”是指什么? 張嘉佳 :因為我的作品有爭議,肯定是被打過很多槍,有說文筆華而不實的,也有說文筆簡陋的;有說文學性不強的,有說矯情的……很矛盾,但是從前我也不在乎。很簡單,我并沒有能力或者野心,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一座豐碑。對于寫作,我也不認為特別有使命感,只是肯定會一直按自己的要求寫自己想寫的,不管走到哪一步。 這些子彈本來是打不痛我的,寫《云邊有個小賣部》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那段時間,心理狀態很簡單,如果你不喜歡,就說明它不是為你準備的。 但是去年生病了,是顆子彈我都會疼。 《中國青年》 :去年生病跟這些惡評也有關系嗎? 張嘉佳 :大學有輕度抑郁,去年生病時三種癥狀一起發作,焦慮、抑郁跟驚恐,人就會放大情緒,變得特別脆弱。以前大家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矯情病,我不在乎。但到《天堂旅行團》,評論還說無病呻吟,其中蘊含的惡意就讓我特別難過。那些是我生命中特別真實的情感和經歷。為什么要被這樣對待?……但我最后還是會接受,不對抗悲傷、痛苦,也不對抗惡意,我要知道它們的意義是什么。 《中國青年》 :這個意義是什么呢? 張嘉佳 : 我塑造的人物,就是我的藥。遭受了世界那么多惡意,仍想努力給世界一個微笑。對于讀者,或者對于這個世界來講,唯一有價值的,就是我的作品本身,而非我個人。 我就是一個普通人,不值得被關注,這樣我也能活得比較自在。我的人生經歷都已經融在作品里,只想傳遞一點善意。 少年感,是一個執著度 《中國青年》 :書里面寫了很多種愛情,父輩的,白領的,村姑和支教老師的,但每一對愛都有缺憾。從少年至今,你如何理解愛? 張嘉佳 :以前特別想知道她為什么那么愛我,現在想理解她為什么放棄。包括女主人公青青被分手了,可能有些讀者就會希望她甩了那個男人并且讓他潦倒,但人生中沒有那么多純粹的壞人。 我們生活中的愛情很難評判對錯,一個人作出決定或者造成某個局面,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覺得每個時代的普通人都應該有善的回報。 我也不想故意塑造一個惡人。我找朋友也讀過很多案件的卷宗,但沒有去做這方面的創作,決定還是走自己的道路。 《中國青年》 :你是否感覺到當下年輕人對愛情態度的改變? 張嘉佳 :每個人心中其實是向往真愛的,但是真愛出現的時候,很多人回避。很簡單,可能越來越明確一點,你很難為另外一個人改變些什么。 《中國青年》 :她如果愿意為了你改變呢? 張嘉佳 :我會覺得對不起人家。 《中國青年》 :就像你說過的,“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張嘉佳 :光棍的好處就在這兒了,就會有少年感。很容易回到從前,寫作時沒有什么顧慮,能很清醒地感覺到,我心里還是有“少年”。 《中國青年》 :少年感,究竟是一種什么感覺? 張嘉佳 :看他對待一個人或者對待一件事物的執著程度。執著,意味著他可能觸摸到了善與惡之間的灰色地帶,但他仍然執著初衷。 《中國青年》 :你一直執著用寫作傳遞善意,這個執念是來自哪里? 張嘉佳 :上大學的時候,有位學者來作講座,那時我年少輕狂,就瘋狂找他的錯誤,因為年輕人總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你沒什么了不起。所以我舉手提問,很多問題都帶有攻擊性。講座結束之后,學者單獨把我留下來,給我倒了一杯茶,聊了一會兒天,也沒有聊講座的內容,就是心平氣和的。我云里霧里要告別時, 他說,張嘉佳,我把你留下來不是要跟你爭論誰強誰弱、誰對誰錯,我只是希望,將來你如果也面對一個質疑你的少年的時候,能跟我一樣心平氣和地給他倒一杯茶。 我當時不明白,后來經常在各種活動中遇到年輕人,他那段話就莫名其妙地反復浮現在我心里。 走到今天,無數的人曾伸出手說,張嘉佳,我拉你一把。這個世界會不停開花,希望我的書,是放進孤獨者心里的一朵。 《中國青年》雜志2022年第七期
監制: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朱玉芳 編輯:梁詩佳(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