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戰爭電影算是一種藝術表達的話,那么不同國家的藝術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我們所習慣的歐美國家的西方視角下的戰爭電影,大多凸顯個體在戰爭中的作用,且從個體的角度去解構戰爭;相反,在東方視角之下,在我國或者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戰爭電影往往被冠以集體藝術的表達。我們有著宏篇巨著《大決戰》,而曾經的蘇聯也有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的“解放”系列。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就是這系列中的一部,《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是一部講述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全面入侵蘇聯之后,遭到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英勇頑強的抵抗的故事,說是故事,實際上是一種記錄,記錄著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記錄著這個曾經的鋼鐵巨人的浴血戰斗。時至今日,本片基本上可以算是后無來者了。強大的動員能力在自由民主的國度自然是一種奢侈。而本片也在蘇聯解體后,成為了絕唱。
《莫斯科保衛戰》好在哪里?它的好絕不是部分觀眾認為的長達六個小時的影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個暫且不說,本片采用了全面的敘事角度,三位一體的為我們講述了二戰的戰場上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整個攻防過程。而且這個角度有利于后來人全面的了解戰爭。
本片在故事上為觀眾全面分析了二戰東線戰場上的各種因果。德國為什么要侵略蘇聯,為什么要撕毀合約,為什么要進行閃電戰?在歐洲戰場上不斷地獲得勝利的德國自然不會將野心僅僅局限于西歐一隅。希特勒的胃口僅僅是西歐是無法滿足的,在胃口日益擴大的時候,希特勒將目光對準了遙遠且廣袤的蘇聯。
因為蘇聯有著廣闊的國土面積,同時在蘇聯的西南有著豐富的資源礦產。這兩項對于希特勒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作為機械化部隊最為仰仗的能源,德國本國的產量并不豐富,即使是整個歐洲的產量也沒法對于一個急速擴張的國家有著更好的供應,于是,希特勒將目光對準了蘇聯。
然而此時此刻,蘇聯內部卻并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因為德國人是撕毀了合約之后,且在發起了進攻之后才由大使向蘇聯提交通知的,這種不告而攻的方式使得斯大林極為惱火。但是此時此刻除了朱可夫元帥之外,其余的將領們并沒有很好的備戰意識。于是,戰爭一開始,德國的進攻是極為順暢的。然而德國卻忘記了他們進攻的國家是一個有著戰略縱深的國家,他廣袤的國土是西歐國家遠遠不能比較的。
在第一輪進攻中緩了過來的蘇聯逐漸的蘇醒了,這個紅色的鋼鐵巨人開始組織了自己的有生力量進行反擊,于是,即使是德國的進攻路線很明確,但依舊是沒有辦法對于蘇聯形成致命打擊,希特勒原本計劃的進攻莫斯科來徹底擊潰蘇軍的想法也落了空。
影片中的德軍士兵們看著近在咫尺的莫斯科發出訕笑,然而就在這二十三公里的距離中,德軍卻再也無法繼續前行。1941年,斯大林舉行了紀念十月革命的紅場閱兵后,參演的戰士們隨即奔赴前線,這極大地鼓舞了蘇軍的士氣,此后,德軍徹底的陷入到了戰爭泥潭中,侵略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徹底的破產,二戰也因此發生了系統性的轉機。
一些影迷們對于本片的政治正確性有著吐槽,但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所謂的主旋律哪個國家沒有呢?我們習慣了歐美對于戰爭的一種解讀方式,回過頭來看另一種解讀方式的電影的時候,自然會看到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一定是不對的嗎?如果有人認為倡導集體主義的,倡導犧牲的戰爭電影中,正義戰勝邪惡就一定是政治不正確,那么你們所依仗的政治正確的“標準”難道就一定正確。
換句話說,歐美戰爭片中所形成的邏輯就一定是標桿,任何有悖于這個標桿的戰爭影片就一定被歸于主旋律系列?標準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就自然有著適用局限性。換言之,如果我們自己有自己的標準,還會去唯那些標準馬首是瞻嗎?自然不會。
即使本片被詬病,即使本片被冠以各種主旋律的“光環”,但本片仍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戰爭片。長鏡頭自然不必說,在人物的打光以及場景的渲染上,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兩個不同的陣營中的差異。站在蘇聯的視角去看德國,希特勒的每一次會議都是在燈光之下,而斯大林的會議則集中在白天,德國的進攻不論是飛機坦克還是士兵都有一種烏云過境的壓迫感,而后續蘇聯的反抗則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暢快淋漓,這些都是不錯的技法。
本片上映6年后,蘇聯解體,這部注定沒有后來者的影片也就成了絕唱,時至今日,當歷史已經被勝利者反復篡改之后,我們還將注意力集中在對主旋律的批判之上,就顯得有點可悲了。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