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部名為《在莫斯科附近擊敗德軍》的蘇聯電影獲得了美國第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這是蘇聯首部榮獲此殊榮的電影,同時它還獲得了多達25項的提名,可謂是收獲頗豐!
當然,這一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也是在二戰中舉行過的唯一一次,而且獲獎的電影大多都與戰爭有關,僅金像獎就有四部電影同時獲得,其中就包括蘇聯的這部戰爭巨制!
1943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椰林夜總會舉行,這次頒獎典禮上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身著晚禮服穿著西裝革履的明星大腕,沒有太多的媒體和冗長的紅地毯,演員們多數人身著普通制服,還有不少人穿著軍裝就直接來到典禮現場,甚至連奧斯卡“小金人”也是用石膏制作的,這次奧斯卡頒獎典禮可以堪稱是史上最為“簡陋”的一次,而且頒獎時間沒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各大獎項匆匆揭曉之后就馬上結束了。
但就是在這場頒獎典禮上,蘇聯的戰爭巨制《在莫斯科附近擊敗德軍》斬獲了多項大獎,成為了首部獲得該項大獎的蘇聯電影。
影片以莫斯科戰役為背景,平民在街道上修筑工事、拿著步槍的士兵隨時準備戰斗、婦女們則在軍工廠內加班加點制造武器彈藥、紅場上的士兵熱血沸騰.、指揮部內的軍官精神緊繃..
電影中所有的場景、戰斗場面、道具都是現場取材,沒有任何的擺拍,這里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
該片時長共55分鐘,導演為伊利亞·科帕林,比較知名的“演員”包括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將軍和數十萬的普通士兵。
電影的前期籌備
1941年隨著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全國立即進入到了戰爭狀態,不過由于前期的準備不夠充分,在德國入侵四個月的時間后,蘇聯已經損失了將近一百萬的軍隊,而且距離莫斯科也不過百余公里。這時斯大林為了鼓舞士氣,在城外炮火紛飛的情況下依然如期的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而就閱兵式的幾天之后這位蘇聯元首就緊急召見了時任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的伊萬·博爾沙科夫,斯大林表示不久蘇聯將會發動全面反攻,為此他要求博爾沙科夫必須要在短時間內拍攝出一部彰顯蘇聯可以絕對反擊德國的電影;
接受任務后,博爾沙科夫立即著手拍攝,不過由于戰火侵襲,蘇聯的電影廠已轉移至后方1000公里處,在莫斯科僅有一個新聞小組留下了;
不過這并不影響電影的拍攝,博爾沙科夫組織人員馬上著手制作,所有的拍攝皆采取實地取景,戰場就是片場,士兵就是主角;
30多人的攝制小組每天都會奔赴前線與士兵共同沖鋒,并記錄戰場上發生的一切,然后到了晚上他們會帶著幾千米長的膠卷回到莫斯科進行后期制作。
該片導演伊利亞·科帕林后來回憶道:電影的拍攝難度是無法想象的,有時候我們從戰場返回時會在車上攜帶著那些因戰死去的成員和損壞的拍攝設備。
電影公映,反響巨大
大約經過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電影的所有拍攝任務全部結束,后期制作則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就完成了。而斯大林也親自監督了電影拍攝的全過程,并給予了自己的意見,在他的建議下電影中那些不必要的旁白被縮減,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的現場聲音。
到了1942年2月18日,這部名為《在莫斯科附近擊敗德軍》的電影開始在蘇聯全國公映,并制作了大約800分的拷貝分發全國,另外這部電影還被送到了美國、英國、伊朗等地進行公映;
在美國上映的這部電影雖然由于意識形態問題被刪減了14分鐘,不過它還是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獲獎的理由也很好解釋:“該片展示了蘇聯軍隊和蘇聯人民保衛莫斯科的英勇行為,同時它也是在蘇聯非常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制作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國和英國共動員了近1600萬的觀眾觀看了這部影片。
《紐約時報》評論稱:“人們在看這部電影時,他們大多緊攥雙拳,心里充滿了仇恨,蘇聯拍了一部像耳光一樣的電影。”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最震撼的電影,在那之前,沒有人在一部紀錄片中遭受酷刑或被殺害。
1942年8月這部電影在美國首映后僅幾天,蘇聯與美國的《租借法案》第二個議定書順利簽署,此外這部電影也成為戰后紐倫堡審判的重要依據。
當然了,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獲得奧斯卡的青睞其實更多的原因是與當時兩國的政治意圖有關,因為美國和英國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說服國人與蘇聯簽訂租借法案,但單靠自己的宣傳可能會略顯蒼白,而蘇聯的這部真實反映戰場情況的電影可以更加形象、具體地向本國國民展示戰爭的殘酷性,從而讓納稅人能夠同意國家行為。